如何結合實際,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記者采訪了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才奎。張書記擁有全國勞模、全國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國創業企業家、中國高級職業經理人、中國水泥杰出人物等很多榮譽稱號。記者走進他的辦公室,他正在寫學習十八大報告心得體會。他是一個學習型的書記,尤其重視政治學習。他說,只懂經營管理,不懂政治,不會成為優秀的企業家,企業家要講政治。
張才奎對記者說,水泥是典型的傳統產業。最近十年,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水泥產量從2001年的6.2億噸發展到2011年的20.6億噸。在此期間,大量工藝落后的立窯水泥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布局與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不可回避的是,不少企業盲目投資、管理粗放,致使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對于水泥工業而言,仍然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他進一步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些重要論述,為新形勢下水泥工業加快推進“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山水集團)是一家有著近40年運營歷史的企業。自1990年起,山水集團就開始破解水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歷經20余年艱苦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轉方式、調結構”成功路子,各項工藝技術指標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20年來,產能增長180倍,銷售收入增長500倍,實現利潤增長3000倍,曾榮獲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企業、山東省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省長質量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建材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張才奎說,我認為,包括水泥在內的任何一種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首先是與時俱進,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發展境界。十多年前,中國新型干法水泥方興未艾,立窯水泥還占據絕對比重。當時,山水集團也存在著新型干法水泥與落后立窯并存的狀況,濟南市區內2家立窯企業,員工4000人,產量80萬噸,經濟效益良好,其中擁有80年廠史的濟南水泥廠堪稱中國立窯水泥鼻祖。洞察水泥產業發展的趨勢,山水集團毅然于1999年關停兩家立窯企業,選址郊區等量建成了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成為全國水泥行業“發展先進、淘汰落后”的典范。然而,這種“壯士斷腕”式的調整,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兩家企業日子過得挺好,政府也未下達關停指令,為什么要主動淘汰?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解釋工作,最終完成了這一涉及人員安置、布局調整、結構升級的遷建任務,還了濟南市區一片藍天,受到國家和省市領導和廣大市民的高度評價。可想而知,倘若不是主動地調、主動地轉,日后一定會極其被動,山水集團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實踐證明,只有認識上的突破,才有行動上的先行。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這些年,我們在加快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引進國內國際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樹立了水泥作為傳統產業的新形象。自2003年起,我們開始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實施了全面的信息化改造。每家企業的設備運行及工藝參數調整,均實現了計算機集中控制,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一個年產200萬噸的企業也就是200人,人均勞動生產率是過去的20倍。自2006年起,我們對所有運行的生產線實施了余熱發電、高壓變頻、輥壓機聯合粉磨等重大技術改造,每年節電超過10億度,折合節約標準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年消化各類工業廢渣約1500萬噸,實現了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了一支思維開放、富有創新意識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科學發展的好點子層出不窮,先進的經營理念與技術成果及時推廣、轉化。我們的體會是,水泥作為傳統產業完全可以做到“不傳統”“很現代”,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各種資源要素在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動性、創造性。
張才奎動情地說,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麗中國”,這提得太好了!我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確立了建設“美麗山水”的新定位。第一,要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掌握科學發展的新理念、新途徑、新技術,促進勞動者的道德養成與技能提升,首先做到“人美”。第二,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促進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清潔生產,做到“企業美”;第三,要勇敢地擔當起推動水泥產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任,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引領中國水泥發展,為經濟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做到“業績美”。我們深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如今產業已經遍布十幾個省份,擁有規模、布局、技術、管理、人才等綜合優勢的山水集團,一定能夠發展得更好更快,呈現給世人一個“美麗山水”。
張才奎對記者說,水泥是典型的傳統產業。最近十年,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我國水泥產量從2001年的6.2億噸發展到2011年的20.6億噸。在此期間,大量工藝落后的立窯水泥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產業集中度顯著提高,布局與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不可回避的是,不少企業盲目投資、管理粗放,致使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對于水泥工業而言,仍然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他進一步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些重要論述,為新形勢下水泥工業加快推進“轉方式、調結構”步伐,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山水集團)是一家有著近40年運營歷史的企業。自1990年起,山水集團就開始破解水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歷經20余年艱苦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轉方式、調結構”成功路子,各項工藝技術指標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20年來,產能增長180倍,銷售收入增長500倍,實現利潤增長3000倍,曾榮獲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企業、山東省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省長質量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建材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稱號。
張才奎說,我認為,包括水泥在內的任何一種產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首先是與時俱進,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發展境界。十多年前,中國新型干法水泥方興未艾,立窯水泥還占據絕對比重。當時,山水集團也存在著新型干法水泥與落后立窯并存的狀況,濟南市區內2家立窯企業,員工4000人,產量80萬噸,經濟效益良好,其中擁有80年廠史的濟南水泥廠堪稱中國立窯水泥鼻祖。洞察水泥產業發展的趨勢,山水集團毅然于1999年關停兩家立窯企業,選址郊區等量建成了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成為全國水泥行業“發展先進、淘汰落后”的典范。然而,這種“壯士斷腕”式的調整,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兩家企業日子過得挺好,政府也未下達關停指令,為什么要主動淘汰?為此,我們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解釋工作,最終完成了這一涉及人員安置、布局調整、結構升級的遷建任務,還了濟南市區一片藍天,受到國家和省市領導和廣大市民的高度評價。可想而知,倘若不是主動地調、主動地轉,日后一定會極其被動,山水集團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實踐證明,只有認識上的突破,才有行動上的先行。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要“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這些年,我們在加快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引進國內國際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樹立了水泥作為傳統產業的新形象。自2003年起,我們開始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實施了全面的信息化改造。每家企業的設備運行及工藝參數調整,均實現了計算機集中控制,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一個年產200萬噸的企業也就是200人,人均勞動生產率是過去的20倍。自2006年起,我們對所有運行的生產線實施了余熱發電、高壓變頻、輥壓機聯合粉磨等重大技術改造,每年節電超過10億度,折合節約標準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年消化各類工業廢渣約1500萬噸,實現了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了一支思維開放、富有創新意識的管理團隊、技術團隊,科學發展的好點子層出不窮,先進的經營理念與技術成果及時推廣、轉化。我們的體會是,水泥作為傳統產業完全可以做到“不傳統”“很現代”,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各種資源要素在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動性、創造性。
張才奎動情地說,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麗中國”,這提得太好了!我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確立了建設“美麗山水”的新定位。第一,要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掌握科學發展的新理念、新途徑、新技術,促進勞動者的道德養成與技能提升,首先做到“人美”。第二,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創新,促進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清潔生產,做到“企業美”;第三,要勇敢地擔當起推動水泥產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任,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引領中國水泥發展,為經濟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做到“業績美”。我們深信,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如今產業已經遍布十幾個省份,擁有規模、布局、技術、管理、人才等綜合優勢的山水集團,一定能夠發展得更好更快,呈現給世人一個“美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