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行業在通過創新發展促進轉型升級、實現低碳高效的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且正在朝著更高質量、綠色、智能制造方向前進。混凝土一直無聲地“吃”粉“吞”渣,從摻和料和機制砂骨料等多個維度將粉煤灰、礦渣、鋼渣、建筑垃圾等工業或建筑廢棄物凝聚成合格的建筑部品或產品。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在消納固體廢棄物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混凝土,一種由膠凝材料、骨料、水、外加劑和摻和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看似平常,卻早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大到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小到房子的建造、裝修;遠到數千年前的古城,近到巍峨的城市“森林”和快捷、高效的“裝配式”住宅,每一樣都離不開混凝土。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規模以上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17906.51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8%;利潤總額累計873.3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6.67%。而且,隨著一批骨干生產企業、專業科研、設計院(所)及專用設備制造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當前已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工業體系,并廣泛服務于國內外基礎設施及工程建設。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混凝土及制品行業之所以能夠實現快速發展,原因之一是多年來在創新方面從未停止。
突破性進展不斷取得
目前,整個行業在通過創新發展促進轉型升級、實現低碳高效的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而且正在朝著更高質量、綠色、智能制造方向前進。在水泥基材料及其應用領域,超高性能混凝土(以下簡稱UHPC)作為先進水泥基材料,為宜業尚品、輕量化與耐久耐用工程結構提供了創新的源泉和空間;低碳、綠色環保、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推動了UHPC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在橋梁創新與應用、輕量化裝配式建筑構件、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UHPC工程應用規模穩步增長。
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越來越多的UHPC相關研究,加快了UHPC技術進步與積累,為工程應用、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材料研究方面,如湖南大學劉路明等試驗研究的“膨脹劑與內養劑對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響”、清華大學劉亞林和魏亞研究的“煅燒鋁礬土粉體和骨料對UHPC收縮性能的影響”、哈工大楊英姿團隊和北京交大朋改非團隊研究的“硅烷偶聯劑對PE(聚乙烯)纖維進行表面改性”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應用研究方面,無論是橋梁應用研究、建筑應用研究,還是其他應用研究都取得了很大進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管涵生產技術的發展進步,管材的產量、質量和品種、規格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現在所有的制管工藝,如離心成型工藝、懸輥成型工藝、芯模振動成型工藝、徑向擠壓成型工藝、立式振動成型工藝等,我國已經全部擁有并且均實現了國產化,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且裝備的技術含量還在不斷提高。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行業創新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行業提供新的發展空間”等政策的拉動,水泥混凝土管涵行業發展形勢總體良好,無論是行業規模、產品規格、技術創新和裝備水平已大步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十四五”規劃從政策層面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對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來說,如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在提高效率和質量的同時,大大節省了人工。
近年來,隨著商品混凝土在我國國內各大城市的不斷推廣普及,混凝土生產設備及混凝土攪拌站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內主要生產廠家的諸多攪拌站技術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進口混凝土攪拌站。
近期,在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建恒站司機候車室就來了新伙計——發貨單自助一體機、智能回票分揀柜。這兩個“小機器人”在“新材智猛”智慧系統指揮下,自動生成一套工作流程,成了罐車司機排隊候車、裝車出票、司機返程收票的好幫手,實現了“無人售票”的工作模式。“以前我們通過電話要貨,罐車什么時候送過來也是通過電話去問,整個流程都在等,現在需要混凝土直接網上下單就行,下單后在網上可以看到混凝土信息、發貨信息、車輛信息、車輛運輸動態情況,就和網購一樣。”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相關項目負責人說。
其實,當前在很多混凝土攪拌站公司材料入場通過全智能無人值守系統、全自動地材取樣機、AI視覺識別系統、智能倉位管理系統都實現了材料過磅無人操作、自動匹配倉位,自動取樣、檢測并自動推送檢測結果,基本杜絕收料過程中的跑冒滴漏、卸料倉位出錯及爆倉風險。而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混凝土智能化生產與質量控制體系,將公司打造成為國內混凝土性能在線檢測和智能品控的智能工廠,大幅度提高了入場驗收效率及質量控制力度,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
技術創新能力逐漸加強
創新是企業前進的動力,保持創新、不斷改變是行業發展的密碼。
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建材產業綜合服務商,近年來在新材料研發、產學研建設、社會責任擔當等方面公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圖為中建西部公司項目 中建西部建設黨建部王浩伊/提供
“日前,公司獨立完成的《海工大體積建筑物用低熱水泥混凝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這項科技成果針對海南地區高溫高濕環境條件及島內砂石骨料資源匱乏的限制,開發了一套針對海工大體積建筑物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的全過程控制技術,實現了海工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后的水化溫升精確監測與開裂風險的有效評估,降低了大體積混凝土內部由溫度應力引起的開裂風險,有利于解決海工大體積混凝土易開裂、耐久性差的行業難題。”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公司創新能力的縮影,在過去的一年里,公司的各項創新從未停止。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向著綠色建筑和建筑產業現代化轉型發展,裝配式建筑發展迅猛。2020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6.3億㎡,較2019年增長50%,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20.5%,其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4.3億㎡,占比68.3%。在預制品行業,創新也從未缺席。2021年8月,國內首臺建筑構件裝配機器人“赤沙號”在中國中鐵科工集團江蘇南通制造基地下線,填補了我國在裝配式建筑施工裝備領域的一項空白。而在住宅產業化集團下屬的燕通公司,在鋼筋加工方面不僅自主研發了箍筋焊接機器人、網片焊接機器人,還研發了保溫板智能裁切機床等智能化設備,不僅直接降低10%至15%鋼筋、保溫材料、人工成本,還大幅度節約加工用電、蒸汽等能耗,做到低碳環保。
低碳發展漸成主旋律
當前,實現“雙碳”目標已經成為全行業的共識,對于混凝土行業來說綠色低碳同樣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我國是固廢與建筑垃圾大國,在多年消解固體廢棄物的歷史進程中,混凝土產業一直都是主力產業之一。我國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應用研究工作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就開始了,40年來混凝土一直無聲地“吃”粉“吞”渣,從摻和料和機制砂骨料等多個維度將粉煤灰、礦渣、鋼渣、建筑垃圾等工業或建筑廢棄物凝聚成合格的建筑部品或產品。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在消納固體廢棄物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伴隨著我國在環保節能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混凝土攪拌站的綠色性環保性也將不斷加強。比如在廢水的處理上、在防塵力度的加強上、在噪聲的處理上、在對站內人員健康安全保障上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走進廠區猶如進入了無塵的“科技殿堂”。
建華建材集團是混凝土制品與技術綜合服務商。在減少碳排放上,建華建材認為改變建造方式尤為重要。對此,公司研發創新的系列高性能預制混凝土構件產品,具有保證工程質量、節約自然資源、降低碳排放、縮短施工周期等優點。
作為混凝土重要的原材料,外加劑不僅在改善混凝土工作性、物理力學性能與耐久性,確保混凝土的安全性與長期服役性能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還是一種綠色環保低碳產品。近年來,隨著國家重點工程不斷出現,以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壘知·科之杰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紅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奧萊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為首的外加劑企業不斷發揮創新精神,通過越來越綜合化、多樣化、綠色化的產品服務于各大工程,在建筑施工領域起到了巨大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