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基建需求趨旺,僅鐵路、公路、民航領域的投資就將達到2.6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都離不開基建。
以上月初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為例,經濟發達的長三角需要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協同推進跨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省際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放眼全國,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的20%至30%,在交通、水利、能源、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基礎設施領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專家分析,總體來看,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仍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但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期長,一般市場主體不會積極介入,這就需要政府主導投資。地方政府適度依法舉債集中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符合代際公平原則,能夠有效節省未來年度相關建設開支,以后年度地方政府可以將對應的建設資金調劑用于償還到期債務,實現跨年度預算平衡。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趙全厚介紹,地方政府因投資需要進行債務融資,只能依靠債券。根據預算法等法律法規,除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以任何方式舉借債務。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政府舉債透明度,防止政府濫用債務造成債務風險失控。
同樣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2019年,中國的赤字率提高到2.8%,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2.15萬億元,比2018年增加8000億元。2019年中,根據形勢變化和實際需要,為擴大有效投資,提前下達了2020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萬億元。這些地方債帶動了有效投資,撬動了民間資本。
跟普通銀行貸款相比,地方債券的成本更低、期限更長。隨著制度完善、市場規模擴大,中國地方債券平均發行利率不斷降低、平均發行期限延長。2019年,地方債券平均發行利率3.47%,同比降低42個基點。地方債券平均發行期限10.3年,同比增加4.1年。
上月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強調,今年要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優化債券投向結構,落實好擴大專項債券使用范圍等政策,加快建立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評估、遴選等工作機制,儲備一批、發行一批、建設一批、接續一批公益性建設項目,積極發揮專項債券融資成本低、作用機制直接、政策見效快等優勢,盡快擴大有效投資,形成對經濟的有效拉動。
“資金跟著項目走”,可以督促各地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促進有效投資和產業升級。趙全厚分析,這樣可以防止資金閑置,政府發行債券將來需要還本付息,資金閑置會浪費資源、增加成本;還可以防止資金被挪用或截留。
資金被挪用,導致基建項目延期誤工、資金鏈斷裂,專項債促投資、穩增長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資金跟著項目走”可以強化項目管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封北麟分析,專項債投資項目必須確保符合專項債發行條件,必須確保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這樣可以避免地方政府為了爭取專項債額度,超前建設和包裝項目,導致資金沉淀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