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在省、市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由臺兒莊區市場監管局為主成立專案調查組,第一時間開展調查處理工作,經過這段時間工作,初步查明鵬源公司涉嫌生產銷售不合格水泥,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臺兒莊區市場監管局已將案件移交臺兒莊區公安分局,臺兒莊區公安分局已立案調查,兩名主要當事人已被控制。
鵬源問題水泥處置新聞發布會
相關新聞發言人回應四大疑問
問題一:除銷往河南鹿邑縣的50噸水泥,剩余150噸水泥的去向如何?
答:媒體報道中涉及的水泥共200噸。經調查企業銷售記錄,其中50噸被河南鹿邑經銷商張某某購買,25噸直接銷往志成實驗學校,另25噸張某某自述自行使用(因張某某目前已失聯,無法取得自行使用的確切用途);7月11日-7月15日,針對該問題水泥同批次150噸水泥的流向和用途,我局執法人員分別趕赴江蘇、安徽兩省4個區縣的7家經銷商或使用單位(戶)逐一進行細致調查了解,150噸水泥流向已查清。
問題二:該企業涉嫌生產不合格水泥,現在對企業的處罰情況如何?
答:根據水泥抽檢結果和調查事實,鵬源公司違反了《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因生產銷售不合格水泥,且案值達到5萬元以上,已涉嫌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臺兒莊區市場監管局已將案件移交臺兒莊區公安分局,臺兒莊區公安分局已立案調查。我局將根據公安機關的辦理情況,依法作出相應處理。
問題三:7月15日,你們局為什么派人去河南鹿邑志誠實驗學校抽樣?目的是什么?
答:檢驗機構對該樣品的抽檢結果鑒定為不合格,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我們在辦案中予以采信。為更好地收集證據,處理案件,我們按照案件指導組要求協助技術人員派人到河南鹿邑對現存的水泥進行確認、抽樣,作為執法的技術參考。
問題四:媒體報道了你局工作人員面對鏡頭“只張嘴不出聲”,請您談談這個問題?
答:我們也注意到有關媒體報道的這個問題。這位同志7月15日到河南鹿邑參與水泥檢驗的取樣工作,這種情況的發生,無論如何是十分錯誤的,我們已對該同志提出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今后,我們將加強對職工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的綜合素質,適應市場監管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同時,在工作中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按程序接受媒體的采訪,也歡迎媒體朋友對我們的工作繼續給予監督。
相關鏈接:
針對“問題水泥”,人民日報再次發聲:水泥形同豆腐渣,人命關天的事,特別是涉及孩子,不容掉以輕心。問題水泥,暴露出廠家和商家存在重重問題,而監管人員自作聰明地表演“啞語”,丑態畢露,不僅可笑,而且可怕。職責范圍內的事,無權躲閃,姑息就是縱容,失語就是失職!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了“山東棗莊25噸問題水泥賣到河南農村學?!币皇?,引發了廣泛關注。
今年3月底,河南鹿邑縣志成實驗學校在建設學生宿舍樓時,發現使用了某水泥后混凝土長時間無法凝固,遂舉報至鹿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該局對該批25噸水泥抽樣、封印、專車送往安徽省亳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驗。檢驗報告認定該批水泥不合格,“水泥渣塊的強度指標連國家標準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果水泥不合格,建成后的宿舍樓會是個什么樣子、近千名學生會面臨怎樣的威脅、后果可能會有多嚴重,任何人都不難判斷。
對涉事學校來說,立即停工,并趕快與生產企業和經銷商聯系索賠善后等事宜,是學校的當務之急。但事件即使走到了這一步,也肯定無法結束。
由于水泥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水泥質量問題的監管也一直是市場監管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現在劣質水泥堂而皇之進入了學校流進了市場,那么對監管部門來說,就有不少緊迫的工作要做:一是要對相關企業進行嚴格檢查,并根據結果依法處理,二是要迅速查清所有劣質水泥的流向,不能讓哪怕1噸劣質水泥被使用到建筑物中。
但事件的進展卻讓公眾大感意外。不僅是涉事學校與企業的交涉很不順利,企業負責人甚至聲稱“我們廠子的水泥永遠沒有問題”,而且央視在對監管部門的采訪中也遭到了咄咄怪事。
近日央視記者在河南鹿邑志成實驗學校調查時,意外遇到了從山東棗莊來學校二次取樣的調查組。在未通知學校屬地監管部門的情況下進行二次取樣讓人詫異,而當央視記者對此采訪時,自稱是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干部的帶隊負責人表示他不會回答記者的任何問題。在央視記者追問下,該干部面對鏡頭突然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只張嘴不出聲。而在鏡頭對準這名干部之前,他還是一副口若懸河的狀態。
面對央視記者的鏡頭,棗莊的這名干部何以只張嘴不出聲,不便隨意揣測。但由于程序不合法,棗莊調查組此行的目的卻不能不讓人生疑:棗莊組織一個調查組,千里迢迢趕到河南,到底是來調查、處理、解決問題,還是專門來給棗莊涉嫌生產劣質水泥的企業撐腰打氣?
山東棗莊企業生產的水泥,進入河南的市場,被發現出了嚴重的質量問題,這原本是兩地監管部門聯手打擊違法行為、協作共筑安全防線的機會,因為監管不應該有區別,安全更不應該分彼此。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對本地的問題產品、問題企業“護犢子”,既違背了監管部門的職責,近似于“溺愛”的行為也只會削弱本地企業的競爭力,更嚴重者,還可能釀出重大安全事故。
在棗莊調查組露面之前,面對確鑿的證據,涉事棗莊企業的蠻橫曾經讓人困惑,但看過央視的報道,這個困惑相信已經解開,因為只有平素受慣了優待的企業,才會對客戶的體驗和要求視若無物。
但是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終究能讓誰受益?恐怕一個也沒有。劣質水泥事件需要徹查,在公共利益面前,任何出于私心的阻礙都必須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