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BIM(建筑信息模型)和CIM(城市信息模型)技術、VR安全體驗、垃圾分類……在雄安新區容西混凝土攪拌站項目現場,這些元素的應用,讓工地管理更加安全、綠色、智能。
記者近日走進雄安新區重點工程施工現場,感受智慧管理工地的魅力,揭秘工程施工進展。
容西混凝土攪拌站項目是雄安新區目前唯一一個新建攪拌站,占地14萬平方米,由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等3家單位組成聯合體施工建設,主要服務于容城組團及雄安新區主城區建設,預計今年8月投入運營,計劃使用年限為10年。
在容西混凝土攪拌站項目施工現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工地上的智慧門診,該門診由施工企業和當地醫院共建,項目建設者只需要通過刷二代身份證便可免費體檢,自動生成健康數據。這里實行實名制管理,工人進出工地實現門禁人臉識別。
據該項目BIM工程師安華杰介紹,該項目建設全過程使用了BIM技術進行設計施工管理,每一步都有跡可循。通過BIM和CIM技術,可以提前推演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前做好解決方案。同時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智慧園區運維平臺進行反饋,相關負責人及時進行處理。
在該項目的施工區和生活區,記者發現了多個擺放整齊的分類垃圾桶。據該項目工作人員曹同慧介紹,從項目建設之初,在施工區和生活區便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最初的分類標準參照上海實行的標準,此后根據工地的特殊要求多次進行修改,并在項目建設者中進行推廣,還舉辦了多次垃圾分類知識答題活動。
該項目還專門設有VR安全體驗區,項目建設者可以在這里利用VR技術體驗高處墜落、機械傷害、觸電打擊、塔吊傾覆等安全事故,進行安全教育。
據該項目總工程師聶全軍介紹,該項目在全國首創“封閉生產、無人值守、永磁變頻”的生產工藝理念,建成后生產過程實現全封閉廠房,全自動上料,全自動配料,粉塵零排放,固廢全回收,生產無人值守,運營智能高效。
“廠房外形設計是從白洋淀的‘蘆葦'獲得的靈感,建成后的廠區建筑豐富而有層次感,做到了‘去工業化’。”聶全軍說。
與此同時,雄安新區其他重點工程也正在高效有序地建設。在雄安新區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現場,項目負責人李青山表示,該項目自6月1日開工以來,新區和施工企業嚴格防洪標準,精心組織施工,保證工程質量,確保南拒馬河防洪治理工程具備抵御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目前,已完成土地清表45萬立方米,修筑運輸道路18公里,堤身土方填筑55萬立方米。
在白洋淀引黃大樹劉泵站項目現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引黃入冀補淀工程自河南省濮陽市渠村閘引水,途經冀、豫兩省6市23縣(市區),全長482千米。
根據《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白洋淀淀區正常水位將保持在6.5米至7.0米,淀區面積穩定在360平方公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將建立穩定的常態化補水機制,于每年11月到次年2月向白洋淀實施冬季補水,每年入淀補水量可達1.1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