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持續下滑,5月已降至2013年以來新低,湖南、天津、山西等省份甚至出現負增長。
這一方面和去年的高基數有關;另一方面,近期以來按照三大攻堅戰的要求,政府采取了規范清理PPP項目、規范地方舉債融資行為等措施,進一步規范了基建投資資金來源。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分析,防風險、去杠桿是一場“持久戰”。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可能并未見底,下半年或將持續承壓。要優化投資結構,與產業升級和“補短板”邏輯相關的部分新型基建領域,或實現結構性發力。
多地基建投資出現負增長
近年來,中國基建投資增速一直維持在20%左右的高位,遠高于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但今年以來增速一路下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9.4%,跌破了10%,增速比1-4月份回落3個百分點。
從目前已公布的地方數據來看,天津、山西、湖南、江蘇等部分省市基建投資增速已經負增長。天津1-5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48.6%,山西下降11.4%。
湖南省今年前五個月基建投資增速下降4.6%,降幅比1-4月擴大4.1個百分點,已連續三個月負增長。從湖南省內來看,14個地市中有8個地市基建投資負增長,占比約六成。其中,株洲增速最低為-24.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投資不及預期,主要是基建投資和民間投資放緩拖累。前者是因為地方政府PPP項目審核趨嚴,化解債務風險力度加大,財政擴張意愿減弱。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5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增速的放緩,一方面是和去年的高基數有一些關系,去年基礎設施投資一直保持了接近20%的增速;另一方面,近期以來按照三大攻堅戰的要求,政府采取了規范清理PPP項目、規范地方舉債融資行為等措施。
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受制約
關于基建投資下滑的原因,湖南省統計局發文稱,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已連續三個月負增長,主要是受規范清理PPP項目和嚴控地方債務影響。PPP項目集中的交通運輸、市政公用行業投資下滑明顯。
與之對應的,財政支出收縮明顯。1-5月,湖南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2.2%,比1-4月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2.2個和6.7個百分點。其中,對交通運輸領域支出下降14%,而去年同期為增長30.2%。
湖南省稱,針對基礎設施投資下滑問題,要全面摸清地方政府債務和PPP項目規模、結構、風險點,系統評估規范清理PPP項目和地方債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不觸碰紅線、守住底線的前提下探索合規融資渠道和解決辦法,避免因資金接續問題產生新的風險。
防風險是今后3年三大攻堅戰之首。長江證券(5.410,-0.02,-0.37%)宏觀分析師趙偉撰文分析,防風險背景下,強調堅決“堵后門”,對融資需求端的行為更加規范,特別是與基建投資息息相關的地方政府融資,進一步制約了基建投資資金來源。
去年5月,財政部聯合央行、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嚴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等方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重點強調地方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降杠桿。
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專家、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陳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面去杠桿、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導致無論是地方政府作為發起者,還是投資企業作為實施者,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的意愿都出現下降。
PPP模式是基建投資的落地方式之一,相對于政府直投等方式而言,企業的回報周期長。陳民分析,當前融資渠道不暢,企業投資意愿下降,使基建投資增速整體下滑。在此背景下,PPP市場活躍度必然也有所下降。
據“PPP有例”數據顯示,5月份PPP項目成交數量192個,同比下降25.58%;成交項目投資規模1859億元,同比下降25.07%。6月份項目成交數量同比下降47.99%,成交項目投資規模同比下降69.62%。
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仍將承壓
防風險、去杠桿是一場“持久戰”。趙偉分析,在企業杠桿率依然較高、城投平臺尚有大量存量債務背景下,信用收縮尚未結束,對經濟的影響或將持續顯現;堅決“堵后門”影響下,全年基建投資可能并未見底,下半年或將持續承壓。
趙偉認為,當前,必須摒棄傳統周期框架的思維習慣,而應該用轉型的視角理解中國經濟,通過“走老路”的手段刺激經濟并不可取。
陳民告訴記者,基建投資增速下滑是必然的。2017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高達63.17萬億元,基建投資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這很可能是階段性的最高峰。國家針對下一階段的城鎮化提出的主要目標是產業升級、結構優化,但大規?;ㄍ顿Y的計劃并未在列。我們不應該期望基建投資的持續增長,而應該圍繞城鎮化產業結構升級來尋求新的投資機會。
投資結構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近年來,結構轉型持續推進,從基建投資結構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傳統基建板塊,投資占比持續回落,對經濟支持力度也趨于弱化,而以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為代表的新型基建占比明顯提升。
劉愛華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整體上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在過去的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空間和現實條件已經不太允許,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通過投資優化供給結構。
趙偉分析,結合海外經濟轉型經驗來看,與產業升級和“補短板”邏輯相關的部分新型基建領域,或實現結構性發力,這在年初以來我國的政策導向中也有明顯體現。
例如,今年1季度農業、扶貧等“補短板”財政支出分別增長38.3%和58.0%,明顯高于整體財政支出水平;PPP集中清庫階段,林業、生態環保、農業等行業項目的入庫和落地,仍然保持較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