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裝配式建筑高度有望突破百米
近日,600余位來自上海和其他地區建設單位、研究院專家匯聚在上海臨港新僑新興產業園一處觀摩工地。在這里,有兩棟不到50米高的裝配式建筑首次裝上阻尼器,在全國裝配式建筑中屬于首例。阻尼器是一種吸能減振的裝置,廣泛運用于航空、鐵路、橋梁、高層建筑等領域。“阻尼+裝配式建筑”的新奇搭配,將大幅提高建筑結構抗震能力,攻克裝配式建筑向百米超高層突破中遇到的難題。
裝配式技術是將建筑構件在工廠車間定制化生產,然后運到工地,通過澆筑、膠接等方式進行二次加固拼接的一種建筑工程技術,被形象地稱為“搭積木”。“搭”出來的樓房由于技術等原因,高度很難突破百米。因為造得越高,對建筑抗震性能、精度要求越高。應用黏滯阻尼器,將攻克這一難題。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這根被稱為“黏滯阻尼器”的裝置,重約0.3噸,形如平躺的鋼制活塞安插在墻體中間。工程承建方上海建工五建集團第一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戴益飛介紹,西1、西2兩棟樓共分布78根黏滯阻尼器,組成“預制框架+黏滯阻尼”結構體系。78根黏滯阻尼器總重量近24噸,為兩棟建筑裝上“安全氣囊”。
上海建工五建集團工程研究院院長助理韓亞明說,黏滯阻尼器通過活塞和缸筒間的相對運動消能減振,可大大緩解地震對建筑結構造成的沖擊。“未來裝配式建筑會越蓋越高,甚至突破百米,黏滯阻尼器規模化應用于裝配式建筑,將提高國內裝配式建筑質量。”根據市住建委相關規定,從2016年起,上海新建民用、工業建筑單體預制率應不低于40%。黏滯阻尼器應用可減少常規預制構件的尺寸,讓建筑單體預制率一舉提高到47%,混凝土用量減少7%以上,降低建筑結構施工成本。兩棟建筑因此獲評住建部“2017年裝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
臨港新僑新興產業園建筑面積約20.6萬平方米,共有24棟單體建筑。22棟為4層至12層研發中心、研發廠房,1棟為4層共享大廳,1棟垃圾房及集中地下1層車庫,各類建筑全部采用裝配式技術建造,5棟單體建筑入圍“上海市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
目前,產業園已有6棟完成結構封頂,整個項目預計明年底竣工。臨港產業園區總面積規劃3.5平方公里,作為“雙創帶”中的首發園區,臨港新僑新興產業園建成后,將對接先進制造業的技術研發,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