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湖南省東安縣新建水渠形同豆腐渣”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視頻中水渠混凝土用手一捏就碎,不少網友質疑這條新建水渠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應當追究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業主單位的責任。東安縣方面20日回應稱,經調查核實視頻反映情況屬實,水渠確實存在質量問題。
↓視頻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據了解,網上流傳的“豆腐渣水渠”位于東安縣石期市鎮馬頭村15組的田間,水渠堤面上一塊裂開的混凝土被拍攝者一捏,瞬間就被捏碎。東安縣方面稱,此水渠系東安縣農業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實施的新增糧食產能田間工程建設項目的一部分,經公開招投標,中標單位是華廈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長沙市成事建設監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監理。此工程于2018年1月上旬完工,目前尚未驗收。
1月15日,東安農業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就已召集監理、施工、馬頭村兩委干部及群眾代表進行現場察看,當時已對質量問題提出處理、整改意見,但因天氣等多原因導致返工推遲。
2月17日網友轉發視頻后,東安縣成立調查組,要求施工單位盡快返工重建,限期整改到位,并正式啟動核查追責處理程序,按有關規定嚴格追究施工、監理、業主等相關單位和相關責任人責任。
圖為東安縣發布消息的截屏
眾所周知,水渠是農田灌溉的“大動脈”,修好水渠是方便農戶用水、確保收成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然而,發生在水渠修建上的“豆腐渣工程”卻時有發生,而且常是修建好之后才能被查出,令人不禁想問,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監管哪里去了?
不必諱言,任何“豆腐渣工程”的背后有諸多“關系糾葛”,既有一眾“黑心商人”的“利益勾結”,也有監理的“事不關己”,甚至不排除有個別“官老爺”在其中充當不光彩角色。但是,不管中間有再多的“門門道道”,只要能開放監管權限,讓工程接受陽光的“洗禮”,相信遏制問題發生并非難事。
如報道中的水渠工程,既然有公開招投標,在簽訂合同時就必然已經對修建的規格、使用材料的品質等有詳細的標注。那么,在施工方購買材料的時候,如果村委會安排有懂工程的村民全程參與,至少在原材料進購方面,可以減少“材料品質打折”問題。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如果每天都安排周邊群眾,甚至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施工進行全程跟蹤監管,發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由村委會出面及時糾正整改,工程質量也將更有保障……正因為在這些關鍵環節中,監管的層層“失明”,才造就了“豆腐渣工程”的誕生。
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是,在1月15日,東安農業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召集相關單位和人員對工程進行現場察看,就已經對工程質量問題提出了處理、整改意見,但是到2月17日網友轉發視頻,期間整整一個月時間里,工程竟然毫無改善,不管村委會也好、主管單位也罷,難道不應該反思一下?如果確實因天氣等原因需要返工推遲,最低限度,是不是應該提出確切的整改期限、處罰辦法,給村民一個明確的交待?如果僅把整改停留在紙面上、口頭上,而沒有具體的實際行動,恐怕很難對施工方形成震懾,即便返工,也不見得能有多高質量。
監管,不僅要監督,更要敢管理。如果大家都只是監督,光動眼不動嘴,不愿或者不敢管理,那么,“豆腐渣工程”恐怕還真的很難杜絕。
無數案例告誡我們,事前的預防勝過無數事后的追悔。“豆腐渣工程”帶給社會的慘痛教訓已絕非一、兩次,不要總是等到媒體曝光,或者群眾舉報再去返工、整改,那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更是對群眾信任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