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近期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00家水泥企業證后監督檢驗情況。其中有33個批次樣品不合格。
在實際抽取到1360家企業生產的1360批次樣品中有33個批次樣品不合格,合格率為97.57%,有240家企業因停產、法律糾紛、拆遷等各種原因未抽到樣品。
在33個批次不合格樣品中,有23個批次樣品氯離子含量不合格,5個批次樣品燒失量不合格,7個批次樣品膠砂強度不合格,三氧化硫和游離氧化鈣各有1個批次樣品不合格。
質檢總局還對不合格產品原因進行了通報。
氯離子含量是本次監督檢驗出現不合格最多的檢驗項目,主要原因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氯鹽或含氯鹽的助磨劑,對進廠原材料的氯離子含量不控制,氯離子檢測不規范或不檢測造成的。
本次監督檢驗有5個批次樣品的燒失量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水泥企業混合材摻加量失控,非活性混合材摻量超標,化驗室檢驗出廠控制不到位,人員操作水平不高等。有7個批次水泥樣品強度項目不合格,主要原因是生產企業片面追求成本效益,減少熟料用量、摻加早強劑造成水泥膠砂強度不合格。
關于2017年鋼鐵水泥產品獲證企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有關工作情況的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