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報道貴州省和武漢市混凝土行業協會于本周相繼發文要求控制水泥等建材價格無序上漲,水泥再次被輿論關注,成為2017年頭年尾的熱點話題。
先看一下今年水泥行情的走勢。根據數據顯示,12月5日安徽、蘇南、浙北水泥熟料開始年內第七次上調,幅度達到每噸50元,熟料出廠價格超過每噸500元。這次漲價,距離第六輪上調不到4天,距離第五輪上調不到9天,而前兩次上調累計幅度已經達到每噸60元。有分析稱,當前江浙皖地區的水泥價格已經超過去年同期每噸近200元。
如此巨大的價格漲幅,對在建工程項目的影響可見一斑。例如在武漢混凝土協會的《關于請求政府干預水泥等建材價格暴漲亂象的緊急報告》中指出,因為價格原因無法保證混凝土(砂漿)的正常供應,部分建設項目已經停工,嚴重影響了城市建設項目的進程,造成了工程質量的不穩定,社會不穩定因素愈演愈烈。
面對水泥價格的一路上漲,輿論中的解讀有不同的聲音。12月7日,中國水泥協會表示,當前的水泥價格依舊處于合理區間。記者在報道中援引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意見稱,水泥價格的高位增長有企業原燃材料、環保治理投入的成本因素,也有部分地區環保督察中地方政府強制企業停產帶來的供需平衡失調的疊加因素。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還在加劇,去產能工作沒有實質性進展。孔祥忠同時表示,企業和地方政府不能以價格上漲,就得出水泥項目建設還能繼續投資的判斷。
在機構看來,水泥價格上漲的背后是“難以調和的矛盾”。針對水泥的供給情況,海通證券近期在報告中表示,行業新增產能不多,競爭格局穩定,環保及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企業協同控量保價聯盟執行力度、范圍及時間較以往顯著提升,供給收縮因北方采暖季、南方節能環保等壓力呈現常態化趨勢,是本輪行業景氣超預期的主要推動力。針對需求側,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在博客表示,2018年實際基建投資增速比目前市場的悲觀預期更有韌性,當期建筑投資對2018年并不存在“高基數”效應,市場需求并不會明顯放緩。綜合來看,水泥價格飆漲的背后,正是需求保持強勁而供給受限帶來的嚴重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從短期來看,環保因素的沖擊力不容小視。上海證券報表示,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收官之年,根據相關環保政策文件的要求,鋼鐵、建材、有色等多個行業在采暖季將錯峰生產,其中水泥、陶瓷等建材行業采暖季全部實施停產。例如,12月4日開始,南京全市水泥、鑄造行業全部停產。12月2日,濟南要求水泥、鋼鐵等企業按照“一企一策”分行業落實停產、限產、錯峰生產等應急減排措施。而遠在西北的青海省,也要求全省12戶水泥企業20條生產線,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累計停窯150天。
從長期來看,多家媒體認為,未來大型水泥企業將面向建材綜合體發展,產業鏈的競爭趨勢更加明顯,未來將有可能走向寡頭競爭。天風證券指出,目前已經出現熟料價格高于水泥的倒掛現象,大企業熟料提價控制外銷,小企業高價買入熟料但低價賣出水泥,如果持續將觸發小企業轉型貿易商或退出。小企業減少,市場集中度有望提高,產品規格自發性升級。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于12月1日印發關于提升水泥質量保障能力的通知,要求生產企業在出廠質量達標和質量性能穩定上“雙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