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我國首個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規劃,對涉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整治的各類活動具有指導和管控作用。
《綱要》提出加快構建“安全、和諧、開放、協調、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國土”的總體目標。要求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整體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4.62%,城鎮空間控制在11.67萬平方千米以內。
“政策出臺的目的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國土規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趙秀池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土地是有限的,過多進行城鎮化建設,就會擠占更多的耕地和其他用地;做好國土開發規劃,比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合理確定各類土地的結構和數量等措施非常重要。
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晟也指出,之前為了城鎮化的發展,國內土地出讓相對粗放,供應土地效率相對低下,所以目前要在總量控制的情況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樓市政策持續收緊
2016年4月12日,國土資源部在其官方網站正式公布了《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嚴格核定各類城鎮新增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
《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用地計劃向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傾斜,向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重點鎮傾斜,對超大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原則上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隨之大城市土地供應減速,門檻抬高、要求增嚴。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土地市場相比去年4季度繼續降溫,成交10億元單宗以上地塊合計61宗,超過10億元的地塊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只有17宗,大部分熱度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明顯降低,比如深圳(樓盤)、上海(樓盤)等城市地塊成交溢價率均明顯低于2016年平均水平。這17宗高價地主要分布在合肥(樓盤)等城市。除少數熱點城市外,整體土地溢價率有所平穩。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2017年開始,各地樓市政策依然持續收緊,特別是對土地出讓的各種約束,讓供應量刷新最低紀錄,多宗土地出現了全面持有的現象。所以預計2017年整體土地市場相比2016年下半年會出現部分降溫。
“一線城市已經進入城鎮化末期,整體看,市場已經進入二手房周期,新房供應高端化,改善化。樓市調控成交下調,給高價拿地的企業帶來巨大風險。”張大偉說。
存量市場將成寵兒?
作為房地產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獲取一二線重點城市的土地越來越難,房企應該如何支撐往后的發展?
陳晟認為,目前開發商需要多思考如何從存量土地再利用,而不僅是從新增土地上獲取資源。未來的房地產市場,如何激發土地上的資源、產業、人口流動,比單純拿地粗放開發更重要。房地產市場不是進入了下半場,而是換了新的場子,就是產業、人口、資源、政策的相互匹配。
《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到“基礎設施體系趨于完善,資源保障能力和國土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海洋開發保護水平顯著提高,建設海洋強國目標基本實現。”這些信息顯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隨之對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會更加健全,開發商利用存量資源的空間將會更廣。
對于樓市的影響,在趙秀池看來,由于設定了土地開發紅線,各地市場的走勢會根據土地未來的供應數量而做出反應。但值得提醒的是,當土地越來越稀缺,一些重點城市未來的地價和房價可能越來越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