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湖北省兩會召開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聚焦“災后重建”。湖北省住建廳廳長李昌海透露,到2030年,湖北省將實現80%的城市建成區成為“海綿城市”。
2016年,是湖北省歷史上少有的重災年份,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湖北省2297.6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16人、失蹤16人,緊急轉移安置172.1萬人,因災倒塌房屋3.18萬戶7.9萬間,不同程度損壞房屋10.91萬戶27.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835.1億元。發布會上,李昌海說,去年的災害充分暴露出湖北省防洪排澇的短板,湖北省將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并完善防洪排澇設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016年,湖北省已建成“海綿城市”120平方公里,今年計劃建成80平方公里;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要建成“海綿城市”;而到2030年,這一比例要達到80%,實現雨水的自然儲存和自然滲透。
不少媒體關注受災之后的精準救助問題。“要保證每一位受災群眾陽光地、有尊嚴地接受救助。”省政協委員、省民政廳廳長彭軍說,去年的救助任務特別重,如何把災后救助政策和對象無縫對接起來,是難度最大的事情。為把救助對象精準區別開來,全省民政系統建立了“個人申請,村級評議,鄉鎮審查,縣市審定”的機制,把對象鎖定,同時,上級民政部門不斷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去基層督導、暗訪,發現問題進行曝光,確保受災群眾得到精準救助。
彭軍說,他在一次調研中,遇到一名受災嚴重的村民,不斷提交申請,就是無法通過,一問才知,是因為這名村民在村里的人緣比較差,因此得不到救助。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還有個別村子,采用按人頭平均分配救助物資的方式,這種方式過于粗放,也不可取。
湖北省政協委員、省水利廳廳長王忠法透露,湖北省已正式啟動了五大湖泊湖堤加固工作,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梁子湖、洪湖、斧頭湖等重要湖泊堤防整治加固任務,全面補齊湖泊防洪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