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材是建材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建設生態文明,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實現綠色、環保、循環、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綠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而且社會群眾也迫切需要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綠色建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中發[2014]4號)指出:“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強力推進建筑工業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發[2016]6號)強調:“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完善綠色節能建筑和建材評價體系。”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8號)明確:“積極推廣應用綠色新型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
“十二五”以來,福建省建材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也面臨轉型升級向縱深轉折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在經濟形勢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的新常態下,遭遇結構性矛盾凸顯,發展方式粗放,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鋼材、水泥和玻璃等產能嚴重過剩,大路貨中低端產品積壓,高端產品缺乏,綠色建材的生產應用明顯滯后,生產占比低,應用范圍小。
與建材業密切關聯的房地產業景氣指數持續下降,2015年,福建省房地產開發投資4469.61億元,同比下降2.1%,增速同比回落25.4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5244.85萬平方米,下降22.3%。商品房銷售面積4037.7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0%,商品房銷售額3585.81億元,下降4.7%,商品房待售面積2010.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3.2%,庫存大量增加,有的建材企業受供需雙向擠壓,處于虧損生產經營的境地。因此,必須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精神,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題,以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為主線,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綠色建材。
著眼建設綠色城市、綠色建筑
精心組織嚴格實行《福建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和《福建省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到2020年,福建省綠色建材生產比重明顯提升,發展質量顯著改善。綠色建材在行業主營收入中占比提高到80%以上,品種質量較好地滿足綠色建筑需要。與2015年相比,建材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氮氧化物和粉塵排放總量削減8%;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綠色建材工業總產值達3816億元,工業增加值1096億元;綠色建材應用占比穩步提高,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50%,綠色建筑應用比例達到60%,試點示范工程應用比例達到70%以上。認真落實綠色建筑行動百項重點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4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
適應建筑工業化需要,大力推行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推動綠色建材產品向中高端方向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包括鋼結構、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與傳統的施工方法相比,裝配式建筑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為主要特征,節能、節水、節材、節時、節省人工,可以大幅度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實現綠色環保的目標。而且廣泛集成行業新技術,帶動建筑技術革新,促進建設科技創新發展。圍繞建筑結構體系的變化發展,可充分利用庫存積壓的鋼材、水泥和玻璃,研發生產應用高品質、高檔次、精裝飾、低能耗、多功能的綠色建材,加快發展專用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摻和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制品和部件化制品。積極利用尾礦石、建筑垃圾等固廢替代自然資源,發展機制砂石、混凝土摻和料、新型墻材、低碳水泥等產品。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應用低輻射鍍膜(Low-E)玻璃板材、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個性化幕墻、光伏光電一體化玻璃制品,以及適應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需要的節能門窗等產品。發展建筑用防火玻璃板材、電致變色玻璃等新產品。促進綠色建材進入以“專精特新”為特征的專業制造“4.0時代”,發展本質安全、節能環保、輕質高強的結構與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推進疊合樓板、內外墻板、樓梯陽臺、廚衛裝飾等構配件工廠化生產。金強(福建)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打造金強工業園,專業生產優質、生態、環保的硅酸鈣復合建筑板材,且與美、日、澳等國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主打“金強”牌系列產品,依靠科技和管理創新,實現產銷兩旺,榮獲中國弛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頒發的環境標志產品證書。
著力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防止臺風暴雨襲來,街道成“河道”,暑熱晴天城市變“火爐”現象的發生。地下綜合管廊是建設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排水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地下綜合管廊可有效杜絕“拉鏈馬路”現象。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要求將70%~8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全國現有30個建設海綿城市試點,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試點專項補助,一定三年,每年補助標準是直轄市6億元,省會城市5億元,其他城市4億元,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同樣,中央財政對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直轄市每年5億元,省會城市每年4億元,其他城市每年3億元。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所以,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是空前巨大的市場,通過試點示范,到2020年,福建省可激活1.5萬億元投資建設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廈門、福州作為全國第一、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之一業已先行一步。毫無疑問,綠色建材是這個市場的主角。適應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需要,抓緊研發生產科學先進、環保節能、循環利廢、經濟實用、品質優良、功能齊全、便利施工的綠色建材,加快推廣應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燒結透水磚、非燒結透水磚、砂巖復合透水板、透水格、PVC集水蓄水系統、混凝土集水蓄水系統、玻璃鋼集水蓄水系統和水性涂料、膠粘劑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熱放射膜、復合管材等產品。
著手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
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到202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實現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完善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保障城鎮化建設用地需要。推動綠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完善公用事業產品和服務價格的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積極推廣城鎮住房租賃補貼和綠色建材使用補貼制度,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住房需求。推進國家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和省級村鎮綠色住宅小區試點建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強村莊的規劃建設管理,合理引導建設綠色農房,全省每個建制村至少要有一個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規模的綠色建筑住宅小區,編制綠色農房建設技術指南和推廣圖集,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研發應用農業種植和觀光大棚所需的結構功能一體化玻璃板材及制品。對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和綠色建材的示范工程,給予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補助,推廣適用節能技術,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傳承文化、宜游宜居宜業的綠色村鎮住宅優秀小區。鼓勵竹林資源豐富的三明、南平等市,發展竹制建材等生物質綠色建材,福建省南平市劍源木塑有限公司利用竹屑等原材料研發的木塑產品質優物美,在旅游景區、社區棧道和農家樂飯莊使用后,廣受好評與歡迎。
著想綠色建材評價、綠色建材標準
認真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改善需求結構,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建材工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貫徹執行國家住建部和工信部聯合制定的《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辦法》,根據綠色建材評價技術要求,按照確定的程序,對申請開展評價的建材產品進行評價,確認其等級并作信息性標識。標識包括證書和標志,具有可追溯性,由低到高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共三個等級,國家住建部、工信部負責三星級綠色建材的評價標識管理工作。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一、二星級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管理工作。建成福建省統一的綠色建材標識產品信息發布平臺,動態發布管理既有星級產品的評價結果與標識產品目錄。今年內,福建省將評價發布首批評為一、二星級綠色建材產品。鼓勵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優先使用獲得評價標識的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綠色生態城區、政府投資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建設項目,應使用獲得評價標識的綠色建材。
按照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和《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GBT51129-2015)要求,制定實行《綠色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額》,實現節約資源、節能減排的目標。
著重綠色生活、綠色生產方式
樹立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推動綠色消費、引導綠色發展、促進結構優化、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是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筑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福建森林覆蓋率65.95%,長期保持全國第二(臺灣森林覆蓋率約為70%,居全國第一),福建省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扎實開展敖江等流域的污染治理,搭建平臺,運用市場機制,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引導企業入園,形成南安、羅源石材產業集群,建設石材、石粉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區,將污染環境的石粉、邊角料等制成人造石、微晶石,變廢為寶。構建綠色建材工業體系,推行“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縱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綠色生產方式,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
時下,建筑、生活垃圾處置成了一大難題。伴隨“深圳滑坡事故”、“海南千噸建筑垃圾入侵萬泉河”和“太湖垃圾傾倒事件”的曝光,感到建筑垃圾已經大規模擠壓人類生存環境,且形勢愈益嚴重。面對“垃圾圍城”,有些處于“困境”中的城市紛紛行動,通過區域間多部門聯合治理建筑垃圾,推動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目前,建筑垃圾填海、造景和填埋、堆放一樣,都被列為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置之列。其共性為,前期無需投入過多建設費用,后期需要做大量的管理和維護工作,如果缺少維護,“無害化處置”就有可能釀成巨大隱患,“深圳滑坡事故”即為典型。此外,建筑垃圾成分較復雜,有的含有多種重金屬元素,這些重金屬經過雨水、海水的沖刷勢必產生滲漏,污染環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明顯的危害固然可怕,隱形的威脅同樣不容忽視。
建筑垃圾處置是否得當關系百姓群眾的人身安全,涉及子孫后代的安危,于其事后亡羊補牢,不如現在作長遠規劃,進行科學處理,造福一方。一是抓重點,堵源頭,堅持堵疏結合,依法治理。科學資料顯示,房屋建筑材料的70%是墻體材料。墻體材料是建筑垃圾的主要來源,應堅決貫徹執行《循環經濟促進法》和《福建省發展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辦法》(福建省人民政府第99號令),禁止生產和使用實心粘土磚及其粘土制品,大力推廣應用具有節能環保、輕質高強、循環利廢、保溫隔熱等特性的新型墻體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屬于綠色建材。此舉一舉兩得,一方面,通過“禁實、禁粘”,有效地保護十分寶貴、不可再生的耕地和土地資源,福建省人均耕地僅0.46畝,低于聯合國人均耕地不得低于0.8畝的警戒線。另一方面,通過疏導,使能夠裝卸、重復利用的新型墻體材料得到推廣運用,促進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的生產應用與發展。二是遵循規律,制定政策,科學運作,運用GPS實行收集、運輸、堆放、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做到定車、定人、定時、定點收貯,統一處理。經過分類篩選后,對檢測結果表明確實含有重金屬及其它放射性污染的建筑垃圾,進行物理、化學處理達到無害化程度,再作綜合利用。三是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綠色建材。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不僅解決了占地堆放和環境污染問題,而且是實現城市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產生的骨料是天然原材料的替代品,可用于道路基層和墊層的填料;再生混凝土和砂漿的人工骨料;混凝土磚和砌塊的原材料。據專業調查統計,福州市建筑垃圾和建筑渣土(包括軌道建設渣土)產量約588~671萬噸/年。為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某公司擬投資3.64億元,在福州市永泰縣塘前鄉選址建廠,現已完成《福州市建筑廢棄物再生綜合利用項目方案設計》,項目竣工投產后將產生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著意創新、創業、創造
要建立由福建省經信委、住建廳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協調機制,研究制定實行配套政策。一是設立省綠色建材發展專項資金,對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將綠色建材評價標識信息納入政府采購、招投標、融資授信等方面的采信系統,實行建材下鄉專項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二是創新綠色建材業態和營銷模式,深化“互聯網+綠色建材”在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應用,建立綠色建材信用管理和生產者責任延伸信用評價制度,對失信企業建立“黑名單”,形成誠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難行的社會氛圍。三是要實現福建由建材大省走向建材強省的目標,必須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堅持標準引領,質量、品牌和制造領先。福建海源機械通過自主研發3D打印占領行業裝備生產的高地,稱雄國內外;泉州三聯機械通過國內行業技術標準制定,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福建泉工通過并購德國策尼特公司實現從國內到國際的成功跨越。
總之,為加快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必須大力發展綠色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