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魏加寧:如何成功推進供給側改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8-0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巡視員 魏加寧
核心提示:如果不盡快推進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恐怕連“L”型都沒有,而只能是面對危機。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大力度、實質性地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并輔之以適當的定向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實現新的增長、邁上新的臺階。

一、當前中國經濟存在三大結構性問題


(一)結構性價跌


所謂的結構性價跌就是PPI已經連續52個月負增長,但是CPI仍然保持正值。這與1998年上一輪價格下跌有著很大的不同。1998年上一輪價格下跌時,CPI也是負的。并且在1998年價格下跌時,CPI中的食品價格水平低于非食品價格,而此次結構性價跌則是食品價格高于非食品價格,因此對于那些恩格爾系數較高的低收入者來說就會更加敏感。其政策含義是,依靠大水漫灌式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就會面臨很大的社會風險。


(二)結構性失業


一方面,東北、西北地區出現大量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或者“僵尸企業”待下崗職工。據稱,目前東北每年人口流失高達200萬到400萬;另一方面,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浙江這些地方卻出現了“招工難”、用工成本上升的現象,這些地區目前正在拼命開發機器人,甚至提出了“用機器換人”的口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家調查系統”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難,排在第一位的是人工成本上升,占到71.9%。與2014年同期相比,2015年以來在人工成本上有所增加的企業占到了57.8%,明顯增加的占到24.5%。而2015年,在調查問卷的企業家中,具有“用機器代替人”意愿的企業家已經占到了65.9%。


(三)結構性錯配


一方面,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調查表示,企業家對本企業所在行業產能過剩情況的判斷,由2012年的67.1%上升到2015年的74.7%。而企業的設備利用率由2012年的72.7%下降到2015年的67.8%。但是另一方面,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領域供給嚴重不足。首先,在教育方面,哪個家長不為孩子上學發愁?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家長們要花費多少心血和人力、物力、財力想方設法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好學校明顯供給不足。其次,在醫療方面,伴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齡化程度的提升以及醫保制度的改善,對于醫療的需求在快速增長。但是,醫院供給嚴重不足,不僅僅是北京,其他城市的大醫院也大都人滿為患。再次,在養老方面,問卷調查顯示,“十三五時期”,50.3%的企業家最看好的行業是養老行業。


二、歷史上中國政府應對價格下跌之經驗


回顧歷史,亞洲金融危機時,當時的中國政府在應對價格下跌時采取的做法是雙管齊下。


一方面,在需求側,首先,當時政府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2001年共發行了5100億元國債,用于修建高速公路、大型水利、發電項目等等。其次,與此同時,大型銀行提供了相應規模的配套貸款。再次,貨幣政策實為“寬松”,連續七次下調利率,增加貨幣供給。


此外,還有兩條改革措施,但我認為應當歸入需求側。一是住房制度改革。改革開放初期,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們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著作中去尋找根據,圍繞著住房能否作為商品賣給個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是到了1998年,政府果斷推動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可以買賣了,從而打開了住房需求的大門。二是中國加入WTO,從需求側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


另一方面,在供給側,當時政府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二是發展民營中小企業。在國企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調整國有經濟戰略布局,將數十萬家國有中小企業民營化。二是對包括石油、通信、電力等領域在內的大型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化改制上市。


但由于推進國企改革就會產生職工下崗問題,于是當時政府果斷采取措施,大力促進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以此來增加就業崗位。其中一些具體措施包括:在中央層面,國家經貿委成立了中小企業司;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設立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在金融領域,增加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貸款;在出口方面,賦予民營中小企業出口自主權,從而打開了出口的供給大門。


上述政策實施的結果是,自1998年到2002年,國有投資逐漸下降,民間投資逐漸上升。


三、對當前中國經濟政策的若干思考


(一)處理好輸血、止痛、動手術的關系


目前,圍繞著宏觀經濟政策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主張繼續投放財政貨幣信貸資金來刺激經濟,我把它比喻為“輸血”,或者是“打激素”。


第二種觀點是把“新常態”解釋為,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做,不需要改革,適應一下就好,忍耐一下就好,我把它比喻為“打止痛針”、“打麻藥”。


第三種觀點主張要加快國企改革、財稅改革以及地方政府改革,我把它比喻為“動手術”,實際上是為了“止血”。


我個人對這三種觀點的看法是:關于第一種觀點,如果主動脈在大量出血,即使輸多少血也流不到毛細血管,并且還有可能心臟會承受不了。也就是說,如果國有企業在大量“失血”、地方政府在大量“失血”,不管輸多少血也流不到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不僅如此,最后中央銀行就會出問題,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出問題。


關于第二種觀點,眾所周知,闌尾炎最怕的是吃止痛藥,吃了止痛藥以后可能會好受一點兒,但是等到藥勁過了以后,就可能已經“穿孔”了,想搶救都來不及了!所以第二種觀點也很危險。


關于第三種觀點,我認為,如果是為了動手術、止血,輸一點兒血,打一點兒麻藥是可以理解的,可能也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光輸血、打麻藥,而遲遲不動手術的話,那么中國經濟就會出大問題。


(二)加快供給側改革,通過“動手術”達到“止血”的目的


在供給側,要加快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要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沒有正確的價格信號,市場作用就無法正常發揮,市場主體就無法正常運行,市場秩序就會出現混亂。


二是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由于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所以,國有企業改革中,其實最重要的是推進財務公開,將國有企業的財務報表公之于眾。


三是要發展民營經濟。無論什么時候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都會面臨職工下崗難題,更何況在經濟下行期。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但是,發展民營企業不能再靠過去那種實用主義的態度了,而要對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從理論上說清楚,從法律上給予保障。


四是要解決“僵尸企業”的退出問題?!敖┦髽I”退不出去,主要是因為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之間形成了“囚徒困境”。地方政府不愿意讓“僵尸企業”退出主要是因為已經沒有錢來安置下崗職工;而商業銀行不愿意“僵尸企業”退出是因為擔心不良資產就會暴露出來。因此要打破僵局,就必須改變各個相關主體的“報酬”關系。一方面,中央政府已經出手設立相關基金,用于化解鋼鐵、煤炭行業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采取“胡蘿卜+大棒”的辦法,推動商業銀行采取行動,倒逼“僵尸企業”盡早退出。


五是加快研發創新,培育“造血機能”。供給側改革,說到底,還是要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要推進技術創新,首先需要制度創新;要推進制度創新,首先需要理論創新。最近的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思想解放很可能是從經濟學理論創新展開的。


(三)實施需求側配套措施,為動手術的患者適當輸血、打麻藥


目前,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恐怕已經低于潛在增長率了。據統計,目前的潛在增長率平均測算值大約在7.19%左右;而實際增長速度已經低于7%。在此條件下,推進供給側改革,雖然會對中國今后的長期發展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但是對于短期的經濟增長卻有可能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有可能加劇結構性價跌,加速經濟下行。因此,必須針對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措施。


首先,對于傳統的老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適當的擴張性政策可能是需要的,但是要找準發展的瓶頸,實行結構性的擴張政策。比如:上一些早晚都要上、早上早獲益的大型項目,并且趁著鋼價、水泥的價格在下跌的時候建設,成本會比較低。尤其是最近一個時期出來的種種問題表明,城市管道設施、農田水利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瓶頸,這些方面應當抓緊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否則,等到鋼鐵、水泥等產能統統去掉之后再來建設的話,不僅成本還會上升,而且還不得不重新恢復產能。但是,在實施這些重大項目建設時,要盡量采用PPP模式,盡量把民間資本吸引進來,把那些無處可投的民間資本吸引進來,用有限的政府投資帶動無限的民間投資,將這些資金投向那些有需求、有效益的重大項目。


其次,關于目前供給嚴重不足的新需求,主要依靠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共經歷了三個大的周期。80年代的第一個周期,主要解決的是“吃”和“穿”的問題。90年代的第二個周期,主要解決的是“用”的問題,如家用電器。00年代的第三個周期,主要解決的是“住”和“行”的問題?,F在我國已經進入了第四個周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教育、醫療、養老、環保這樣一些新的需求。對于這些新的需求,一方面,政府要盡職盡責,不能推卸責任;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大包大攬,全部壟斷。要改革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從補供方轉為補需方。通過發行教育票、醫療票、養老票或推行教育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方式去“補需方”,然后可以就供方放開。如果能夠把供方放開,民間資本、外資都可以進來了,就可以快速增加供給,大幅提高效率。這不僅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供給,還能夠在保證公平的同時,增加公民的選擇權。


總之,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有一個明顯的規律,我們把它叫作“改革周期”,即每當遇到大的經濟下行風險的時候,都是先有一個思想解放,通過思想解放帶動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帶動經濟增長。我確信,如果不盡快推進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恐怕連“L”型都沒有,而只能是面對危機。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大力度、實質性地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并輔之以適當的定向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就一定能夠實現新的增長、邁上新的臺階。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湘阴县| 聂拉木县| 衡南县| 来安县| 扎鲁特旗| 龙州县| 兴海县| 老河口市| 积石山| 永康市| 团风县| 上林县| 和顺县| 页游| 清水河县| 澎湖县| 康马县| 都江堰市| 河间市| 彭水| 沙河市| 合水县| 大埔县| 长兴县| 元氏县| 札达县| 惠东县| 大宁县| 合水县| 南康市| 辽宁省| 兴义市| 浦东新区| 米脂县| 淄博市| 景谷| 象山县| 黎平县| 万安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