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南京,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繼成功慶祝我院成立五十周年華誕之后,10月13日,由中國工程院、東南大學、荷蘭Delft工業大學和我公司聯合主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ACI、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RILEM和中國硅酸鹽協會協辦的“與微觀結構相關的水泥基復合材料耐久性國際會議”在古城東郊的國際會議大酒店隆重開幕。會議為期三天,匯集了包括中國、荷蘭、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共230余位專家和學者。
會議圍繞水化反應機理、微觀結構形成與發展、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觀結構演化與劣化機理 、與微觀結構相關的復合材料耐久性、水化與微觀結構試驗與模擬技術、耐久性與服役壽命評價新技術、水泥基復合材料早期變形、智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發展與應用等相關主題進行了討論。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和學者先后就自己研究的領域做了主題報告,不時引來會場內的陣陣掌聲。同時,與會代表分別在三個分會場進行了論文交流活動。
場內報告美妙絕倫,場外展示同樣精彩紛呈。國內外的公司展示了其與水泥基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相關的最新產品、服務和設備。這次展示為參會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水泥基復合材料相關的的商業產品和設備的機會。
15日,大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孫偉教授執教五十周年的慶祝晚宴中勝利閉幕。會后,組委會組織與會代表參觀了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代表們對我公司PCA®聚羧酸系列產品成功應用于大橋工程做出了高度評價。
本次會議旨在希望本領域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和學者能夠聚集在一起展示他們在水泥基復合材料水化、微觀結構以及耐久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最新的發展以及所面臨的相關挑戰。通過理論研究與產品開發相結合,必將促進水泥基復合材料領域向更高層次發展。
背景材料: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水泥基材料水化與微觀結構的基礎研究越來越引起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混凝土外加劑、摻合料和其他新技術的應用,讓更多的研究人員投入到這項基礎研究工作中來。采用新技術的現代水泥基復合材料,其在微觀結構方面的損傷與失效,在宏觀方面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問題逐漸成為建筑工業的核心議題。
研究人員對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關注也激勵人們不斷開發新穎的數值模擬技術來預測結構混凝土的耐久性。如今,人們可以用水泥基復合材料先進的水化反應過程與微觀結構模擬技術來設計高耐久性的混凝土結構。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技術也被不斷引入到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中,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功能型的建筑材料。本屆國際會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平臺,讓領域內國際知名的專家相聚在一起,針對水泥基復合材料水化、微觀結構、耐久性以及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內容,交流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面臨的挑戰以及新的發展方向。
會議主題:
•水化反應機理
•微觀結構形成與發展
•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觀結構演化與劣化機理
•與微觀結構相關的復合材料耐久性
•水化與微觀結構試驗技術與模擬技術
•耐久性與服役壽命評價新技術
•水泥基復合材料早期變形
•智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組織委員會主席:
繆昌文,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副主席:
孫 偉,東南大學
van Breugel Klaa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葉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委員:
劉加平,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李小華,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周偉玲,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張亞梅,東南大學
陳惠蘇,東南大學
科學委員會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Alexander, M.G.,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ndrade, C., IETcc (CSIC), Spain
巴恒靜,哈爾濱工業大學
Banthia, N.P.,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entz, D.P. NIST, USA
Carpinteri, A., University of Parma, Italy
陳惠蘇,東南大學
陳延年,Wong & Cheng Consulting Engineers Limited, Hong Kong
陳益民,中國建筑材料研究院
陳肇元,清華大學
陳振川,臺灣大學
程 新,濟南大學
Damidot, D., Ecole des Mines de Douai, France
高瑞萍,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Garboczi, E., NIST, USA
顧祥林,同濟大學
韓寧旭, Lifeconsult B.V., The Netherlands
Hanehara, S. Iwate University, Japan
Holzer, L. EMPA, Switzerland
胡曙光,武漢理工大學
Jennings, 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Jensen, O.M.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enmark
蔣林華,河海大學
金賢玉,浙江大學
金偉良,浙江大學
Kovler, K.,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rael
梁堅凝,香港科技大學
Li, V.C.,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劉加平,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陸采榮,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Lura, P., European Patent, Germany
馬保國,武漢理工大學
Maekawa, K.,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Marchand, J.,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Mindess, 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Naaman, A.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牛狄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歐進萍,大連理工大學
錢春香,東南大學
錢覺時,重慶大學
Reinhardt, H.W.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茹繼平,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de Schutter, G.,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Scrivener, K.,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Shah, S. 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史才軍,中南大學
唐明述,南京工業大學
王克進,Iowa State University, USA
王勁松,Fyfe (Hong Kong) Ltd., HongKong
王培銘,同濟大學
Weiss, J., Purdue University, USA
Wittmann, F.H., Aedificat Institute, Germany
吳智深, Ibaraki University, Japan
謝尚賢,臺灣大學
刑 峰,深圳大學
徐德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徐永模,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
許仲梓,南京工業大學
嚴捍東,華僑大學
閻培渝,清華大學
姚 燕,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葉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余紅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余其俊,華南理工大學
余志武,中南大學
袁 勇,同濟大學
趙國藩,大連理工大學
趙鐵軍,青島理工大學
會議圍繞水化反應機理、微觀結構形成與發展、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觀結構演化與劣化機理 、與微觀結構相關的復合材料耐久性、水化與微觀結構試驗與模擬技術、耐久性與服役壽命評價新技術、水泥基復合材料早期變形、智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發展與應用等相關主題進行了討論。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和學者先后就自己研究的領域做了主題報告,不時引來會場內的陣陣掌聲。同時,與會代表分別在三個分會場進行了論文交流活動。
場內報告美妙絕倫,場外展示同樣精彩紛呈。國內外的公司展示了其與水泥基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相關的最新產品、服務和設備。這次展示為參會人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了解水泥基復合材料相關的的商業產品和設備的機會。
15日,大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孫偉教授執教五十周年的慶祝晚宴中勝利閉幕。會后,組委會組織與會代表參觀了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代表們對我公司PCA®聚羧酸系列產品成功應用于大橋工程做出了高度評價。
本次會議旨在希望本領域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和學者能夠聚集在一起展示他們在水泥基復合材料水化、微觀結構以及耐久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最新的發展以及所面臨的相關挑戰。通過理論研究與產品開發相結合,必將促進水泥基復合材料領域向更高層次發展。
背景材料: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水泥基材料水化與微觀結構的基礎研究越來越引起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混凝土外加劑、摻合料和其他新技術的應用,讓更多的研究人員投入到這項基礎研究工作中來。采用新技術的現代水泥基復合材料,其在微觀結構方面的損傷與失效,在宏觀方面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問題逐漸成為建筑工業的核心議題。
研究人員對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關注也激勵人們不斷開發新穎的數值模擬技術來預測結構混凝土的耐久性。如今,人們可以用水泥基復合材料先進的水化反應過程與微觀結構模擬技術來設計高耐久性的混凝土結構。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技術也被不斷引入到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中,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功能型的建筑材料。本屆國際會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平臺,讓領域內國際知名的專家相聚在一起,針對水泥基復合材料水化、微觀結構、耐久性以及智能材料等方面的內容,交流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面臨的挑戰以及新的發展方向。
會議主題:
•水化反應機理
•微觀結構形成與發展
•在多重因素耦合作用下微觀結構演化與劣化機理
•與微觀結構相關的復合材料耐久性
•水化與微觀結構試驗技術與模擬技術
•耐久性與服役壽命評價新技術
•水泥基復合材料早期變形
•智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組織委員會主席:
繆昌文,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副主席:
孫 偉,東南大學
van Breugel Klaa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葉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委員:
劉加平,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李小華,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周偉玲,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張亞梅,東南大學
陳惠蘇,東南大學
科學委員會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Alexander, M.G.,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ndrade, C., IETcc (CSIC), Spain
巴恒靜,哈爾濱工業大學
Banthia, N.P.,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Bentz, D.P. NIST, USA
Carpinteri, A., University of Parma, Italy
陳惠蘇,東南大學
陳延年,Wong & Cheng Consulting Engineers Limited, Hong Kong
陳益民,中國建筑材料研究院
陳肇元,清華大學
陳振川,臺灣大學
程 新,濟南大學
Damidot, D., Ecole des Mines de Douai, France
高瑞萍,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Garboczi, E., NIST, USA
顧祥林,同濟大學
韓寧旭, Lifeconsult B.V., The Netherlands
Hanehara, S. Iwate University, Japan
Holzer, L. EMPA, Switzerland
胡曙光,武漢理工大學
Jennings, H.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Jensen, O.M.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enmark
蔣林華,河海大學
金賢玉,浙江大學
金偉良,浙江大學
Kovler, K.,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srael
梁堅凝,香港科技大學
Li, V.C.,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劉加平,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陸采榮,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Lura, P., European Patent, Germany
馬保國,武漢理工大學
Maekawa, K.,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Marchand, J., Laval University, Canada
Mindess, 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Naaman, A.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牛狄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歐進萍,大連理工大學
錢春香,東南大學
錢覺時,重慶大學
Reinhardt, H.W. Stuttgart University, Germany
茹繼平,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de Schutter, G.,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Scrivener, K., E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Switzerland
Shah, S. 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史才軍,中南大學
唐明述,南京工業大學
王克進,Iowa State University, USA
王勁松,Fyfe (Hong Kong) Ltd., HongKong
王培銘,同濟大學
Weiss, J., Purdue University, USA
Wittmann, F.H., Aedificat Institute, Germany
吳智深, Ibaraki University, Japan
謝尚賢,臺灣大學
刑 峰,深圳大學
徐德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徐永模,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協會
許仲梓,南京工業大學
嚴捍東,華僑大學
閻培渝,清華大學
姚 燕,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葉 光,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余紅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余其俊,華南理工大學
余志武,中南大學
袁 勇,同濟大學
趙國藩,大連理工大學
趙鐵軍,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