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建材業長期、深層次積淀的一系列矛盾,國家下決心抓住產能過剩、結構扭曲、無序競爭等關鍵問題,對建材業進行結構性改革,全面、有效地提高建材業的質量和效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6〕34號”,下發了《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34號文)。據記者了解,34號文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在供給側截長補短,壓減過剩產能,有序推進聯合重組,改善企業發展環境,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擴大新型、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優化產業布局和組織結構,推動我國建材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建材聯合會副會長陳國慶認為,“34號文是建材行業廣大干部群眾廣泛關注、期盼已久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必將有力指導和引領建材業在‘十三五’時期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肯定了“三個作用”
按照34號文要求,我國建材業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再壓減一批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產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區間;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量排名前10家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達60%左右;建材產品深加工水平和綠色建材產品比重穩步提高,質量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建材工業效益好轉,水泥、平板玻璃行業銷售利潤率接近工業平均水平,全行業利潤總額實現正增長。
據工信部一位人士透露,國務院領導高度關注建材業結構性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曾主持召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環保部等部委負責同志參加的專題會,聽取了中國建材聯合會和兩家建材企業關于建材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政策建議等情況匯報。
“此次34號文解決的不是某一個局部的問題,而是全局性問題和下一階段建材業發展的目標方向。”中國建材集團一位人士認為。
記者觀察到:34號文明確了建材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用“三個作用”進行了概括:一是建材業是我國重要的原材料產業,對經濟社會和民生改善作用大;二是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對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和可循環發展作用大;三是建材業對穩增長的作用大,全行業如能健康發展,不僅能促進工業的穩增長,也能在建設制造強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但問題也很突出,主要是產能嚴重過剩,部分產品難以適應有效和優質需求,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陳國慶認為。
他還表示:“34號文共涉及5個方面21條內容,要貫徹好34號文,必須從去產能、調結構、抓轉型、促升級、補短板、增加新需求幾個方面入手。”
既是頂層設計也有具體行動
專家認為,34號文,既是我國建材業的頂層設計,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角。就建筑部品業而言,有五個方面必須讀懂、讀透:
——提升建筑材料品質。充分利用尾礦廢石、建筑垃圾等替代自然資源,發展機制砂石、混凝土摻合料、砌塊墻材、低碳水泥等產品。發展鎂質膠凝材料等新型膠凝材料。
——提高陶瓷品質。從政府投資項目和公共建筑入手,推廣薄型化的陶瓷磚以及節水、輕量的衛浴潔具等綠色建材產品,促進綠色消費。加強產品設計和關鍵零配件研發,開發多功能產品、智能家居等用品,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藝術性,促進陶瓷產品智能化、多功能化,更好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
——推廣新型墻材。發展本質安全、節能環保、輕質高強的墻體和屋面材料、外墻保溫材料,以及結構與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推進疊合樓板、內外墻板、樓梯陽臺、廚衛裝飾等構配件工廠化生產。引導利用可再生資源制備新型墻體材料,支持利用農作物秸稈、竹纖維、木屑等開發生物質建材,發展生物質纖維增強的木塑、鎂質建材等產品。加快推廣應用水性涂料、膠黏劑及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熱反射膜、管材等產品。
——開發新型材料。以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等非金屬礦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大在礦物均化、提純、超細磨粉、分級級配、表面改性等方面攻關力度,大力發展基于非金屬礦物,用于節能防火、填充涂敷、環保治理、儲能保溫的礦物功能材料。加快推進玻璃纖維、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以及玻璃基板、光纖預制棒、高壓電瓷、陶瓷分離膜、閃爍晶體、激光晶體等先進無機非金屬產品的首批次示范應用,加大推廣應用力度,擴大新材料產業規模。
——促進綠色智能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煤改氣”、“煤改電”,集中使用清潔能源。開發推廣玻璃熔窯高效燃燒、余熱利用技術以及陶瓷窯爐脫硫脫硝除塵綜合治理、原料干法制粉和連續球磨等技術,提高能源梯級利用水平。推廣無鉻耐火材料。平板玻璃企業要嚴格限制高硫石油焦燃料。鼓勵整合玻璃用硅砂、石英砂和砂石骨料用尾礦、廢石等資源,提高綜合利用水平。推進智能化生產,建設廠區物聯網,在搬運、碼垛等重復操作工段推廣“機器代人”,加強對產品質量、污染物排放、能耗等關鍵參數的可視化管理,提高質量效益。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協會一位負責人認為:貫徹34號文,不是簡單從生產環節入手,而是從發展方式、產品提升、標準規范、融合發展和整個產業鏈發力:
從發展方式看,是支持企業開展清潔能源開發替代、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智能制造、新材料開發、產品深加工等轉型升級改造。從產品提升看,是加快本土品牌建設,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逐步在廚衛、家居等消費產品領域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從標準規范看,是鼓勵建材業按照產品目錄,推廣應用有標準、有技術、有特點的新型產品,通過建立標準規范,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從融合共享發展看,是深化“互聯網+”在產品設計、制造、銷售、管理等環節的應用,打造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物流網絡配送體系。
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一位人士表示,這與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于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是相一致、相銜接的。據記者了解,開展“三品”專項行動,就是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和水平,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在34號文中地位重要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建筑業、房地產業、建材和部品業三個領域,都對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在34號文中的重要定位給予了積極評價。據悉,住房城鄉建設部一方面將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將統籌推進各項相關工作。如早先與工信部共同推進的綠色建材行動將有進一步動作,并在開展綠色建材評價、發布綠色建材產品目錄等方面結合34號文貫徹。
在全行業關注的政策支持方面,34號文表述:“將加大金融支持。對有前景、有效益的建材企業,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提供并購貸款、并購票據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建材企業并購重組,同時聯合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專門用于獎補主動退出的產能”。
34號文還強調,國家質檢部門要加大建材產品抽檢力度,對產品質量不達標的,依法責令整改并予通報,并依法查處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建材企業,及時公布建材企業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34號文還強調了行業協會的作用。一方面,要完善我國建材行業的行規行約,加強行業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行業關鍵、共性問題的研究,反映企業訴求,反饋政策落實情況,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陳國慶表示,中國建材聯合會已要求水泥、玻璃、陶瓷三個產業協會率先研究制定全國范圍并讓本產業企業共同遵循的自律公約,其他相關產業也要研究制定自律公約。對水泥等區域性較強的產業,由地方協會會同相關企業研究制定區域自律公約,并加強監督監管。
另據了解,中國建材聯合會已經針對有效需求、優質需求、特色需求、差異化需求的加強,成立了新興產業發展部和綠色低碳建材分會,以推動低能耗、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綠色低碳、新型環保建材產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