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陜西省政府獲悉,陜西省將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年底前,各設區市要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啟動老城區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就地消納和利用降水。
海綿城市示范建設 新建小區占比要過半
近日,陜西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要求,各設區市至少要選擇一個區域啟動老城區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
2016年,全省新建項目和小區要有50%按照“海綿城市”要求建設,這一比例到2020年要達到90%,要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預計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
科學劃定城市藍綠線 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意見要求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規劃,科學劃定城市河道規劃控制線和各類綠地范圍控制線。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相關控制指標。
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統籌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等問題,逐步進行海綿型公園綠地、海綿型住宅區、海綿型道路廣場等項目建設,有序擴大海綿城市建設區域。
2016年起,省級以上開發區開始規劃的新建區域、新建項目必須按照海綿城市要求進行規劃建設。老城區要結合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以解決城市內澇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效應有緩解。
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 增強城市海綿體功能
2016年底前,各設區市至少要選擇一個區域啟動老城區“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新建道路和廣場項目的綜合透水鋪裝率將達到60%以上,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周邊區域雨水蓄滯提供空間。
意見鼓勵已建綠地進行海綿化改造,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質量。
此外,各級政府和部門要加強城市排水管網、排澇泵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做好雨水管網系統與周邊海綿體的有機銜接,實現與污水分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到2020年,所有設區城市、縣城全部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