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結構的調整,是要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等方面來化解產能過剩,從而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目前,我國在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鋼鐵和船舶五個方面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特別是鋼鐵行業位居產能過剩的五大行業之首。2012年-2014年,全國重點鋼鐵企業利潤率均在1%以下,遠低于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就連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也未能幸免于難。如光伏產業,由于缺乏理性,一擁而上,導致一個新興產業很快變成了過剩產業。
從具體指標來看,產能利用率(即實際產出與潛在產能之比)是國際范圍內較為通用的判斷標準。國際經驗顯示,產能利用率正常水平為81%-82%左右。一般而言,高于85%表示產能不足,75%以下表明產能過剩嚴重。若以此標準判斷,當前中國75%左右的產能利用率情況已經不容樂觀。
產能嚴重過剩意味著資源的不當配置,一些行業過多占用資源卻沒有相應的產出,另一些行業則得不到資源,長期來看勢必會降低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和整體效率。更嚴重的是,產能嚴重過剩不利于保持社會穩定。當前在鋼鐵、電解鋁、船舶、光伏等行業已出現了因為企業經營困難所致的利潤率下滑、職工收入下降以及失業下崗人員的增加。企業出現大起大落、斷崖式的沖擊,這對員工個人和家庭是一個比較大的沖擊,對當地的社會穩定和財政收入、利稅也都有很大的影響。
其實,每次大危機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過剩產能并不見得就是落后產能。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經過多年努力,已經逐漸往節能環保轉變,成長為優質產能。但是內需拉動不足,產能快頂到了天花板,相關行業也進入了發展平臺期,必須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經典理論所言,中國若要走出產能過剩困境,或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一場“創造性破壞”。
長期以來我們主要是從需求管理來解決產能過剩,其治理方法也是通過擴大總需求來吸納過剩產能,但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特別是,通過擴大需求或許暫時緩解了當前的產能過剩,但可能會導致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集體遭遇瓶頸,對經濟增長的動力下降,中國經濟呼喚新的解決路徑。因此,亟待轉變治理產能過剩思路,從供給面來尋找途徑。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結構的調整,是要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等方面來化解產能過剩,從而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一是完善企業退出機制。要以斷臂求生的勇氣,對那些已經嚴重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阻礙經濟結構調整的企業,堅決予以關停或兼并重組,避免給供給端帶來負面沖擊和影響,減輕供給的壓力。
完善企業退出機制,并不是要“一刀切”,應讓行業內諸多企業在一定的政策條件下實現自由競爭。要按照企業的經營情況及產品附加值等情況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促進企業新陳代謝和產業升級進步。發達國家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時,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有不同的應對措施。比如農牧漁業,政府一般投入大量財政資金進行回購;在汽車行業產能過剩時,主要推動產業海外轉移;在鋼鐵行業,重點通過兼并重組來解決產能過剩,同時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二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要通過技術創新,另外也可以通過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提高。這主要還是表現在生產要素投入之外,通過技術進步、體制優化、組織管理改善等無形的要素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布局“中國智造”,趟出一條化解產能過剩之路。做大做強工業互聯網,推動國內互聯網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聯合與互動;加強信息資源整合,打破傳統工業企業“信息碎片化”、“信息孤島”的局面;形成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與制造業結合的新優勢。鋼鐵行業可以學習馬云的阿里巴巴模式,把鋼鐵企業、供應商、用戶、金融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設計機構、貿易機構、物流配送機構等,全部放到一個大平臺上,大家共同經營、共同盈利、共享成果。進入這個平臺的鋼鐵企業多了,各自可以根據開放的數據尋求一個產量的最佳平衡點,這也就部分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最后,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從全球看,由于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差別巨大,只有在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中尋找我國產業生存空間,才能為我國過剩產能找到出口的同時,準確定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避免出現新的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