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地百億建材產業鏈條最上游,陜西關中地區渭河以北的北部山區,聚集著三四百家挖采石灰石的石料企業。這些企業在創造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為這一“渭北黑腰帶”帶來巨大環保壓力。而今年年初開始的“陜西省‘開山采石’專項整治行動”,則在具體執行中演變為全行業停產的“斷血式”整頓,讓這場環保之困變得更加復雜。
記者在該區域實地調查發現,在正規采石企業停產整頓期間,巨大的市場需求“激活”非法采石。有關市縣政府在強硬治理開山采石行動中坦言,建材行業轉向環保、集約型的升級必須有陣痛。這被當地上千個行業投資人理解為,他們要承受血本無歸的代價。
整治缺乏退出機制
難止采石之痛
11月25日上午,渭北大縣蒲城縣橋陵鎮東太白山一帶薄霧籠罩,一片山坡上三四個大小采石廠隱藏在薄霧之中。沿著山路進入一家已經停產的大型采石場內,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石料堆場內,空空蕩蕩地停放著幾輛礦山機械。
“這是蒲城縣當地規模較大的一個合法采石企業,老板投資9000余萬元。”當地村民還告訴記者:“這個采石場,原來車水馬龍的,一天能有上千噸石料被拉走。不過,最近已經停產4個多月了。”
蒲城縣是陜西“渭北黑腰帶”區域內著名的礦業大縣,該縣以石灰石資源構建的建材產業鏈也是渭北地區的代表。事實上,陜西省關中盆地的渭北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陶土、鋁土等礦產資源,是國內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而被譽為“渭北黑腰帶”。
據當地官方資料顯示,包括渭南、銅川、咸陽三市所涉及的10余個區縣的渭北山區內,以石灰石為代表的石料蘊藏量約4000億噸。其中,渭南市所屬的蒲城縣、富平縣兩個達縣的石灰石儲量就達約1500億噸。
多次調研渭北山區生態治理的陜西省人大環資工委多個人士表示,保守估計,多年來在渭北地區從事開山炸石的大小企業與無合法證照的“黑石場”,最多的時候有近千家。從其上下游產業鏈看,采石、石灰、水泥等產業規模超過兩百億元。
不過,百億產業鏈的源頭采石場多年無序散亂粗獷的開采,已經讓關中北部山區曾經綠色的大山變得千瘡百孔。
在上述蒲城縣的北部一個被當地人稱為臥虎山的區域內,記者看到,一座大山周邊隨處可見的被采石場撕裂的“口子”和遍地堆放的尾石渣。而此地的采石場距離一個叫西潘村的小村莊不足千米。該村有十多戶村民家的房子,都因為村后山里“開山炸石”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村民張校民家窯洞,去年就因炸山而毀,倒塌的窯洞還把他養的羊砸死。當地村民稱,所謂的停產整頓,只是停掉了用炸藥開山炸石的環節,而采石場換成了用挖掘設備開采。
與蒲城縣相鄰的富平縣,近年來采石場帶來的環境后遺癥更為嚴重。在富平縣老廟鎮北部山區孟家窯村、白塘村、店上村等村村民,近10年來一直飽受礦山采石場、白灰窯等非法開采企業生產污染,村民身心健康及生活生產受到嚴重侵害。
蒲城縣國土資源局一位礦管辦干部告訴記者,該縣采石企業最多時多達三四百家,經過歷年整治,目前只剩下37家合法采石企業,但非法石場卻估計有五六十家之多。而據業內人士介紹,富平縣北部山區采石企業一度達到850多家、石灰窯上千家。從富平堯柏水泥寶峰寺礦山的采石作業平臺向下環望,彎彎曲曲的山路,一有運送石料的卡車經過就土灰外濺,揚塵四起,而該縣喬山地區的山體破壞程度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不但山外交通便利的地方被整體“扒皮”外,大山深處也被開挖得滿目瘡痍,到處可見人工形成的陡壁峭崖,曾經的青山變成了現在的“裸山”。
10月中旬,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赴陜西16個縣區檢查就證實,渭北有關地區的掠奪式開采,造成山體滿目瘡痍,植被銳減,有的山體被削掉一半,有的整條溝一片狼藉,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整治關停后,一些企業不顧禁令依然偷采。礦山開采破壞山體地質結構,造成山體滑坡,選礦產生的尾礦無序堆放和廢水、滲水讓大山很受傷。
據陜西國土部門統計顯示,秦嶺地區共有采石企業1194家。業內人士稱,1000多家數字還只是正規合法的采石企業,那些黑采石場保守估計也有上千家。事實上,包括渭南等陜西多地十多年來形成的“小散亂”的“開山采石”行業歷年都進行過整治,但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以及區縣政府“保稅費”的驅動下,散亂的開山炸石愈演愈烈。
直到今年年初,陜西省政府發文要求“深入開展開山采石專項整治行動”。記者獲得的一份1月15日陜西省政府辦公廳下發的《陜西省開山采石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顯示,通過整治,自2015年起至2017年全省采石企業數量減少50%。其中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進行集中整治,并在整治期間停止新設立采石礦權的審批。
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部分區縣強力推進的采石行業整治過程中,往往采取鐵腕式、一刀切的行動方式,即先讓轄區內所有采石企業全部停產關閉,與此同時進行招商引資重新上馬更大規模的采石相關項目。但并未對原有合法企業的退出進行詳細安排,導致即使符合上述“陜西省采石整治方案”要求的年產10萬噸以上的采石企業,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
上述渭南市蒲城縣多位采石企業主告訴記者,該縣政府辦6月26日發文開展“集中開展采石企業專項整治”行動后,對全縣所有采石企業采取了全部“先停產、后整治”的整改措施。從7月初至11月下旬,近5個月內全縣37家合法礦山全部被采取斷電、停止炸藥審批等強制措施。
前述投資9000余萬元的采石場負責人趙鐵軍就稱,其企業年核準年采礦量30萬噸,并正擬申請擴大規模至年產200萬噸。但當地國土資源部門以“政府領導要求停辦延續采礦證申請”為由不受理其延續申請;當地經發局也不受理其生產規模擴大至年產200萬噸的立項申請。
實際上,上述37家采石企業,都面臨采礦證有效期將盡,且難以再被延續的窘況。當地一位采石場投資人稱,這37家采石企業基本上沒有水土保持、林地使用等證照,甚至被陜西省整治方案視為手續不全的違法企業,但2014年以前相關部門并未要求辦理相關手續,縣財政代收的稅費中卻含有相關收費,因此應該給企業們限期補辦該手續的機會。然而,當采石企業去相關部門要求申辦林業等相關手續時,也被告知“縣領導不讓辦理”。
不過,蒲城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張永春對記者表示,只要符合要求并提供相關手續,該局依法會受理37家采石企業的采礦證延續申請。該縣經發局閆局長則表示,該局不受理有關采石企業擴大規模立項,是因為相關企業不符合渭南市有關采石企業規劃要求。該縣主管礦業整治的陳飛在電話中也表示:“采石相關行業整治難度很大,情況比較復雜,資源整合方案已經上報渭南市,但還未獲批。”
事實上,在去年富平縣整治采石企業時,也是采取了全部停業整治,最后關閉63家企業。政府在對部分礦主少量補償外,對于投資碎石設備的老板們則沒有進行補償,導致部分遭受千余萬損失的碎石老板們多次上訪維權。據記者在當地了解,目前富平縣至少保留了5家采石企業在正常生產中。
整治帶來停產,但卻缺乏相應的退出機制。圖為陜西蒲城縣東太白山一處已停產的采石廠。
75億新項目被指“圈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在陜西省整治“開山采石”過程中,多地采取的整體式停業整治采石企業,在取締非法采石場,逐步關閉10萬噸以下企業的同期,還在強力推進“國進民退”式的建材基地項目招商。
仍以發生在上述蒲城、富平兩縣的情況來看,兩地政府正在推進一個總計劃投資超過75億元的大型建材項目。而這個項目蒲城縣與富平縣分別投資35億元及40億元。
據當地知情人士介紹,渭南市擬在蒲城、富平兩個石灰石富集縣,引進陜西省國資2號企業陜煤集團關聯公司,對兩個縣的石灰石進行規模開發。而開發的前提被指是,先全部關閉兩縣的現有采石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5月在陜西舉辦的“西洽會”上,陜煤集團旗下陜煤建設集團中昊公司與蒲城、富平縣政府簽約投資新型建材生產線項目。陜煤建設集團公司網站一條關于此次簽約的新聞稱,在渭南市項目推進會上,就蒲城縣、富平縣新型環保建材生產線項目,股東郭峰代表中昊公司分別與蒲城縣副縣長趙曉軍成功簽訂了投資35億元的合約,與富平縣副縣長白慧敏成功簽訂了投資40億元的合約。建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樊志斌,總經理張超暉出席了簽約儀式。這兩項合約的簽訂標志著建設集團新型環保建材生產基地項目正式啟動。
“我們蒲城的合法采石企業大多懷疑,目前政府對我們企業超期停產,并逼迫我們退出的現狀,是政府為了給中昊公司的大型采石項目讓資源、讓市場。”蒲城縣一位不愿具名的正規采石企業負責人還向記者分析指出,中昊公司擬在蒲城建設年產200萬噸輕質氧化鈣,400萬噸建筑石料生產線項目中,占用石灰石資源實際上還是現在其他當地采石企業的資源。這種讓本地不論大小都將資源讓位給招商引資項目的做法,讓他們本地企業感到不解。而在富平縣中昊公司擬建設投資的40億元建材項目,也被指“是來富平搶資源的”。
記者從兩縣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上述75億元的項目,已經進行了前期部分投資。比如在蒲城,中昊公司已經收購了3 家采石場,但收購款項僅支付了25%。中昊公司則認為他們是正常投資石灰石產業,并且將對當地原有該產業進行升級。
在當地的原有規模較大的采石企業負責人們看來,中昊公司有圈資源之嫌。但當地政府與中昊公司均否認這一看法。渭南市一位官員就此認為,上述75億元項目,符合陜西省對于采石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規劃,而淘汰小型采石企業也是符合整治要求的。蒲城縣經發局閆局長也指出,招商大型項目與整治小企業并不矛盾,不過需要考慮合理的退出補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