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會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雖然只是簡單五個字,但背后含義豐富,這或許意味著經濟治理思路出現重大轉變。
習近平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有分析認為,政府關注點從管理總需求轉向管理總供給,這也意味著“三駕馬車”概念慢慢淡化,“供給側改革”或將成為十三五期間經濟改革的重心。
怎么理解“供給側改革”這個新概念?國信證券分析師董德志在最新的一篇報告中有清晰的闡釋:
供給側管理強調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而需求側管理強調可以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兩者對于如何拉動經濟增長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其中市場是否出清是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的核心區別。需求側管理認為市場無法出清,因此需要采用政策刺激的方式來恢復需求,而供給側管理則認為市場可以通過價格調整等方式來自動出清,當前產出可以自動回歸潛在產出。例如,假如現實運行中某行業存在了所謂的過剩產能,則需求側管理認為需要通過種種政策手段刺激社會需求,令需求擴張去迎合現有產能,而供給側管理則認為需要通過價格、產能整合、淘汰等方式來清理過剩產能,因為“過剩”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思想:
供給側管理是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宏觀經濟目標。與之對比,需求管理假定生產要素的供給為既定的條件下對總需求的調整和控制。在經濟學理論中,供給側管理代表了新古典主義學派的經濟思想,而需求側管理則代表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思想。
可以看出,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在前提假設上有本質區別。一個認為市場可以自動出清,一個認為不能,由此衍生的政策理念也不一樣,一個認為需要政策刺激來提高需求,一個認為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應該著重提高生產能力。
如何提高生產能力,董德志提到供給側管理的手段可以包括:
第一,改革提高效率(核心問題)。通過改革促進全要素生產率 A 的提升,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等,本質上都屬于這類。
第二,調結構。調整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在不同部門間的相對價格,引導資本和勞動在不同部門間的重新配置。本質上說,調結構不屬于一個經濟增長問題,但從政策手段上看這也屬于供給側管理的一種方式。
第三,改善人口結構和勞動力質量。勞動人口占比上升可以提高人均產出,人力資本提高勞動力的生產能力。
從目前政府推出的種種政策不難看出,供給側的管理手段在陸續推進,包括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簡政放權、鼓勵創新創業、放開全面二孩等等。
“本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未來的經濟政策將把主要精力放在通過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需求側的刺激政策可能更多只是托底性質的而非未來政策的重心所在。”董德志表示。
雖然對于經濟增長的理念不同,但這兩種管理方式在操作上并非完全對立,從美國里根政府時期和英國撒切爾夫人時期的經濟政策可以看出,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在經濟政策應用中通常也都是交織在一起使用。
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的嚴九元則提到,“供給側改革”出現的頻率在增加,甚至成為最高經濟決策機構的新思路,期間透露的信號非常豐富。包括三點:
1,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占比太大,消費占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當下中國消費品供需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價格持續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馬桶蓋也要奔赴日本購買。
2,消化過剩產能會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可以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央很可能會出臺重磅措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3,服務業的黃金時代到來。“供需錯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給側改革”根本上有兩大任務,一是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的、增長空間有限的產業中釋放出來,二是為提供中高端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輸送更多的勞動力、資金、金融和技術。產業結構大變遷,意味著服務業的黃金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至于接下來結構改革的重點,習近平在會議上提到了四個方面:
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