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分行與浙江省級棚戶區改造融資平臺簽訂《借款協議》,將出借202億元用于浙江10個縣市的14個棚戶區改造,支持2.8萬戶棚戶區改造。首批名單中,浙江金華的二七新村改造項目率先拿到30億元放款。
據了解,此次與國開行簽定協議的浙江省級棚戶區改造融資平臺由浙江省商業集團出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籌建,今年2月正式成立,承接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專項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通過這種模式,目前浙江省級棚戶區改造融資平臺從國開行獲得的融資授信涉及浙江10個縣市的14個項目,預計6月底,平臺將實現80億元貸款發放,全年突破100億元。
浙江工業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虞曉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通過國開行能夠較好緩解地方融資壓力,同時仍需要考慮浙江建筑密度大,如何實現拆遷收支的持續平衡等問題。
地方棚改資金需求上千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580萬套,增加110萬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納入棚改政策范圍。農村危房改造366萬戶,增加100萬戶,統籌推進農房抗震改造。
根據申銀萬國報告稱,若按照2013年至2017年全國推進1000萬套棚戶區改造的整體計劃,所需資金量估計在2.5萬億-3萬億規模,融資需求巨大。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測算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浙江省須改造棚戶區約80萬戶,依此推算,五年所需資金量約在2000億-2400億規模。
浙江這一批獲得國開行融資的14個棚戶區改造項目中,金華的二七新村首先獲得了30億元放款。這筆錢將專門用于區塊內拆造居民的安置房建設、貨幣化補償等。目前,二七新村區塊的騰空率已經在9成以上。
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長倪賢孟表示,該平臺由浙江政府牽頭,把散落在各地的大小項目打包,統一出面向銀行借錢,然后再由平臺根據各個項目的建設進度,將款項發放到各地,不僅運行成本較低,還能提高競爭力,借到更多資金。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土地利用管理處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們主要負責和浙江省住建廳對接,負責棚戶區改造的用地保障。對于這14個項目改造的具體情況,會密切跟進。
棚改“下半場”成本攀高浙江省住建廳廳長談月明曾撰文《浙江棚戶區改造的主要做法》提到,2014年發行棚戶區改造企業債券5只,募集資金53億元;銀行業支持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余額315.1億元,2014年發放87.2億元。
文中還提到一組數據:2011-2013年,浙江實施棚戶區改造29.1萬套(戶),占同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總量的51.5%。2014年1-7月,浙江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18.8萬套,基本建成14.1萬套,竣工10.2萬套,分配4.5萬套。
虞曉芬表示,“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周期長,利率低,而且規模比較大,相比于企業募集債券這類大規模融資的諸多限制,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方棚戶區改造的融資難題,可以較好解決地方政府的啟動資金。”
但浙江棚戶區改造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首要的就是建筑密度大,棚戶區改造拆遷成本比較高,難以實現收入自我平衡。
虞曉芬舉例說,原來浙江的棚戶區改造可以實現收支平衡,比如改造500畝土地,300畝作為安置性用房,200畝作為商品房,但是棚改進行到現階段,很多待改造棚戶區的密度比較大,可能只有100畝甚至50畝土地能作為商品房,自我平衡能力比較弱。此外,浙江棚戶區改造仍存在征收拆遷難、危改難度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