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在官網發布通知,自4月20日起,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其中,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平均每千瓦時下調約2分錢(含稅,下同),全國工商業用電價格平均每千瓦時下調約1.8分錢。
發改委稱,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形成的降價空間,除適當疏導部分地區天然氣發電價格以及脫硝、除塵、超低排放環保電價等突出結構性矛盾,促進節能減排和大氣污染防治外,主要用于下調工商業用電價格。
這些內容,與4月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定下的基調并無二致,目的都是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而像鋼鐵、水泥等本身就是用電大戶,電價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的變化,過去,為了整頓落后產能,主管部門有時候也會通過抬高電價實現對落后產能的約束。如今,這些高耗能行業將受益于電力成本降低。
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同樣,調價施加到不同的行業,感受也會截然不同,有的是極大利好,有的則面臨絕對利空。
國家主管部門顯然意識到這一潛在影響。在這份通知中,發改委除了明確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繼續對高耗能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和階梯電價政策外,還表示,要“繼續抓好煤炭行業脫困工作,規范煤炭建設和生產秩序,發電企業、煤炭企業嚴格遵守年度訂貨合同,穩定發電用煤價格,共同營造煤電行業良好的經營環境,促進煤電行業協調發展”。
實際上,眼下的煤炭行業似乎經不起太多折騰了。僅從數據上看,據汾渭能源咨詢統計,動力煤噸價最高到達1100元(5500大卡),現在是400多元;焦煤最高是1800元,現在只有不到700元,而在港口的一些低質煤的價格已經賣到250元。
在煤炭行業困境重重下,煤炭企業兩極分化愈加明顯:類似神華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一枝獨秀,而地方國有企業苦苦支撐,尋求轉型,一些中小企業受成本和負債的雙重壓力,難以承受煤價下跌的損失,不得不停產、關閉。
德勤在最新出爐的一份報告中認為,2015年,中國煤炭市場受益于企業減產及進口限制,供應過剩局面將稍有改善。但這些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挽救煤炭企業。“中國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將持續,市場羸弱態勢難有轉變。對企業而言,未來一年,煤炭價格仍在低位運行,企業利潤空間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