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皮、飲料瓶等生活垃圾可以變水泥,還能造水泥,這是怎么做到的?今年底將在江夏新建起的一座生活垃圾生態處理項目,可以告訴你答案。昨日,華新水泥長山口生活垃圾生態處理項目正式啟動。這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處置規模為2000噸/天,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投產,二期處置規模為1000噸/天,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活垃圾預處理和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加上陳家沖項目的1000噸/天的處理能力,總處理能力將達4000噸/天。目前,武漢每天產生近8000噸的生活垃圾,以此來看,未來武漢或有一半的生活垃圾被用來造水泥。
結合其所處地理位置和處理能力來看,該項目不但可以處置江夏、武昌等地區的日產生活垃圾,還能將緊鄰的長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場已經填埋成堆的陳腐垃圾逐漸消化。更重要的是,這個“大胃王”的消化程序很環保。該項目負責人楊代林透露,生活垃圾生態處理是除填埋、焚燒之外的新的垃圾處理方式。在該項目中,待處理的生活垃圾經過破碎、脫水、干化、分選等處理后,篩分出的包括渣土等在內的無機成分可作為水泥生產中的原料,而紙張、塑料等有機成分則成為水泥生產的替代燃料,金屬成分垃圾被二次回收利用。
這個項目并非武漢第一,早在2013年,在新洲陳家沖就已建成一處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生活垃圾生態處理工廠。截至去年底,已累計處置生活垃圾約18萬噸。新建的長山口項目與之前的相比,有不少進步。楊代林說,新項目在破碎和干化之間添加了一個脫水環節,垃圾去除水分率更高,后期分選更為精細。此外,之前陳家沖項目受場地面積所限,很多“能量”沒有發揮出來。而長山口項目則注重了垃圾處理后期的再利用環節。如脫水產生的垃圾滲濾液發酵后產生沼氣,經收集精制后可以制成車用天然氣面向市場銷售。楊代林表示,僅這個精制沼氣的處理程序,所需設備就占據了近一半的廠區面積。
據悉,目前陳家沖生活垃圾生態處理項目每天吃進800噸生活垃圾,“產出”約400噸水泥替代燃料和生產原料。然后再經過船運,將這些垃圾衍生物運到黃石、武穴等地制水泥。昨日啟動的長山口項目的處理方式與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