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市商務部門負責人在上海共同簽署了《推進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從規則體系共建、創新模式共推、市場監管共治、流通設施互聯、市場信息互通和信用體系互認等六個方面加強區域合作,著力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大市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下面是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主要內容:
一、規則體系共建
結合上海、南京率先開展的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和發展綜合試點,打破條塊分割的政策和體制障礙,加快探索建立統一的區域市場規則體系。共同研究制定適應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要求的準入制度,健全市場化退出機制。在三省一市率先推進實施市場流通領域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加強標準與產業政策、市場準入、監督管理等的有效銜接。繼續清理市場經濟活動中含有地區封鎖內容、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及各類優惠政策,促進規則透明、競爭有序。
二、創新模式共推
加快市場流通技術和模式創新,提高區域市場流通現代化水平。推動電子商務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加速深化長三角區域各領域電子商務創新應用,促進商業轉型升級。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整合產業鏈,融合價值鏈,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推動傳統的實體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為金融、物流和資訊相配套,商品、要素和服務更加融合的“升級版”市場。積極發展城市共同配送,推廣“網訂店取(送)”等服務模式,開展以托盤和包裝標準化及其循環共用為重點的物流標準化試點,提高物流標準化服務水平。
三、市場監管共治
推動三省一市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形成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區域市場綜合監管體系。運用大數據理念和技術,啟動建設協同監管信息共享平臺,促進政府行業管理和監管執法信息的歸集、交換和共享,推動全程動態監管。加強互聯網領域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推廣“科技+制度+保護+誠信”治理模式,建立權利人溝通機制和推行網上交易可疑報告制度。升級完善集信息發布、涉嫌案件移送、案件咨詢、案件統計等功能為一體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優化案件移送、受理、反饋、監督、公開等工作機制。
四、流通設施互聯
健全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完善長三角綜合運輸通道和區際交通骨干網絡,形成互聯式、一體化的交通網絡體系。依托長三角區域發達的鐵路、航空、公路運輸網絡、豐富的水路運輸資源,大力發展水水聯運、水陸聯運、公鐵聯運、空陸聯運等多式聯運方式。統籌規劃,建設和改造一批商業設施、農產品流通設施、物流設施、社區基本生活服務網點等流通基礎設施,保障和服務民生。完善區域內信息基礎設施布局,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強化同城效應和融合發展。
五、市場信息互通
推進三省一市地方電子口岸平臺逐步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聯網申報、核查和作業的通關協作機制,建立長三角區域便捷通關企業統一認定標準和管理互認機制。依托長三角城市市場信息協作網,加強區域商務信息溝通與合作,提高市場運行分析監測水平,引導長三角區域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依托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安徽財經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加強現代市場體系發展的科研合作交流。
六、信用體系互認
推動長三角區域流通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實現三省一市流通企業的行政許可、資質認定、行政處罰、法院判決裁定等信用信息共享,逐步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管理。加快建立長三角區域質量檢測、認證等互認信用體系。引導商圈或平臺型企業,建立對入駐商戶和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評價機制,發布失信企業“黑名單”和誠信企業“紅名單”。依托行業協會,建立行業誠信公約、企業誠信守法等級評估互認制等,引導企業增強信用意識,形成守信得益、失信受制的行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