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正在爭取在“十三五”甚至“十二五”最后一年動工的“省會間”鐵路成批出現,受此影響,“十三五”期間新規劃的高鐵可能要增加數萬公里。在2014年4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今年全國鐵路預計投產新線6600公里以上,其中國家投資近80%將投向中西部地區。從目前情況來看,長沙到西安、重慶到西安,鄭州到濟南、鄭州到合肥(經過周口),貴陽到南寧,武漢到杭州,合肥到南昌、贛州到深圳等高鐵線路,都已在各地政府的計劃當中。其中貴州省省會貴陽除了在加快建設到昆明、長沙、重慶的線路外,也在爭取到南寧、鄭州的線路盡快動工。當地政府還預備爭取貴陽到鄭州高鐵納入“十三五”規劃。另外,該省也希望攀枝花-昭通-黔江等6條鐵路在十三五期間動工。有關報道顯示,2008年調整后的2020年規劃目標,即2020年鐵路里程12萬公里、高鐵1.6萬公里的目標,在“十二五”末的2015年有望提前完成。
近期宏觀穩增長預期進一步得到強化,疊加水泥板塊基本面向好,可能成為水泥板塊波段行情的催化劑, 業內人士表示,東部鐵路建設已經相當完善,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空間,對中西部地區水泥企業形成較大的利好。
鐵路:國民經濟大動脈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鐵路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鐵是指通過改造原有線路(直線化、軌距標準化),使最高營運速率達到不小于每小時200公里,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至少250公里的鐵路系統。1992年,鐵道部完成了“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中國正式提出興建高速鐵路,并在1997年以后的10年間先后完成了6次鐵路大提速。經過22年的發展,國內高鐵建設也進入了高速蓬勃發展階段,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已開通高鐵總里程11152公里,在建高鐵項目總里程約9000公里上下。根據公開信息,預測2014年、2015分別開通高鐵運營里程為5400公里和4000公里左右。
2014年,鐵路總公司將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調至8000億元,總投資為1.4萬億元。鐵路投資項目則從年初的44個增至64個。高鐵作為我國鐵路運輸的生力軍,占鐵路建設的60%以上。依據規劃,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高鐵里程將達到1.8萬公里左右,包括時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鐵路1.13萬公里,時速300~350公里的高速鐵路0.67萬公里,基本覆蓋我國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
預計拉動水泥需求1.44億噸
據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有關專家分析測算,通常情況下高速鐵路每公里約消耗水泥1.2萬噸左右,但我國高速鐵路建設中,橋梁占線路總長超過50%,典型的如京津城際鐵路橋梁占線路長度的88%,廣珠城際鐵路橋梁比例為94%,京滬高速鐵路橋梁占線路總長的80%。因此這部分高鐵的修建過程中,水泥用量也比普通鐵路要多。以京滬高鐵為例,京滬高鐵總投資約2209億元,全長1318公里,初步計算水泥用量為2700萬噸,由此可以得出平均每公里水泥用量2.1萬噸。通過算術平均法我們可以得出,平均每公里高鐵建設大體需要消耗1.6萬噸水泥。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已經建成并投入營運的高速鐵路總運營里程為1.1萬公里,目前正在興建和即將興建的高速鐵路里程達到2萬公里左右,因此,據本報不完全統計,預計將拉動水泥需求1.44億噸,相當于79條日產50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一年的產量,中西地區預計將拉動1.15億噸水泥需求量。
修建新鐵路 拉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4年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按照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要求,實施鐵路用地及站場毗鄰區域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政策,支持鐵路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董焰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表示,老鐵路改造畢竟不如新修線路,因為新修客運專線后,鐵路周邊可以造新城,原先的鐵路可以用于貨運,“所以一般對舊鐵路進行改造,不如新修鐵路,地方新建鐵路的積極性也大。”
俗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大批高鐵項目已經動工或處于計劃階段,隨著新線的通車,將迅速拉開當地新城的建設,也將意味著大批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馬。中西部多數地區欠發達,有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改善發展環境的需要,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水泥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不過,也有一些認識表示擔心,一位西部某省發改委交通處人士表示,像西安到重慶力爭到“十三五”動工,現在可研報告還沒有出來,最后怎么樣還不好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也表示,“很多省會城市之間遲早都要修高鐵的,但有輕重緩急的,看有沒有錢。”
地方修建鐵路、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離不開投資,很多地方政府迫于財政壓力而無法上馬項目。在2014年3月16日新華社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至2020)》稱,要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機制改革,創新金融服務,放開市場準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體制。具體籌資方式包括:財政轉移支付、給地方增加稅種、容許地方政府發市政債,同時利用資本市場籌資,吸引社會資本。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政策的推進和落地,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拉開大幕,將拉動大量水泥“流”入。
行業消除過剩產能、煤價下跌,再加上城鎮化政策等因素將為水泥板塊帶來強勁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