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季報的漸次披露,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以來的經營狀況也展現在投資者面前。
截至10月21日,已經有209家公司發布三季報,其中,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50%的上市公司有45家,主要集中在化學制品、房地產、水泥制造、電子制造、通信等行業。
業內人士認為,化工、水泥等傳統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下滑和低迷后,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業績不錯的公司,業績開始恢復、甚至高增長,電子、通信板塊的高增長則主要是這些年TMT行業景氣度本身比較高。
由于已經披露三季報的公司占上市公司綜述比例太低,尚難以從這些公司的業績表現推斷今年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但今年以來,業績出現高增長的上市公司逐漸增多。
因為產能過剩而陷入困境的水泥行業,也有五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五成。水泥行業的領頭企業海螺水泥表示,業績增長得益于公司產品銷量和銷價的增長;塔牌集團、同力水泥等公司也大都做出了類似的表述。
從業績降幅超過五成的公司來看,房地產、煤炭板塊占比較多,房地產行業有大名城等六家公司凈利潤下滑超過六成,煤炭板塊的蘭花科創、神火股份也是業績大幅下滑,有色金屬方面,五礦稀土、西藏礦業等公司業績下滑較多。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在投資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受到的沖擊較為明顯,有色板塊則受制于大宗產品價格低迷。
與往年相似,很多上市公司業績成倍增長的,反而增長質量平平,這種增長多來自于非經常性損益或者并購重組、此外則為就是去年的業績基礎比較低。
業內人士建議,在分析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時候,應該注重業績增長的質量,這種增長最好是來自于主營業務的改善,并且要具備可持續性。比如,水泥行業的增長就面臨產能過大的問題,增長持續性存疑,而靠一兩個樓盤結算而扮靚業績的房地產公司,在房地產大勢不妙的情況下,其未來的業績也擔憂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