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綠色和平組織公布調查報告,稱13家知名跨國公司在污染物排放問題上涉嫌對中國采用“雙重標準”之后,巴斯夫等相關公司昨日陸續作出回應,多數強調了公司在環保方面所作的努力,甚少正面回答污染物排放信息公開等問題,另有部分“黑名單”上的公司對這一事件保持沉默。
日前,巴斯夫發表了一份聲明,該聲明用了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紹公司未來節能減排的目標。對公眾關心的問題,如是否對中國采用雙重標準?是否公開在中國污染物排放信息?巴斯夫表現謹慎。
對于“雙重標準”問題,該公司的回應是:巴斯夫定期在全球報告中發布環保信息,所有數據都以同一標準在世界各地采集,并由第三方機構審計。聲明內容還包括:巴斯夫在全球和中國執行同樣的標準;在中國,巴斯夫旗下所有企業,無論獨資還是合資都遵循“責任關懷”的要求。
對于“是否對中國公眾公開”的疑問,巴斯夫的回答是:“在中國,巴斯夫的生產基地都根據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定期向其所在地環保局報告環保信息。此外,巴斯夫還經常接受中國政府的不定期審計,所有審計結果都符合標準。”相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巴斯夫所做的一切都嚴格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
專家觀點:跨國公司在“走鋼絲”
中國石油化工協會相關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跨國公司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怎樣讓收購的公司、合資公司和獨資公司在環保方面達到一樣的標準?
專家認為,從設計階段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跨國公司獨資公司,環保方面一般做得很好,而要把一個新收購的公司改造好、環保排放達標,跨國公司便需要派人前去指導,并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往往會遭遇重重困難,耗時耗力。在收購的公司被改造達到環保要求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跨國公司不敢輕易對外公布環保信息。在此問題上,跨國公司的感受如同在投資成本、社會效應、政府壓力之下走鋼絲一般艱難。
不過,近年來跨國公司提出“責任關懷”的口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企業周邊的社區負責。專家認為這將是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