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洞庭湖西的湖南漢壽縣,素以“甲魚之鄉”和“苧麻之鄉”聞名。這個水鄉稻田遍布的典型農業大縣,在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2011年投產后,“工業強縣”終于一舉翻身。
在G5513高速公路太子廟出口不到一公里,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落戶于此。漢壽縣咼濱辰副縣長介紹,中聯漢壽項目2011年下半年投產,當年實現產值27.7億元,交稅3881萬元;2012年實現產值46億元,交稅1.05億元,在全縣工業稅收1.95億中占比超過50%。
咼濱辰認為,有了中聯重科這張名片,漢壽發展實現了飛躍。不但體現為工業化加速城鎮化,也促進了該縣的農業產業化和旅游服務業發展。
漢壽并非孤例。4月下旬,記者連續多日走訪湖南常德市所轄的津市、灌溪鎮等中聯產業有布局的城鎮和園區,了解到中聯重科從長沙總部出發沿G5513高速公路每隔50公里左右布局一個工業園的產業下沉模式,對所在縣鎮的工業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升效果明顯。
記者走訪中亦觀察到,相較于大中城市,產業下沉到縣鎮后,基礎設施、三產服務能否跟上?土地、融資、人才壓力如何化解?一業獨大如何破解行業周期風險?這些問題有待研究,如此,或更能放大中聯模式的意義,為復制中聯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布局工業走廊
中聯重科在湖南的工業園區,分布于4個地市、12個縣市區,在長沙總部向西、長達260公里的沿線上,打造了一條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中聯重科也由此成為3個地市工業的重要支撐、7個縣市區的重要財政來源。
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距長沙150公里,中聯塔機主要產地,2012年實現產值120億元,約占鼎城開發區規模工業產值的70%。常德市鼎城區副區長雷建國介紹,灌溪鎮成為“中國塔機示范鎮”后,受益頗多。灌溪7000戶,人均一戶有一人實現園區內就業,地方富有,社會和諧,“有事做、閑人少、有錢花、治安好”,綜合發展水平在常德200多個鄉鎮中名列前茅。
中聯重科津市產業園,距長沙約260公里,中聯車橋基地,同時也是二汽重卡的配套供應商。中聯車橋2012年實現產值13億元,多年的津市納稅大戶,占當地工業產值比約1/4,稅收占比約1/7,帶動效應明顯,10多家企業與之配套,這里有全國最先進的重卡車橋生產線。
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距長沙約120公里,主產混凝土攪拌站和中、小噸位汽車起重機。2011年下半年投產后即改寫漢壽工業歷史,目前帶動13家配套企業入園,裝備制造業成為農業大縣漢壽的第一招牌。
上述工業園區,是中聯重科工業走廊的一部分。中聯重科詹純新董事長在今年“兩會”上向到湖南團聽取意見的李克強總理匯報時表示,產業集聚是城鎮化建設的關鍵。
詹純新認為成熟并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了新觀念,帶來了人才,帶來了資金,帶來了技術,帶來了市場,從而實現“建設一個園區,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而且能吸納農民就業,反哺地方財政,促進三產繁榮。
走訪中多名地方官員亦認同詹純新的觀點。咼濱辰認為,知名企業入駐,樹立了標桿,招商引資有了“頭羊”效應。
鼎城開發區工委書記楊學平特別提到,由于中聯重科實行嚴格的供應商管理制度,對產品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也提升配套企業的管理水平,培養出了一批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才。
復制需要政策配套
2012年中聯重科在包括常德市(漢壽、津市、灌溪均為該市所轄)繳納的稅收是4.79億,在該地的配套企業超過150多家。新上任的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要求對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布局與地方經濟發展進行專門研究。
全球范圍來看,大企業落戶小城市并不鮮見。全球工程機械第一巨頭卡特彼勒,總部就在美國伊利諾州一個只有數十萬人口的城鎮。
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師范大學博導朱翔認為,大企業到地方去是好事,要鼓勵。一方面有利于化解大中城市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壓力,同時能給遷入地改善產業結構,增加稅收,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配套,提升城鎮化水平。
他建議企業要根據比較優勢來發展,要“進得去,住得下,扎好根”。
常德市發改委副主任任緒義認為,中聯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復制的,比如制造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像信息產業、金融產業等則可能更適合在大中城市。
任緒義同時建議要對產業下沉中的一些問題多加研究。比如企業總部與基地的關系,規劃的前瞻性和行政區劃的脫節,直接生產要素如用地、金融、人才如何支持,地方配套(如配套產業、物流、交通、環保、民生、三產服務)措施如何跟進。
記者觀察到,龍頭企業優勢產業下沉到縣市甚至鄉鎮,或不失為實現“有血有肉的城鎮化”的一劑良方,達到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目的。
這種模式除了能減輕大城市資源、環境、交通、人口等壓力,也為我國正在推進的城鎮化提供了產業支撐和動力來源,避免城鎮化的“空心化”現象。
而且,中聯這種產業下沉,給類似漢壽這樣的縣鎮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契機,提供了一個起飛的助力。漢壽縣將在今年拉通太子廟與縣城之間十多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將周邊2000畝地都納入城市規劃。
當地縣領導表示,中聯沒有入駐前,漢壽靠內生式發展,城區面積20年才拓展了2平方公里。有了中聯,3年就能拉大城區骨架10平方公里。而且,隨著中聯的到來,縣里的水鄉資源和農業傳統優勢也有了新價值,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等項目都有商家表現出濃厚興趣,農民的就業門路也多了不少。
但記者同時也注意到,在不同層級的開發區,規劃,用地,金融支持等大有差異。航母級企業落戶,往往對所在城鎮的規劃提出了挑戰。此外,金融業往往也是城鎮短板,像津市和鼎城區還有政府擔保公司對配套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漢壽則基本沒有這方面的扶持。
楊學平呼吁,國家應針對產業下沉出臺鼓勵政策,讓開發區面積與產值、稅收比例掛鉤,突破規劃的行政化壁壘,在園區土地儲備,項目用地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改革。
此外,制造業往往有周期性,如何控制單一產業的風險,防止“來得猛去得快”。咼濱辰建議配套企業也要加強研發能力,不能成為“純生產加工單元”,提升抗風險能力。
中聯模式下的優勢企業產業下沉,為“產城融合”提供了樣板。如何復制和放大這種效應,則恐怕還需要更多政策傾斜。
在G5513高速公路太子廟出口不到一公里,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落戶于此。漢壽縣咼濱辰副縣長介紹,中聯漢壽項目2011年下半年投產,當年實現產值27.7億元,交稅3881萬元;2012年實現產值46億元,交稅1.05億元,在全縣工業稅收1.95億中占比超過50%。
咼濱辰認為,有了中聯重科這張名片,漢壽發展實現了飛躍。不但體現為工業化加速城鎮化,也促進了該縣的農業產業化和旅游服務業發展。
漢壽并非孤例。4月下旬,記者連續多日走訪湖南常德市所轄的津市、灌溪鎮等中聯產業有布局的城鎮和園區,了解到中聯重科從長沙總部出發沿G5513高速公路每隔50公里左右布局一個工業園的產業下沉模式,對所在縣鎮的工業發展和城鎮化水平提升效果明顯。
記者走訪中亦觀察到,相較于大中城市,產業下沉到縣鎮后,基礎設施、三產服務能否跟上?土地、融資、人才壓力如何化解?一業獨大如何破解行業周期風險?這些問題有待研究,如此,或更能放大中聯模式的意義,為復制中聯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布局工業走廊
中聯重科在湖南的工業園區,分布于4個地市、12個縣市區,在長沙總部向西、長達260公里的沿線上,打造了一條平均每35公里就有一個園區的工業走廊。中聯重科也由此成為3個地市工業的重要支撐、7個縣市區的重要財政來源。
中聯重科灌溪工業園,距長沙150公里,中聯塔機主要產地,2012年實現產值120億元,約占鼎城開發區規模工業產值的70%。常德市鼎城區副區長雷建國介紹,灌溪鎮成為“中國塔機示范鎮”后,受益頗多。灌溪7000戶,人均一戶有一人實現園區內就業,地方富有,社會和諧,“有事做、閑人少、有錢花、治安好”,綜合發展水平在常德200多個鄉鎮中名列前茅。
中聯重科津市產業園,距長沙約260公里,中聯車橋基地,同時也是二汽重卡的配套供應商。中聯車橋2012年實現產值13億元,多年的津市納稅大戶,占當地工業產值比約1/4,稅收占比約1/7,帶動效應明顯,10多家企業與之配套,這里有全國最先進的重卡車橋生產線。
中聯重科漢壽工業園,距長沙約120公里,主產混凝土攪拌站和中、小噸位汽車起重機。2011年下半年投產后即改寫漢壽工業歷史,目前帶動13家配套企業入園,裝備制造業成為農業大縣漢壽的第一招牌。
上述工業園區,是中聯重科工業走廊的一部分。中聯重科詹純新董事長在今年“兩會”上向到湖南團聽取意見的李克強總理匯報時表示,產業集聚是城鎮化建設的關鍵。
詹純新認為成熟并且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落戶到城鎮,帶來了新觀念,帶來了人才,帶來了資金,帶來了技術,帶來了市場,從而實現“建設一個園區,集聚一批企業,形成一片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而且能吸納農民就業,反哺地方財政,促進三產繁榮。
走訪中多名地方官員亦認同詹純新的觀點。咼濱辰認為,知名企業入駐,樹立了標桿,招商引資有了“頭羊”效應。
鼎城開發區工委書記楊學平特別提到,由于中聯重科實行嚴格的供應商管理制度,對產品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也提升配套企業的管理水平,培養出了一批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才。
復制需要政策配套
2012年中聯重科在包括常德市(漢壽、津市、灌溪均為該市所轄)繳納的稅收是4.79億,在該地的配套企業超過150多家。新上任的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要求對中聯重科的工業走廊布局與地方經濟發展進行專門研究。
全球范圍來看,大企業落戶小城市并不鮮見。全球工程機械第一巨頭卡特彼勒,總部就在美國伊利諾州一個只有數十萬人口的城鎮。
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師范大學博導朱翔認為,大企業到地方去是好事,要鼓勵。一方面有利于化解大中城市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壓力,同時能給遷入地改善產業結構,增加稅收,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配套,提升城鎮化水平。
他建議企業要根據比較優勢來發展,要“進得去,住得下,扎好根”。
常德市發改委副主任任緒義認為,中聯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可以復制的,比如制造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像信息產業、金融產業等則可能更適合在大中城市。
任緒義同時建議要對產業下沉中的一些問題多加研究。比如企業總部與基地的關系,規劃的前瞻性和行政區劃的脫節,直接生產要素如用地、金融、人才如何支持,地方配套(如配套產業、物流、交通、環保、民生、三產服務)措施如何跟進。
記者觀察到,龍頭企業優勢產業下沉到縣市甚至鄉鎮,或不失為實現“有血有肉的城鎮化”的一劑良方,達到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的目的。
這種模式除了能減輕大城市資源、環境、交通、人口等壓力,也為我國正在推進的城鎮化提供了產業支撐和動力來源,避免城鎮化的“空心化”現象。
而且,中聯這種產業下沉,給類似漢壽這樣的縣鎮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契機,提供了一個起飛的助力。漢壽縣將在今年拉通太子廟與縣城之間十多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將周邊2000畝地都納入城市規劃。
當地縣領導表示,中聯沒有入駐前,漢壽靠內生式發展,城區面積20年才拓展了2平方公里。有了中聯,3年就能拉大城區骨架10平方公里。而且,隨著中聯的到來,縣里的水鄉資源和農業傳統優勢也有了新價值,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和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等項目都有商家表現出濃厚興趣,農民的就業門路也多了不少。
但記者同時也注意到,在不同層級的開發區,規劃,用地,金融支持等大有差異。航母級企業落戶,往往對所在城鎮的規劃提出了挑戰。此外,金融業往往也是城鎮短板,像津市和鼎城區還有政府擔保公司對配套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漢壽則基本沒有這方面的扶持。
楊學平呼吁,國家應針對產業下沉出臺鼓勵政策,讓開發區面積與產值、稅收比例掛鉤,突破規劃的行政化壁壘,在園區土地儲備,項目用地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改革。
此外,制造業往往有周期性,如何控制單一產業的風險,防止“來得猛去得快”。咼濱辰建議配套企業也要加強研發能力,不能成為“純生產加工單元”,提升抗風險能力。
中聯模式下的優勢企業產業下沉,為“產城融合”提供了樣板。如何復制和放大這種效應,則恐怕還需要更多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