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高舉債、大擴張的發展路徑正在遭遇挑戰,中國建材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一場漫長的“去杠桿”過程。
中國建材近日發布的年報顯示,盡管營收、毛利情況改善,但和同行相比,中國建材的整體凈利潤率卻在去年再度下行。與此同時,中國建材仍然在過去一年中保持了82%的高資產負債率和300%的高凈負債比。
銀行貸款又增600億
經過連續幾年的高歌猛進,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建材的水泥產能已經由2006年初的1100萬噸迅速增加到3.88億噸,商混產能則達4.06億立方米,均列全球第一。
多年前,中國建材就制定了這樣的發展戰略:“通過聯合重組取得規模優勢,通過行業自律抑制惡性競爭,通過管理整合提升盈利水平”,在淮海經濟區、東南經濟區、北方地區、西南地區這四大區域進行水泥行業整合。過去一年中,中國建材通過收購重組的水泥企業有60多家,共有下屬企業接近500家。
在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中國建材不得不面臨高企的債務問題。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建材總資產2916億元,總負債2391億元,負債率仍高達82%,而凈負債比也達到了300.9%。
中國建材的高舉債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大銀行。截至去年年底,在近2400億元的負債中,中國建材從銀行獲得的借款超過1700億元,比2012年多出了600多億元。
中國建材在去年年中就正式提出了“整合優化、增效降債”的轉變,將深化管理提升和降本增效,提升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嚴控資本開支,努力降低負債率。
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建材的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由于其上半年還有一些存量并購需要繳付并購款,按年來看沒有顯著降低。但如果按半年度來看的話,其不再大規模并購的想法得到了執行:全年投資活動凈支出285億元,但是其中206億元都是在上半年發生。
“中國建材今年的任務之一是降低債務,收縮并購,如果今年行業不出大意外的話,這個企業有能力降低債務和杠桿了。”這名分析師認為。
三費難降
從大開大合的風格轉向精工細作似乎并不容易。
在水泥行業筑底回升、平穩增長的2013年,中國建材的年營收達到1177億元,同比增長34.9%,而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利潤為57.6億元,同比增3.3%。
過去一年中,中國建材的毛利達301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100億元,但隨著“盤子”的做大,高效管理的缺位令中國建材費用激增,從而吞噬了利潤:管理費用由2012年的55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81億元,銷售費用由39億元增至69億元,財務費用則由65億元增至93億元。
中國建材表示,這些主要都是由于商品混凝土業務量增加、計入新收購水泥子公司增加所致的各項費用增加,包括折舊、攤銷、人工、利息等。
正因為如此,中國建材2013年的凈利潤率由2012年的6.4%下降到了4.9%,而同期海螺水泥(600585.SH)的凈利潤率則為17%—海螺水泥用553億元這一相當于中國建材一半的營業收入,獲得了94億元這一相當于中國建材兩倍的凈利潤。
這或許也暗示了中國建材在停止外部擴張、開始內部整合這一過程中的難處。
不少機構都對中國建材在短期內的財務風險表達了擔憂。
瑞信指出,建材去年的去杠桿化過程緩慢,總債務高達1700多億元人民幣,加上去年下半年的有效利率約6.4%,比去年上半年的5.8%高,單位融資成本同比上升11%至每噸33元,運營現金也只有117億元人民幣,低過該行預期,因而下調了中國建材今明兩年的盈利預測。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此前的評估報告認為,中國建材短期內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償債指標在行業內很差而且在短期內將維持偏弱水平。
中國建材總裁曹江林近日表示,今年要控制資本開支,較去年減少五成。
中國建材近日發布的年報顯示,盡管營收、毛利情況改善,但和同行相比,中國建材的整體凈利潤率卻在去年再度下行。與此同時,中國建材仍然在過去一年中保持了82%的高資產負債率和300%的高凈負債比。
銀行貸款又增600億
經過連續幾年的高歌猛進,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建材的水泥產能已經由2006年初的1100萬噸迅速增加到3.88億噸,商混產能則達4.06億立方米,均列全球第一。
多年前,中國建材就制定了這樣的發展戰略:“通過聯合重組取得規模優勢,通過行業自律抑制惡性競爭,通過管理整合提升盈利水平”,在淮海經濟區、東南經濟區、北方地區、西南地區這四大區域進行水泥行業整合。過去一年中,中國建材通過收購重組的水泥企業有60多家,共有下屬企業接近500家。
在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中國建材不得不面臨高企的債務問題。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建材總資產2916億元,總負債2391億元,負債率仍高達82%,而凈負債比也達到了300.9%。
中國建材的高舉債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大銀行。截至去年年底,在近2400億元的負債中,中國建材從銀行獲得的借款超過1700億元,比2012年多出了600多億元。
中國建材在去年年中就正式提出了“整合優化、增效降債”的轉變,將深化管理提升和降本增效,提升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嚴控資本開支,努力降低負債率。
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建材的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由于其上半年還有一些存量并購需要繳付并購款,按年來看沒有顯著降低。但如果按半年度來看的話,其不再大規模并購的想法得到了執行:全年投資活動凈支出285億元,但是其中206億元都是在上半年發生。
“中國建材今年的任務之一是降低債務,收縮并購,如果今年行業不出大意外的話,這個企業有能力降低債務和杠桿了。”這名分析師認為。
三費難降
從大開大合的風格轉向精工細作似乎并不容易。
在水泥行業筑底回升、平穩增長的2013年,中國建材的年營收達到1177億元,同比增長34.9%,而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利潤為57.6億元,同比增3.3%。
過去一年中,中國建材的毛利達301億元,比2012年增加了100億元,但隨著“盤子”的做大,高效管理的缺位令中國建材費用激增,從而吞噬了利潤:管理費用由2012年的55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81億元,銷售費用由39億元增至69億元,財務費用則由65億元增至93億元。
中國建材表示,這些主要都是由于商品混凝土業務量增加、計入新收購水泥子公司增加所致的各項費用增加,包括折舊、攤銷、人工、利息等。
正因為如此,中國建材2013年的凈利潤率由2012年的6.4%下降到了4.9%,而同期海螺水泥(600585.SH)的凈利潤率則為17%—海螺水泥用553億元這一相當于中國建材一半的營業收入,獲得了94億元這一相當于中國建材兩倍的凈利潤。
這或許也暗示了中國建材在停止外部擴張、開始內部整合這一過程中的難處。
不少機構都對中國建材在短期內的財務風險表達了擔憂。
瑞信指出,建材去年的去杠桿化過程緩慢,總債務高達1700多億元人民幣,加上去年下半年的有效利率約6.4%,比去年上半年的5.8%高,單位融資成本同比上升11%至每噸33元,運營現金也只有117億元人民幣,低過該行預期,因而下調了中國建材今明兩年的盈利預測。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此前的評估報告認為,中國建材短期內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償債指標在行業內很差而且在短期內將維持偏弱水平。
中國建材總裁曹江林近日表示,今年要控制資本開支,較去年減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