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回顧過去一年的時候。
歲未年初,回眸2013年的中國混凝土產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門傳統而新興產業的精彩與無奈。
精彩之處在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混凝土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6000家左右預拌混凝土企業, 2013年年產量近20億立方,產值接近6000億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生產制造與消費國家,與混凝土緊密相關聯的產業如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劑、混凝土機械設備等產能規模均居世界之首。尤其是砂石骨料使用量巨大,2013年混凝土使用的砂石骨料超過100億噸,拉動了中國制造業最大的物流量。
五大行業亮點
1.政策持續發力
2013年年初,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在其中第七節建材工業指出:“推動利廢建材規模化發展。推進利用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廢棄物和廢舊路面材料等大宗固體廢物生產建材。在大宗固體廢物產生量、堆存量大的地區,優先發展高檔次、高摻量的利廢新型建材產品。提高高標號水泥及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比例,推進水泥及混凝土用量的減量化。”
2013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2013年一號文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這是“十二五”期間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的綱領性文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在“重點任務”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的發展利用,到2015年末,標準抗壓強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達到總用量的10%,屈服強度400兆帕以上熱軋帶肋鋼筋用量達到總用量的45%以上。”
國發【2013】30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中也在“開展綠色建筑行動”章節強調:“推廣應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推動建筑工業化”。
近年來,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在多項出臺的重要政策中,都在持續不斷地強調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產業,這使混凝土產業不僅享有“政策紅利”,而且在建材行業重要的產業中,混凝土成為發展規模上唯一沒有踩政策“剎車”的產業。
2.重組改變格局
近年來,大型水泥企業相繼大舉進入混凝土產業后,已呈現出“長袖善舞”的狀態。2013年,是大型水泥企業在混凝土市場上的“鞏固提高年”。南方水泥作為中國建材旗下企業,2013年商混產能近3億方,商混企業超過200家,混凝土銷量逾5000萬方,水泥、商混綜合產能均位居全國首位,市場范圍覆蓋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廣西等省(市)。
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凝土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大型混凝土企業之一,其母公司中國建筑在2013年完成了中建系統內混凝土業務的整合重組工作,將其旗下六家混凝土企業合而為一,成立了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該公司2013年實現產量2000萬方,營業收入68億元,規模實力躍居行業前三名,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企業。
大型混凝土企業在產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3年,混凝土企業的重組整合正在極大的改變著中國混凝土產業的格局。
尤其值得關注地是大型水泥企業在混凝土市場上的異軍突起。據一家證券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上半年已經進入混凝土行業的水泥上市公司均交出不錯的成績,中國建材、祁連山水泥、冀東混凝土、寧夏建材、金隅集團、天山股份、江西水泥、華新水泥等盈利情況超過市場預期。經過幾年的蓄勢而發,從2013年上半年的上市企業半年報中,水泥企業的混凝土盈利能力明顯提升。從產業規模可以看出,水泥企業發展混凝土業務的步伐明顯加快。由于各自經營混凝土業務的盈利能力不盡相同,有的水泥上市公司混凝土業務上半年商混產量大幅增加,甚至有幾家企業混凝土盈利能力已經超過水泥,成為企業盈利能力的又一重大板塊。
3.信息化建設提速
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信息化的提速正在成為混凝土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推手。近期,我們可以不間斷地看到各地大型混凝土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收獲。
一年前,中國核建集團公司按照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對中核混凝土生產系統及協同辦公系統完成機房建設、服務器硬件架設、系統調試、系統應用錄入、系統使用培訓等工作,并正式上線運行。目前,中核混凝土江蘇公司混凝土攪拌站管理系統也已上線運行。該系統實現了遠程監控與集約化管理,滿足生產、銷售、物資、試驗室、設備等各部門對生產進度、生產質量、原材料消耗、物料庫存、合同簽訂、合同收款、已收賬款等實時數據的使用需求,保證了信息在各業務部門之間準確傳遞,使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與工作順利銜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材料利用效率,尤其提高了質量控制的技術保證手段,極大地提升了公司的信息化整體水平。
2013年5月,中建商砼武侯站ERP系統正式上線,經過半年的調試、運行,目前已經全面取代傳統的攪拌樓生產工控系統,且實現了運行零故障,并在2013年10月份經受住了月產10.11萬立方(全國同類攪拌站最高月產紀錄)的嚴峻考驗,全面完成了銷售、結算管理,產品實現流程管理,成本管理及人員管理的信息化升級,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傳遞效率、降低了管理風險、節省了人力物力,開啟了廠站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階段。
從全國混凝土產業看,不僅混凝土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知在提高,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在對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管理中也在逐步滲透信息化技術。如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等為順應對混凝土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之勢,應對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提高混凝土產品質量,規范混凝土行業管理,都先后裝備了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些系統通過安裝在企業各條生產線上的數據采集終端,將各項生產數據匯編,使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準確地獲得生產數據,查處違建工地,合理規劃布局企業,以及與企業進行信息互動。通過信息化平臺,行業管理部門能準確及時統計掌握全市商品混凝土生產情況,企業也不再虛報瞞報產量,不會因打價格戰而偷工減料壓縮成本、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不再違規搶單送貨到已有其他企業簽訂供貨合同的施工工地,實現了企業運營自警、自省,實現了行業的有序發展。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熟悉的ERP即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就是通過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可以想象,如此龐大的的傳統產業,如果沒有信息化建設的雙翼,將很難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振翅遠飛。燦爛的信息化建設之花,必將帶來預拌混凝土產業可持續發展之果,人們期待的“鼠標+混凝土”模式已經浮出水面。
4.利廢功能顯現
混凝土產業兼具建設功能和利廢功能。目前,混凝土是消納建筑垃圾與工業廢棄物的重點產業,這使得混凝土的產業地位又有了新的社會高度。從能夠消納各種工業廢棄物的功能來評價,現代混凝土產業又是目前能夠科學利廢的最大產業之一。
《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科技部2012年4月13日)中在分析到我國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現狀與趨勢時指出,粉煤灰和煤矸石是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產生的主要廢物,2010年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產生量約10.7億噸,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3億噸。近年來,我國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得到了高度重視,已經在建工建材、礦井充填、低熱值發電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高鋁粉煤灰提純氧化鋁和鋁硅合金技術已在局部地區實現產業化生產。但總體上,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資源化技術仍以建工建材利用為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出,我國正處在高速城鎮化時期,每年新建和拆遷改造等產生大量建筑垃圾。201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含渣土)約為15.5億噸,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建筑垃圾可制成再生骨料,生產建筑制品,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層和底基層等。目前,我國建筑垃圾大多以填埋或堆放處置為主,資源化利用率尚不足10%,歐盟國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韓國、日本已經達到了97%左右。根據我國建筑垃圾和建筑形式的特點,研發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科學規劃與管理,有95%以上的建筑垃圾可回收再利用。
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中提出的發展目標是:“針對廢混凝土、廢磚瓦、建筑渣土等建筑垃圾,重點突破建筑廢棄物分類與再生、資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關鍵技術,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和產業化平臺。在“技術重點”中提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究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備關鍵技術、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施工關鍵技術,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關鍵技術,以及新型再生建筑材料應用技術,形成有關產品超標準、設計及施工規范。
2013年,混凝土產業的利廢功能正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實施。
5.高性能混凝土受青睞
混凝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也是最主要的建筑結構材料之一,混凝土質量對建筑結構質量起著根本和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國預制混凝土與預拌混凝土的銷售額占建材工業的20%左右,是與水泥并駕齊驅的建材“雙翼”產業。如果說現代化是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為具體體現,那混凝土正是城市和工業的骨胳,它對全球人文和自然環境都產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響。現代社會中,城市中的各類建筑物與構筑物都是用混凝土堆積起來的,按照結構體積計算,80%以上材料都由混凝土構成,混凝土已經在宏觀與細節上,深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高性能混凝土為我國重點工程建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性能混凝土實用技術成果亦不斷出新。目前,科研院所都密切關注國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大力推廣科研成果,為我國重點工程提供高技術和優質產品,推動了我國混凝土設計由強度設計走向耐久性設計。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已推廣應用到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田灣核電站、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煤礦建井、城市地鐵等多個國家重點工程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高性能混凝土亦是消納建筑垃圾與工業廢棄物的重點產業。
《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工信部【2011】600號)在“粉煤灰綜合利用重點技術及裝備”中提出:要大力研發和推廣“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材料技術”。在“科技創新方向及重點領域”中指出,“大宗廢物無害化安全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是其中之一。開發水泥窯替代原燃料及協同處置廢物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實現低品位原料、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城市污泥、低成本、可循環、無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產品及其規模化制造技術,為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主要產業創新發展目標”中指出:“預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構件和建筑部品的綠色制造和工程應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廣泛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綠色建筑。”
2013年,幾乎所有的國家與地區重點工程都在應用高性能混凝土。
精彩的亮點并非混凝土行業的全部,行業的無奈也與行業的進步如影隨形。
無奈之處在于轉型時期的困惑與焦慮。預拌混凝土在中國還是一門年輕而新興的產業,產業轉型時期的困頓、矛盾、焦灼、摩擦以及市場時不時會出現的無序與失衡都在成為產業前行的障礙。
五大產業焦慮
1.產能利用率連年下降
由于產業投資小、準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等原因使得混凝土攪拌站的投建非常容易,加上缺乏合理的布局和對市場進入的有效監管和控制,行業產能過剩也相當嚴重,湖南省的混凝土行業數據表明,僅長沙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就多達70家,總產能6000萬立方米,產能嚴重供大于求。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江蘇全省預拌混凝土設計產能達到6.8億立方米,而當年實際產量僅為2.5億多立方米,產能利用率僅為32%。而嚴重的是這種趨勢正在逐年加深。江蘇省混凝土業內的資深人士指出, 產能過剩導致的嚴重后果是多方面的,造成企業良莠不齊,引發行業惡性競爭,混凝土質量難以保證等一系列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水泥企業已經大規模布局商混行業。隨著水泥企業大規模進入,混凝土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產能利用率低,2012年我國預拌混凝土產能利用率為43%,而2013年預計不足40%,混凝土產能利用率呈現連年嚴重下降的趨勢。有業內資深專家指出,2013年在攪拌站集中的區域,甚至產能利用率只有15%~17%。
從經濟理論上講,產能過剩有四種情況。
一是周期性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即隨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周期的需要,產能不斷地增長。二是結構性產能過剩。以鋼鐵行業為例,粗放、低價、低質部分鋼材產能過剩,而特種、異型或高端鋼材部分產能則存在不足。三是體制性產能過剩。這種產能是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以GDP為導向下產生的過剩,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性干預造成的結果,且最難治療。第四是絕對性產能過剩,即在全球范圍內來看,絕對需求不足。
混凝土行業產能過剩有其自身特點的原因。
(1)按照行業慣例,產能利用率通常按照攪拌機的攪拌產能利用率統計,而攪拌設備投資成本較低,容易形成較大的攪拌能力。(2)混凝土攪拌車和混凝土泵車的多少、運輸距離的遠近以及調度管理能力直接影響攪拌站的實際供應能力。但攪拌車、泵車等在攪拌站總體投資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往往成為一個攪拌站供應能力的瓶頸進而造成攪拌站的實際生產能力低于攪拌機的設計產能。(3)混凝土需求有顯著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有明顯的波峰波谷階段,同時混凝土無法形成產品庫存,只能通過擴大產能來保障波峰階段的供應。因此,即使從實際供應能力的角度來看混凝土企業產能利用率也不可能達到很高水平。(4)由于我國預拌混凝土設計產能增長較快,按照當年年末的設計產能來計算當年的產能利用率會使計算結果低于實際值。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混凝土產能過剩屬于哪種情況,當屬體制性產能過剩。這應當引起全行業的高度關注。
2.賒銷成“癌”,應收帳款“泰山壓頂”
在混凝土行業里,應收賬款總量長期居高不下,導致呆帳、壞帳大量產生。許多企業由于不能及時收回貨款,資金無法有效運轉,面臨經營危機。可以說,應收賬款風險是許多混凝土企業主要風險之一。
湖南南方水泥也深受其擾,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湖南南方水泥的應收賬款達35億元,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應收賬款領導小組,開展了回收應收賬款的專項活動,委托律師事務所,通過律師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收取。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很受用,湖南南方僅在7月份,就收回了7億多賬款。一般企業的應收賬款時期為10個月,做得好的在120天~180天,做得差的甚至有400天以上;
應收賬款問題一直是制約混凝土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制于混凝土行業特點,工程款結算不及時,導致施工企業無法按時支付混凝土購買費用。另一方面,近年來混凝土產能過剩嚴重,行業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市場話語權降低,助長了應收賬款拖欠現象。由于混凝土企業原材料購買,全部采用現金支付,因而造成企業資金流減少,危及混凝土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江蘇全省預拌混凝土產量在2.5億方左右,產值達到850億元,但是應收賬款卻超過600億元,為企業發展增添不小壓力。
2013年11月,陜西商洛地區的多位政協委員聯名向政府部門反映,當地預拌混凝土企業年終應收賬款數額較大,資金周轉問題突出。例如,商洛市永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混凝土機械租賃業務的公司,2012年實現銷售1900萬元,實際收到銷售款1200萬元,應收賬款高達700萬元。公司董事長表示,銷售款不能及時到賬,既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又加大了經營成本。
混凝土行業還是個高墊資、低回款的行業,據專家估計,大部分混凝土企業的應收賬款每立方米混凝土140元以上,而應收賬款狀況比較好的企業, 混凝土每立方米也在90元左右,所有進入混凝土行業的企業都要面臨應收賬款的問題。甚至有的水泥企業收購攪拌站后也開始有了應收賬款問題,自己的攪拌站欠自己水泥企業的帳款,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許多混凝土企業,表面上混凝土銷量喜人、業務毛利率不低,但應收賬款卻很高,久而久之,企業運營的資金壓力就會增大,有的應收賬款還可能轉換為死賬呆賬,有的地方與政府間的關系好壞也直接影響到應收賬款的難易程度,加大了企業的運營風險。有的混凝土企業也想改變這種拖欠款問題,創新混凝土產品營銷模式,但這是個行業普遍問題,靠一兩個企業短時間內徹底改變行業痼疾也不太現實,因為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目前預拌混凝土全行業處于嚴重賒銷狀態,攪拌站設備、原材料、運輸設備賒購,產品賒銷,應收款數目連年放大。許多預拌混凝土企業都將應收款難以回收視為產業“癌癥”。
3.建站門檻是“設”還是“撤”
關于建立商混企業資質審批權是應加強還是弱化的問題,在業內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一方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商混企業資質審批,因為目前整個行業“小而散”,進入門檻太低,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政府在審批機制上放開,會造成產能更加過剩,行業情況更加糟糕。
而另一方卻認為混凝土行業企業“小而多”,產能過剩,造成這種亂局的根源就是資質審批管理。混凝土產業的資質審批權不下放,將會對這個產業帶來非常大的損害,當資質成了資源,就會形成尋租交易,不但滋生腐敗,而且對行業發展更為不利。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資源的配置應該完全由市場決定。2014年,建設混凝土攪拌站的資質審批是廢是存將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
4.物流過程陷阱重重
物流的高風險是水泥企業進軍商品混凝土行業面臨的又一大挑戰。由于混凝土生產的不均衡性,導致自購設備對混凝土物流滿足的難度較大。
根據計算,攪拌車和泵車采購投資占到攪拌站投資總額的大半,但實際貢獻的利潤只占到總利潤的10%,并且在人、財、物的管理上,車和泵耗用了攪拌站管理者很大的精力。不僅如此,司機隊伍不穩定,二手設備難以流通處理等一些列問題,再加上混凝土運輸司機收入水平低,素質參差不齊,致使交通事故頻出,這些問題都給混凝土攪拌站的運營管理上造成了負擔。隨著攪拌站行業利潤率逐漸走低,競爭環境越來越惡劣,攪拌車和泵車分割出去運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隨著攪拌站微利時代的到來,預拌混凝土“第三方物流”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應運而生,且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而此時,如果將混凝土的運輸與泵送業務全部分包給有實力、管理運作規范的物流公司,攪拌站只專注于混凝土的生產和技術研發,那么,混凝土生產企業的物流風險將大大降低。
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對象首選的是混凝土行業內有實力、有規模優勢的大型企業,這些公司混凝土供應方量大,資信狀況好,對混凝土行業運營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將來一定會成為中國商混行業的中流砥柱。第三方物流服務模式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混凝土機械市場。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行業內更多的閑置設備資源,提高混凝土機械利用率和應用水平,使之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混凝土機械制造廠家也可以和有實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戰略合作,打開一扇銷售之門,形成有效的市場覆蓋。更為重要的是,第三方物流還為混凝土行業退出和設備租賃行業退出打通了渠道,整個行業的秩序與競爭環境也將有所改善。
5.“行業分散、企業微小”,市場時有亂象
目前國內的混凝土行業極不規范,各種投資模式都有, 大多是粗放式管理經營,由于缺乏統一的建設設計規范與環保要求,站點規模一般不大,裝備布置各異,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短期經營與快速盈利的目的性極強。
在一些城市周邊,還有很多黑攪拌站的存在,這些攪拌站為了拿下工程,不顧產品質量好壞,而是一味壓低價格;也有水泥企業在收購攪拌站前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不能再在相關區域新批攪拌站,但是等收購完成沒多久,新的攪拌站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總之,混凝土行業中小企業過多,缺乏行業龍頭。
2013年正在漸行漸遠,但2013年大半個中國的嚴重霧霾,卻留給我們揮之不去的印象。在環保壓力空前巨大和轉型升級道路艱難的背景下,中國混凝土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這是2014年中國混凝土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優越的可塑性、優良的耐火性以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性成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圍最廣的人造材料。在今后幾十年,它仍將會是最重要的工程結構材料之一,尤其對于處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而言,工業化加速推進、城鎮化方興未艾,基建規模將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可以說中國混凝土產業的歷史大戲正漸入佳境。
兩大市場機遇
1.政策機遇
2013年,國家工信部和住建部對綠色建材產業進行了聯合調研。工信部表示,此次調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為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引導綠色建材產業發展,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聯合調研組認為,兩部門在聯合成功推動高強鋼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聯動,圍繞綠色建筑發展需要,立足建材工業技術進步,以標準規范為抓手,攜手促進高性能混凝土等綠色建材發展和應用,既有利于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也有利于使用中的節能環保和安全延壽。當前的重點是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的發展利用。
我們還可以從一系列關乎到“十二五”期間國計民生的重要政策中領略到發展高性能混凝土產業的重要性。 在工信部頒布的《工業轉型投資指南》中指出:建材行業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要大力發展高性能和高耐久性混凝土。外加劑要發展高性能環保型混凝土外加劑。
國家政策的導向十分明確,對高性能混凝土與優質混凝土的發展,政策一直是在踩“油門”。
2.市場機遇
我國城鎮化建設方興未艾。城鎮化,從外觀建筑上講,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泛混凝土化”。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巨大。
剛剛閉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城鎮化時間表進一步細化,提出了三個“1億”目標。所謂三個“1億”,即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已超過20億噸,如果簡單乘以3的話,相當于60億噸左右的混凝土,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約2.4噸重計,即每年要消耗140多億噸的砂石、水泥等天然及人造資源,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天量”。對水泥與混凝土產業來說,“減量化”是必須的發展選擇。而應用高性能及超高性能混凝土是實施“減量化”的重要舉措。在現澆混凝土建筑中,較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高性能混凝土使結構能夠用最少的混凝土材料達到所要求的承載、耐久等性能,并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這既是建筑業最大的節能減排,也是對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最大節約。住建部在《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高性能混凝土的用量要達到10%以上,這項政策將創造一個很大的市場需求。一些有高要求的工程項目尤其需要高性能混凝土的支撐。如“海洋工程”,中國有18000公里海岸線,沿海城市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目前經濟最發達地區。我國政府最近剛剛發布“‘十二五’海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支持地區沿海經濟發展。這將對高耐久性的海工混凝土材料和結構的發展提出更多的要求。再如“水電工程”,我國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水電工程在我國一直保持高的發展速度,繼三峽大壩之后,類似規模的水電工程都在相繼規劃、設計或已開工建設。大壩混凝土的耐久性作為工程質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將繼續受到高度重視。還有交通工程、地鐵工程以及市政建設等。這些挑戰必將促進混凝土材料和工程使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
歲未年初,回眸2013年的中國混凝土產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門傳統而新興產業的精彩與無奈。
精彩之處在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混凝土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有6000家左右預拌混凝土企業, 2013年年產量近20億立方,產值接近6000億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生產制造與消費國家,與混凝土緊密相關聯的產業如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劑、混凝土機械設備等產能規模均居世界之首。尤其是砂石骨料使用量巨大,2013年混凝土使用的砂石骨料超過100億噸,拉動了中國制造業最大的物流量。
五大行業亮點
1.政策持續發力
2013年年初,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5號),在其中第七節建材工業指出:“推動利廢建材規模化發展。推進利用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廢棄物和廢舊路面材料等大宗固體廢物生產建材。在大宗固體廢物產生量、堆存量大的地區,優先發展高檔次、高摻量的利廢新型建材產品。提高高標號水泥及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比例,推進水泥及混凝土用量的減量化。”
2013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2013年一號文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這是“十二五”期間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的綱領性文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在“重點任務”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的發展利用,到2015年末,標準抗壓強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達到總用量的10%,屈服強度400兆帕以上熱軋帶肋鋼筋用量達到總用量的45%以上。”
國發【2013】30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中也在“開展綠色建筑行動”章節強調:“推廣應用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推動建筑工業化”。
近年來,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在多項出臺的重要政策中,都在持續不斷地強調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產業,這使混凝土產業不僅享有“政策紅利”,而且在建材行業重要的產業中,混凝土成為發展規模上唯一沒有踩政策“剎車”的產業。
2.重組改變格局
近年來,大型水泥企業相繼大舉進入混凝土產業后,已呈現出“長袖善舞”的狀態。2013年,是大型水泥企業在混凝土市場上的“鞏固提高年”。南方水泥作為中國建材旗下企業,2013年商混產能近3億方,商混企業超過200家,混凝土銷量逾5000萬方,水泥、商混綜合產能均位居全國首位,市場范圍覆蓋浙江、上海、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廣西等省(市)。
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凝土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大型混凝土企業之一,其母公司中國建筑在2013年完成了中建系統內混凝土業務的整合重組工作,將其旗下六家混凝土企業合而為一,成立了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該公司2013年實現產量2000萬方,營業收入68億元,規模實力躍居行業前三名,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企業。
大型混凝土企業在產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013年,混凝土企業的重組整合正在極大的改變著中國混凝土產業的格局。
尤其值得關注地是大型水泥企業在混凝土市場上的異軍突起。據一家證券公司披露的信息顯示,2013上半年已經進入混凝土行業的水泥上市公司均交出不錯的成績,中國建材、祁連山水泥、冀東混凝土、寧夏建材、金隅集團、天山股份、江西水泥、華新水泥等盈利情況超過市場預期。經過幾年的蓄勢而發,從2013年上半年的上市企業半年報中,水泥企業的混凝土盈利能力明顯提升。從產業規模可以看出,水泥企業發展混凝土業務的步伐明顯加快。由于各自經營混凝土業務的盈利能力不盡相同,有的水泥上市公司混凝土業務上半年商混產量大幅增加,甚至有幾家企業混凝土盈利能力已經超過水泥,成為企業盈利能力的又一重大板塊。
3.信息化建設提速
我國預拌混凝土產業信息化的提速正在成為混凝土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推手。近期,我們可以不間斷地看到各地大型混凝土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收獲。
一年前,中國核建集團公司按照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對中核混凝土生產系統及協同辦公系統完成機房建設、服務器硬件架設、系統調試、系統應用錄入、系統使用培訓等工作,并正式上線運行。目前,中核混凝土江蘇公司混凝土攪拌站管理系統也已上線運行。該系統實現了遠程監控與集約化管理,滿足生產、銷售、物資、試驗室、設備等各部門對生產進度、生產質量、原材料消耗、物料庫存、合同簽訂、合同收款、已收賬款等實時數據的使用需求,保證了信息在各業務部門之間準確傳遞,使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與工作順利銜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材料利用效率,尤其提高了質量控制的技術保證手段,極大地提升了公司的信息化整體水平。
2013年5月,中建商砼武侯站ERP系統正式上線,經過半年的調試、運行,目前已經全面取代傳統的攪拌樓生產工控系統,且實現了運行零故障,并在2013年10月份經受住了月產10.11萬立方(全國同類攪拌站最高月產紀錄)的嚴峻考驗,全面完成了銷售、結算管理,產品實現流程管理,成本管理及人員管理的信息化升級,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傳遞效率、降低了管理風險、節省了人力物力,開啟了廠站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階段。
從全國混凝土產業看,不僅混凝土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知在提高,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在對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管理中也在逐步滲透信息化技術。如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等為順應對混凝土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之勢,應對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提高混凝土產品質量,規范混凝土行業管理,都先后裝備了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些系統通過安裝在企業各條生產線上的數據采集終端,將各項生產數據匯編,使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準確地獲得生產數據,查處違建工地,合理規劃布局企業,以及與企業進行信息互動。通過信息化平臺,行業管理部門能準確及時統計掌握全市商品混凝土生產情況,企業也不再虛報瞞報產量,不會因打價格戰而偷工減料壓縮成本、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不再違規搶單送貨到已有其他企業簽訂供貨合同的施工工地,實現了企業運營自警、自省,實現了行業的有序發展。
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熟悉的ERP即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就是通過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可以想象,如此龐大的的傳統產業,如果沒有信息化建設的雙翼,將很難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振翅遠飛。燦爛的信息化建設之花,必將帶來預拌混凝土產業可持續發展之果,人們期待的“鼠標+混凝土”模式已經浮出水面。
4.利廢功能顯現
混凝土產業兼具建設功能和利廢功能。目前,混凝土是消納建筑垃圾與工業廢棄物的重點產業,這使得混凝土的產業地位又有了新的社會高度。從能夠消納各種工業廢棄物的功能來評價,現代混凝土產業又是目前能夠科學利廢的最大產業之一。
《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科技部2012年4月13日)中在分析到我國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現狀與趨勢時指出,粉煤灰和煤矸石是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產生的主要廢物,2010年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產生量約10.7億噸,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3億噸。近年來,我國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得到了高度重視,已經在建工建材、礦井充填、低熱值發電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高鋁粉煤灰提純氧化鋁和鋁硅合金技術已在局部地區實現產業化生產。但總體上,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資源化技術仍以建工建材利用為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出,我國正處在高速城鎮化時期,每年新建和拆遷改造等產生大量建筑垃圾。201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含渣土)約為15.5億噸,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建筑垃圾可制成再生骨料,生產建筑制品,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層和底基層等。目前,我國建筑垃圾大多以填埋或堆放處置為主,資源化利用率尚不足10%,歐盟國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韓國、日本已經達到了97%左右。根據我國建筑垃圾和建筑形式的特點,研發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科學規劃與管理,有95%以上的建筑垃圾可回收再利用。
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中提出的發展目標是:“針對廢混凝土、廢磚瓦、建筑渣土等建筑垃圾,重點突破建筑廢棄物分類與再生、資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關鍵技術,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和產業化平臺。在“技術重點”中提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究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備關鍵技術、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施工關鍵技術,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應用關鍵技術,以及新型再生建筑材料應用技術,形成有關產品超標準、設計及施工規范。
2013年,混凝土產業的利廢功能正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實施。
5.高性能混凝土受青睞
混凝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也是最主要的建筑結構材料之一,混凝土質量對建筑結構質量起著根本和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國預制混凝土與預拌混凝土的銷售額占建材工業的20%左右,是與水泥并駕齊驅的建材“雙翼”產業。如果說現代化是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為具體體現,那混凝土正是城市和工業的骨胳,它對全球人文和自然環境都產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響。現代社會中,城市中的各類建筑物與構筑物都是用混凝土堆積起來的,按照結構體積計算,80%以上材料都由混凝土構成,混凝土已經在宏觀與細節上,深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高性能混凝土為我國重點工程建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性能混凝土實用技術成果亦不斷出新。目前,科研院所都密切關注國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大力推廣科研成果,為我國重點工程提供高技術和優質產品,推動了我國混凝土設計由強度設計走向耐久性設計。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已推廣應用到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田灣核電站、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煤礦建井、城市地鐵等多個國家重點工程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高性能混凝土亦是消納建筑垃圾與工業廢棄物的重點產業。
《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工信部【2011】600號)在“粉煤灰綜合利用重點技術及裝備”中提出:要大力研發和推廣“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路面材料技術”。在“科技創新方向及重點領域”中指出,“大宗廢物無害化安全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是其中之一。開發水泥窯替代原燃料及協同處置廢物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實現低品位原料、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城市污泥、低成本、可循環、無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產品及其規模化制造技術,為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主要產業創新發展目標”中指出:“預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構件和建筑部品的綠色制造和工程應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廣泛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綠色建筑。”
2013年,幾乎所有的國家與地區重點工程都在應用高性能混凝土。
精彩的亮點并非混凝土行業的全部,行業的無奈也與行業的進步如影隨形。
無奈之處在于轉型時期的困惑與焦慮。預拌混凝土在中國還是一門年輕而新興的產業,產業轉型時期的困頓、矛盾、焦灼、摩擦以及市場時不時會出現的無序與失衡都在成為產業前行的障礙。
五大產業焦慮
1.產能利用率連年下降
由于產業投資小、準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不高等原因使得混凝土攪拌站的投建非常容易,加上缺乏合理的布局和對市場進入的有效監管和控制,行業產能過剩也相當嚴重,湖南省的混凝土行業數據表明,僅長沙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就多達70家,總產能6000萬立方米,產能嚴重供大于求。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江蘇全省預拌混凝土設計產能達到6.8億立方米,而當年實際產量僅為2.5億多立方米,產能利用率僅為32%。而嚴重的是這種趨勢正在逐年加深。江蘇省混凝土業內的資深人士指出, 產能過剩導致的嚴重后果是多方面的,造成企業良莠不齊,引發行業惡性競爭,混凝土質量難以保證等一系列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水泥企業已經大規模布局商混行業。隨著水泥企業大規模進入,混凝土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凸顯:產能利用率低,2012年我國預拌混凝土產能利用率為43%,而2013年預計不足40%,混凝土產能利用率呈現連年嚴重下降的趨勢。有業內資深專家指出,2013年在攪拌站集中的區域,甚至產能利用率只有15%~17%。
從經濟理論上講,產能過剩有四種情況。
一是周期性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即隨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周期的需要,產能不斷地增長。二是結構性產能過剩。以鋼鐵行業為例,粗放、低價、低質部分鋼材產能過剩,而特種、異型或高端鋼材部分產能則存在不足。三是體制性產能過剩。這種產能是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以GDP為導向下產生的過剩,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性干預造成的結果,且最難治療。第四是絕對性產能過剩,即在全球范圍內來看,絕對需求不足。
混凝土行業產能過剩有其自身特點的原因。
(1)按照行業慣例,產能利用率通常按照攪拌機的攪拌產能利用率統計,而攪拌設備投資成本較低,容易形成較大的攪拌能力。(2)混凝土攪拌車和混凝土泵車的多少、運輸距離的遠近以及調度管理能力直接影響攪拌站的實際供應能力。但攪拌車、泵車等在攪拌站總體投資額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因此往往成為一個攪拌站供應能力的瓶頸進而造成攪拌站的實際生產能力低于攪拌機的設計產能。(3)混凝土需求有顯著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有明顯的波峰波谷階段,同時混凝土無法形成產品庫存,只能通過擴大產能來保障波峰階段的供應。因此,即使從實際供應能力的角度來看混凝土企業產能利用率也不可能達到很高水平。(4)由于我國預拌混凝土設計產能增長較快,按照當年年末的設計產能來計算當年的產能利用率會使計算結果低于實際值。
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混凝土產能過剩屬于哪種情況,當屬體制性產能過剩。這應當引起全行業的高度關注。
2.賒銷成“癌”,應收帳款“泰山壓頂”
在混凝土行業里,應收賬款總量長期居高不下,導致呆帳、壞帳大量產生。許多企業由于不能及時收回貨款,資金無法有效運轉,面臨經營危機。可以說,應收賬款風險是許多混凝土企業主要風險之一。
湖南南方水泥也深受其擾,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湖南南方水泥的應收賬款達35億元,為此,公司專門成立了應收賬款領導小組,開展了回收應收賬款的專項活動,委托律師事務所,通過律師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收取。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很受用,湖南南方僅在7月份,就收回了7億多賬款。一般企業的應收賬款時期為10個月,做得好的在120天~180天,做得差的甚至有400天以上;
應收賬款問題一直是制約混凝土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制于混凝土行業特點,工程款結算不及時,導致施工企業無法按時支付混凝土購買費用。另一方面,近年來混凝土產能過剩嚴重,行業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市場話語權降低,助長了應收賬款拖欠現象。由于混凝土企業原材料購買,全部采用現金支付,因而造成企業資金流減少,危及混凝土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行。
江蘇全省預拌混凝土產量在2.5億方左右,產值達到850億元,但是應收賬款卻超過600億元,為企業發展增添不小壓力。
2013年11月,陜西商洛地區的多位政協委員聯名向政府部門反映,當地預拌混凝土企業年終應收賬款數額較大,資金周轉問題突出。例如,商洛市永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混凝土機械租賃業務的公司,2012年實現銷售1900萬元,實際收到銷售款1200萬元,應收賬款高達700萬元。公司董事長表示,銷售款不能及時到賬,既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又加大了經營成本。
混凝土行業還是個高墊資、低回款的行業,據專家估計,大部分混凝土企業的應收賬款每立方米混凝土140元以上,而應收賬款狀況比較好的企業, 混凝土每立方米也在90元左右,所有進入混凝土行業的企業都要面臨應收賬款的問題。甚至有的水泥企業收購攪拌站后也開始有了應收賬款問題,自己的攪拌站欠自己水泥企業的帳款,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許多混凝土企業,表面上混凝土銷量喜人、業務毛利率不低,但應收賬款卻很高,久而久之,企業運營的資金壓力就會增大,有的應收賬款還可能轉換為死賬呆賬,有的地方與政府間的關系好壞也直接影響到應收賬款的難易程度,加大了企業的運營風險。有的混凝土企業也想改變這種拖欠款問題,創新混凝土產品營銷模式,但這是個行業普遍問題,靠一兩個企業短時間內徹底改變行業痼疾也不太現實,因為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
目前預拌混凝土全行業處于嚴重賒銷狀態,攪拌站設備、原材料、運輸設備賒購,產品賒銷,應收款數目連年放大。許多預拌混凝土企業都將應收款難以回收視為產業“癌癥”。
3.建站門檻是“設”還是“撤”
關于建立商混企業資質審批權是應加強還是弱化的問題,在業內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一方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商混企業資質審批,因為目前整個行業“小而散”,進入門檻太低,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政府在審批機制上放開,會造成產能更加過剩,行業情況更加糟糕。
而另一方卻認為混凝土行業企業“小而多”,產能過剩,造成這種亂局的根源就是資質審批管理。混凝土產業的資質審批權不下放,將會對這個產業帶來非常大的損害,當資質成了資源,就會形成尋租交易,不但滋生腐敗,而且對行業發展更為不利。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資源的配置應該完全由市場決定。2014年,建設混凝土攪拌站的資質審批是廢是存將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
4.物流過程陷阱重重
物流的高風險是水泥企業進軍商品混凝土行業面臨的又一大挑戰。由于混凝土生產的不均衡性,導致自購設備對混凝土物流滿足的難度較大。
根據計算,攪拌車和泵車采購投資占到攪拌站投資總額的大半,但實際貢獻的利潤只占到總利潤的10%,并且在人、財、物的管理上,車和泵耗用了攪拌站管理者很大的精力。不僅如此,司機隊伍不穩定,二手設備難以流通處理等一些列問題,再加上混凝土運輸司機收入水平低,素質參差不齊,致使交通事故頻出,這些問題都給混凝土攪拌站的運營管理上造成了負擔。隨著攪拌站行業利潤率逐漸走低,競爭環境越來越惡劣,攪拌車和泵車分割出去運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隨著攪拌站微利時代的到來,預拌混凝土“第三方物流”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應運而生,且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而此時,如果將混凝土的運輸與泵送業務全部分包給有實力、管理運作規范的物流公司,攪拌站只專注于混凝土的生產和技術研發,那么,混凝土生產企業的物流風險將大大降低。
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對象首選的是混凝土行業內有實力、有規模優勢的大型企業,這些公司混凝土供應方量大,資信狀況好,對混凝土行業運營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將來一定會成為中國商混行業的中流砥柱。第三方物流服務模式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混凝土機械市場。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可以整合行業內更多的閑置設備資源,提高混凝土機械利用率和應用水平,使之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混凝土機械制造廠家也可以和有實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戰略合作,打開一扇銷售之門,形成有效的市場覆蓋。更為重要的是,第三方物流還為混凝土行業退出和設備租賃行業退出打通了渠道,整個行業的秩序與競爭環境也將有所改善。
5.“行業分散、企業微小”,市場時有亂象
目前國內的混凝土行業極不規范,各種投資模式都有, 大多是粗放式管理經營,由于缺乏統一的建設設計規范與環保要求,站點規模一般不大,裝備布置各異,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短期經營與快速盈利的目的性極強。
在一些城市周邊,還有很多黑攪拌站的存在,這些攪拌站為了拿下工程,不顧產品質量好壞,而是一味壓低價格;也有水泥企業在收購攪拌站前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不能再在相關區域新批攪拌站,但是等收購完成沒多久,新的攪拌站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總之,混凝土行業中小企業過多,缺乏行業龍頭。
2013年正在漸行漸遠,但2013年大半個中國的嚴重霧霾,卻留給我們揮之不去的印象。在環保壓力空前巨大和轉型升級道路艱難的背景下,中國混凝土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這是2014年中國混凝土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優越的可塑性、優良的耐火性以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性成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和使用范圍最廣的人造材料。在今后幾十年,它仍將會是最重要的工程結構材料之一,尤其對于處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而言,工業化加速推進、城鎮化方興未艾,基建規模將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發展,可以說中國混凝土產業的歷史大戲正漸入佳境。
兩大市場機遇
1.政策機遇
2013年,國家工信部和住建部對綠色建材產業進行了聯合調研。工信部表示,此次調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為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大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引導綠色建材產業發展,促進建材工業結構調整。”聯合調研組認為,兩部門在聯合成功推動高強鋼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聯動,圍繞綠色建筑發展需要,立足建材工業技術進步,以標準規范為抓手,攜手促進高性能混凝土等綠色建材發展和應用,既有利于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也有利于使用中的節能環保和安全延壽。當前的重點是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的發展利用。
我們還可以從一系列關乎到“十二五”期間國計民生的重要政策中領略到發展高性能混凝土產業的重要性。 在工信部頒布的《工業轉型投資指南》中指出:建材行業的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要大力發展高性能和高耐久性混凝土。外加劑要發展高性能環保型混凝土外加劑。
國家政策的導向十分明確,對高性能混凝土與優質混凝土的發展,政策一直是在踩“油門”。
2.市場機遇
我國城鎮化建設方興未艾。城鎮化,從外觀建筑上講,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泛混凝土化”。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各種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巨大。
剛剛閉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城鎮化時間表進一步細化,提出了三個“1億”目標。所謂三個“1億”,即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已超過20億噸,如果簡單乘以3的話,相當于60億噸左右的混凝土,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約2.4噸重計,即每年要消耗140多億噸的砂石、水泥等天然及人造資源,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天量”。對水泥與混凝土產業來說,“減量化”是必須的發展選擇。而應用高性能及超高性能混凝土是實施“減量化”的重要舉措。在現澆混凝土建筑中,較高性能混凝土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高性能混凝土使結構能夠用最少的混凝土材料達到所要求的承載、耐久等性能,并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這既是建筑業最大的節能減排,也是對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最大節約。住建部在《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高性能混凝土的用量要達到10%以上,這項政策將創造一個很大的市場需求。一些有高要求的工程項目尤其需要高性能混凝土的支撐。如“海洋工程”,中國有18000公里海岸線,沿海城市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目前經濟最發達地區。我國政府最近剛剛發布“‘十二五’海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以支持地區沿海經濟發展。這將對高耐久性的海工混凝土材料和結構的發展提出更多的要求。再如“水電工程”,我國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水電工程在我國一直保持高的發展速度,繼三峽大壩之后,類似規模的水電工程都在相繼規劃、設計或已開工建設。大壩混凝土的耐久性作為工程質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證將繼續受到高度重視。還有交通工程、地鐵工程以及市政建設等。這些挑戰必將促進混凝土材料和工程使用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