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ST秦嶺(600217.SH,又稱秦嶺水泥( 6.74,-0.01,-0.15%))接二連三地就重組事項作出澄清,但市場對于秦嶺水泥重組的迷惑未見消減。
6月18日,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曾與秦嶺水泥就"合作事項"進行過洽談的"某中央企業"是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水泥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潤水泥),已在兩廣地區奠定優勢的華潤水泥有意以秦嶺水泥重組為契機突入西北水泥市場。
6月14日,*ST秦嶺曾發布澄清公告稱,"與某中央企業就合作事項有過聯系,但目前已停止聯系。"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加快重組是秦嶺水泥目前的既定方向,其與有關方面的接觸并不會停止。
記者致電*ST秦嶺,該公司證券部相關人士表示,重組仍會進行,但相應的進展要以公告為準。
政府助推
秦嶺水泥的重組由來已久。
2005年,拉法基曾與秦嶺水泥有過接觸,但并沒有獲得實質性進展。與外資參股談判失敗后,公司的主管單位從陜西省國資委下放到銅川市國資委。
然而,重組的壓力并未消除。繼2005年出現年度虧損后,秦嶺水泥2006年度審計報告結果顯示凈利潤再次為負值,2007年5月8日起秦嶺水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某創新類券商分析師表示,秦嶺水泥經營業績不振主要是受到資金、內部管理等因素的影響,通過資產重組和引入戰略投資者改善公司運營狀況的做法很值得期待。
秦嶺水泥官方網站的信息顯示,"加快重組"已被當作經營宗旨寫入公司2007年基本工作方略中,"爭取合作"則被列在"危機管理時期的發展思路"之中。
政府方面的作為更是耐人尋味。
幾乎和*ST秦嶺發布澄清公告同時,陜西省主要領導在銅川市主要領導陪同下來到秦嶺水泥,并表示"發揮上市公司的優勢,珍惜知名品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加強聯營合作,為銅川水泥產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6月6日的陜西省黨委機關報則透露,銅川市市長馮新柱于近日深入到*ST秦嶺和聲威水泥公司進行調研,研究企業發展戰略和思路,推進強強聯合,打造陜西水泥航母,并報道稱"銅川市正依托*ST秦嶺、聲威水泥等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
據悉,銅川市主要領導在調研時強調,"聲威水泥公司和秦嶺水泥公司都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60戶大型水泥企業名單,面對國家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大和水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一定要推進強強聯合,打造水泥航母,引領銅川水泥產業率先發展跨越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聲威集團現在浙江蘭溪、陜西銅川、涇陽共建有四條先進新型的大型干法回轉窯水泥熟料生產線,其中在陜西銅川建有目前西北最大的日產水泥熟料5000噸的大型旋窯生產線,年產優質高標號水泥500多萬噸。
此前,市場曾盛傳,秦嶺水泥的重組將分兩步走:整合*ST秦嶺和聲威的水泥資產;借助聯合后形成的資源優勢( 3550.626,-34.81,-0.97%)吸引戰略投資者的入駐。
但對于這一說法,公司方面始終未予以正面確認。
華潤借力
"秦嶺不僅是秦嶺,它代表著西北水泥市場;重組也不僅是重組,它指向著對市場的爭奪。"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
"事實上,從秦嶺水泥最初表達重組的愿望起,它便迎來了各方打量的目光,而華潤水泥便是其中滿懷熱望者之一。"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華潤水泥成立于2003年3月,為華潤集團旗下從事水泥、混凝土和預制件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全資附屬公司,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約60億元。
業內人士介紹,華潤水泥以廣西為主要生產和資源基地、以廣東珠江三角洲為主要目標市場,目前在兩廣地區和香港擁有7家水泥廠,年生產能力達1400萬噸。
華潤水泥有關人士表示,"十一五"期間,在鞏固兩廣市場的同時,華潤水泥將積極尋求其他區域的合作和發展機會,在更大的范圍內,參與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
"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正在呈現出新的特點:二線企業成為新一波并購獵物,并購的主角則從前兩年的外資開始演變為以央企和地方大型水泥企業為主的內資企業。"某業內人士表示。
在西北市場,行業并購已有發端:2006年3月,中材集團通過行政劃轉的方式獲得新疆國資委持有的新疆天山建材集團全部47.31%股權,從而間接持有天山股份( 8.68,-0.21,-2.36%)(000877.SZ);2007年5月,中材集團又得以入主賽馬實業( 12.00,-0.39,-3.15%)(600449.SH),在西北地區再下一城。
"*ST秦嶺便是因其資源優勢吸引了華潤的注意。"前述知情人士分析,陜西全省的石灰石儲量占全國儲量的近1/10,水泥原料優勢明顯;受運輸半徑制約,水泥企業多在資源和市場所在地進行建設和銷售,而秦嶺水泥在陜西占有絕對的銷售地域優勢。
"重組一事,千頭萬緒,華潤水泥能否遂愿還很難說。"上述人士表示,"但華潤水泥2003年赴港上市,2006年私有化,如今又將目光瞄準重組中的大陸上市公司,個中原因耐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