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我們這個星球的廣袤陸地,如果說青山和綠水代表著大自然,那么建筑無疑是文明的符號。人類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走出樹洞,搬進由一道道墻筑成的房子里。無論是城市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還是農村星星點點的小小院落,都散發著濃濃的生命氣息,是人類賴以棲息的重要場所。
人類文明的變遷史,也包含著墻體材料的無數次變革,每一次進化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以節地、節能、利廢、環保和改善建筑居住功能為核心的墻體改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浙江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抓手。
浙江省墻改工作的創新做法和成功經驗,被國家發改委譽為全國墻改工作的典范,也為浙江省其他工業領域開展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參考樣本,起到了示范作用。2013年,浙江省墻體材料改革工作在強勢推進的基礎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墻改工作領跑全國
從2000年起,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對城市建筑工程項目全面禁用實心粘土磚的硬性規定。要求杭州、寧波、溫州市區自2000年6月1日起,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市區自2001年1月1日起,金華、衢州、臺州、麗水市區自2002年1月1日起,各縣(市)政府所在地城鎮自2002年7月1日起,建制鎮等小城鎮自2003年7月1日起,所轄的建筑工程項目全面禁用實心粘土磚。
2002年7月1日起,浙江省實施全省縣城城區建筑工程項目“禁實”。到年底,全省98%的縣(市、區)出臺“禁實”實施意見,取得明顯工作成效。時隔一年,在提前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禁實”任務的基礎上,我省又首次提出建立省級新墻材生產示范線和評選標準,確定并公布了2條省級新墻材生產示范線,引導和促進全省新墻材企業以先進和適應技術,加快技改和項目建設,新型墻材行業向規模化、規范化和配套化方向發展。
2008年1月1日,浙江第一部關于墻體材料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正式實施。次年5月12日,浙江省經信委發出《關于開展農村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目標責任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組織實施農村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目標責任管理試點工作。明確富陽等11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單位,在農村實施政府主導的墻改工作機制,再次實現浙江墻改的新突破。
2005年,浙江省墻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省性淘汰落后粘土磚產能工作,2005年至2007年,三年時間累計關停及拆除粘土磚窯2331座,淘汰落后產能168億塊標準磚,在此基礎上,相繼完成2010~2012年燒結磚行業整合改造控制計劃,加快轉變墻體材料發展方式,深化結構調整和改造提升,堅持創新和科技進步,圓滿完成目標工作任務。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浙江全省因生產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累計節約土地27.73萬畝,相當于28個杭州西湖的面積;節能221萬噸標煤,相當于植樹4922萬棵;綜合利用各類廢棄物2.94億噸,相當于2011年全國工業部門固體廢棄物利用總量(含利用往年貯存量)的15%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2.7萬噸,相當于156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浙江省的墻改工作為發展綠色建材,創建生態、美麗浙江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在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全省墻體材料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產業初顯規模化、集約化。全省按照“發展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淘汰關停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快墻體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粘土磚瓦企業由1996年末的近萬家減少到目前790余家,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比例由1996年底的7.24%上升到2013年6月底的80.38%。今年上半年全省粘土制品比上年同期下降22.8%,“騰籠換鳥”作用明顯。到2013年6月底,浙江省共有新墻體生產企業1345家,已建成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示范線43條,全省生產規模折標磚在1億塊以上的企業達156家,年產20萬立方米以上砌塊生產企業達62家(其中進口生產線6條),年產5000萬塊標磚以上墻板類生產企業達46家(其中進口生產線7條),帶動和引導98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新型墻體材料行業。
新墻材產業風生水起
在全省大力倡導綠色建筑之際,一些生產新型墻體材料的企業也踏準節拍,準備在新型墻體材料行業中大展拳腳。筆者在浙江開元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走訪時看到,過去那種“挖翻地皮只為土”的傳統磚窯場景,早已被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和先進的環保生產流程取代。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生產的新型砂加氣混凝土砌塊,保溫效果是粘土磚的6倍。用200毫米輕質砂加氣混凝土砌塊做外墻時,不用增加輔助保溫材料就能滿足保溫節能50%要求,可以大大降低冷暖空調的使用能耗。
在各級政府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時機,浙江省新墻材企業也加快轉型升級,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四減二提高”、“騰籠換鳥”的要求,加大對裝備、工藝技術的改造提升,實施“機器換人”,勞動生產率提升加速,效果明顯。僅今年以來,湖州全市40多家混凝土制磚企業都開展了裝備、工藝技術的提升行動,全部實施了生產線自動配料、標識噴碼系統的改造等。德清陸記新型墻材有限公司投入100多萬元,進行“機器人”自動碼坯打包的技術改造,減少了一半的生產工人;在安吉縣,新型墻材企業利用“三改一拆”產生的建筑垃圾,經過粉碎加工分級,生產混凝土磚,日均利用約200多噸。
浙江省在抓好新型墻材開發生產的同時,重點抓示范試點工程。2001年以來,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在全省范圍內積極培育新型墻體材料市場,逐步擴大新型墻體材料應用范圍。目前,浙江省城鎮新墻材使用比例達到90%以上,其中蒸壓加氣砌塊及板材在城鎮建筑項目中的使用比例達到35%。此外,浙江省農村村鎮民房的新墻材應用范圍擴大。據統計,2012年全省開展村鎮民房新墻材試點7077戶,建筑面積約176.94萬平方米。通過示范試點,促進了新墻材在農村建筑中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浙江省財政廳和寧波、杭州、嘉興、湖州等市財政部門都相繼出臺了新型墻體材料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積極鼓勵新墻材開發生產和建筑應用,逐年加大對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墻材生產企業、農村新墻材應用試點和科研項目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嚴格的征收和規范使用,專項資金對墻材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導向作用,促進了新墻材的應用和推廣,激活了行業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吸引了大量社會投資投入新墻材企業,凸顯了重要的經濟杠桿作用。
“力求更上一層樓”
—訪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蔡剛
問:浙江省為什么要進行墻體材料改革?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有什么意義?
蔡剛: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質量好壞。從“粗放型”發展轉向“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效果決定著整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質量。因此,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還有790多家粘土磚廠,年生產粘土磚近78億塊,每年占用土地約3.84萬畝,其中大部分是優質耕地。這些企業主要以耕地或粘土為主要原料,生產過程中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等能源,還會產生大量廢氣和廢渣,對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十分巨大。
在城市城區建設工程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是落實國家對浙江節能目標考核要求的需要,有利于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建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問:浙江省推行新型墻材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蔡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浙江省也處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和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關鍵時期,這也為全省新型墻材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與挑戰。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要抓住城鎮化建設、綠色建筑、新能源戰略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四大戰略機遇,實現新型墻材行業“四化三抓”,即產業規模化、裝備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現代化,抓好企業規劃、抓好典型示范、抓好市場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推行新型墻材也面臨“三大壓力”:一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持續,新開工建設項目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設暫時無法發揮對新墻材的有效拉動,使建筑業對墻材需求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對新墻材發展貢獻短期內很難有大幅提升,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力顯得尤為迫切;二是創新趨動能力不足,轉型升級面臨新壓力。突出表現為創新投入和成效不明顯,墻材行業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底端,發展新墻材產業和轉型升級缺乏人才和技術儲備;三是新墻材企業成本不斷上漲,增長后勁不足,進一步發展面臨經營壓力。
問:該如何確保《實施方案》落實到位?
蔡剛: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禁止使用粘土類材料,這是浙江墻改歷史進程中又一里程碑,把我省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我省今后一段時間墻改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做好“加減乘除”四方面工作。首先是除法,粘土制品在城區就除掉了,不能再使用;第二做加法,粘土制品退出,新墻材要迅速跟上,加快推廣使用;第三要繼續做減法,一是“禁粘”,不能使用粘土制品,二是列入落后產能的要淘汰;最后是乘法,利用《實施方案》的施行,新墻材要有乘數效應的發展,使新墻材行業對整個工作的貢獻度提高,使新墻材行業的生態效益提高,實現乘數效應。
各級墻體材料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的監管,按照《條例》和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考核的相關要求,抓好各項工作的牽頭和落實,確保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目標按時完成。同時,各級墻體材料行政管理部門要把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強省建設與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禁止使用粘土類墻體材料工作結合起來,完善各項標準,強化落實和監管。
人類文明的變遷史,也包含著墻體材料的無數次變革,每一次進化都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結晶。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以節地、節能、利廢、環保和改善建筑居住功能為核心的墻體改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浙江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抓手。
浙江省墻改工作的創新做法和成功經驗,被國家發改委譽為全國墻改工作的典范,也為浙江省其他工業領域開展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參考樣本,起到了示范作用。2013年,浙江省墻體材料改革工作在強勢推進的基礎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墻改工作領跑全國
從2000年起,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出臺對城市建筑工程項目全面禁用實心粘土磚的硬性規定。要求杭州、寧波、溫州市區自2000年6月1日起,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市區自2001年1月1日起,金華、衢州、臺州、麗水市區自2002年1月1日起,各縣(市)政府所在地城鎮自2002年7月1日起,建制鎮等小城鎮自2003年7月1日起,所轄的建筑工程項目全面禁用實心粘土磚。
2002年7月1日起,浙江省實施全省縣城城區建筑工程項目“禁實”。到年底,全省98%的縣(市、區)出臺“禁實”實施意見,取得明顯工作成效。時隔一年,在提前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禁實”任務的基礎上,我省又首次提出建立省級新墻材生產示范線和評選標準,確定并公布了2條省級新墻材生產示范線,引導和促進全省新墻材企業以先進和適應技術,加快技改和項目建設,新型墻材行業向規模化、規范化和配套化方向發展。
2008年1月1日,浙江第一部關于墻體材料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正式實施。次年5月12日,浙江省經信委發出《關于開展農村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目標責任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組織實施農村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目標責任管理試點工作。明確富陽等11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單位,在農村實施政府主導的墻改工作機制,再次實現浙江墻改的新突破。
2005年,浙江省墻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省性淘汰落后粘土磚產能工作,2005年至2007年,三年時間累計關停及拆除粘土磚窯2331座,淘汰落后產能168億塊標準磚,在此基礎上,相繼完成2010~2012年燒結磚行業整合改造控制計劃,加快轉變墻體材料發展方式,深化結構調整和改造提升,堅持創新和科技進步,圓滿完成目標工作任務。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浙江全省因生產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累計節約土地27.73萬畝,相當于28個杭州西湖的面積;節能221萬噸標煤,相當于植樹4922萬棵;綜合利用各類廢棄物2.94億噸,相當于2011年全國工業部門固體廢棄物利用總量(含利用往年貯存量)的15%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2.7萬噸,相當于156萬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浙江省的墻改工作為發展綠色建材,創建生態、美麗浙江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近年來,在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全省墻體材料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迅速提高,產業初顯規模化、集約化。全省按照“發展一批,整合改造一批,淘汰關停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快墻體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粘土磚瓦企業由1996年末的近萬家減少到目前790余家,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比例由1996年底的7.24%上升到2013年6月底的80.38%。今年上半年全省粘土制品比上年同期下降22.8%,“騰籠換鳥”作用明顯。到2013年6月底,浙江省共有新墻體生產企業1345家,已建成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示范線43條,全省生產規模折標磚在1億塊以上的企業達156家,年產20萬立方米以上砌塊生產企業達62家(其中進口生產線6條),年產5000萬塊標磚以上墻板類生產企業達46家(其中進口生產線7條),帶動和引導98億元社會資金投入新型墻體材料行業。
新墻材產業風生水起
在全省大力倡導綠色建筑之際,一些生產新型墻體材料的企業也踏準節拍,準備在新型墻體材料行業中大展拳腳。筆者在浙江開元新型墻體材料有限公司走訪時看到,過去那種“挖翻地皮只為土”的傳統磚窯場景,早已被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和先進的環保生產流程取代。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生產的新型砂加氣混凝土砌塊,保溫效果是粘土磚的6倍。用200毫米輕質砂加氣混凝土砌塊做外墻時,不用增加輔助保溫材料就能滿足保溫節能50%要求,可以大大降低冷暖空調的使用能耗。
在各級政府大力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時機,浙江省新墻材企業也加快轉型升級,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四減二提高”、“騰籠換鳥”的要求,加大對裝備、工藝技術的改造提升,實施“機器換人”,勞動生產率提升加速,效果明顯。僅今年以來,湖州全市40多家混凝土制磚企業都開展了裝備、工藝技術的提升行動,全部實施了生產線自動配料、標識噴碼系統的改造等。德清陸記新型墻材有限公司投入100多萬元,進行“機器人”自動碼坯打包的技術改造,減少了一半的生產工人;在安吉縣,新型墻材企業利用“三改一拆”產生的建筑垃圾,經過粉碎加工分級,生產混凝土磚,日均利用約200多噸。
浙江省在抓好新型墻材開發生產的同時,重點抓示范試點工程。2001年以來,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在全省范圍內積極培育新型墻體材料市場,逐步擴大新型墻體材料應用范圍。目前,浙江省城鎮新墻材使用比例達到90%以上,其中蒸壓加氣砌塊及板材在城鎮建筑項目中的使用比例達到35%。此外,浙江省農村村鎮民房的新墻材應用范圍擴大。據統計,2012年全省開展村鎮民房新墻材試點7077戶,建筑面積約176.94萬平方米。通過示范試點,促進了新墻材在農村建筑中的推廣應用。
近年來,浙江省財政廳和寧波、杭州、嘉興、湖州等市財政部門都相繼出臺了新型墻體材料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積極鼓勵新墻材開發生產和建筑應用,逐年加大對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墻材生產企業、農村新墻材應用試點和科研項目的專項資金扶持力度。通過嚴格的征收和規范使用,專項資金對墻材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導向作用,促進了新墻材的應用和推廣,激活了行業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吸引了大量社會投資投入新墻材企業,凸顯了重要的經濟杠桿作用。
“力求更上一層樓”
—訪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蔡剛
問:浙江省為什么要進行墻體材料改革?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有什么意義?
蔡剛: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質量好壞。從“粗放型”發展轉向“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效果決定著整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質量。因此,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還有790多家粘土磚廠,年生產粘土磚近78億塊,每年占用土地約3.84萬畝,其中大部分是優質耕地。這些企業主要以耕地或粘土為主要原料,生產過程中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等能源,還會產生大量廢氣和廢渣,對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十分巨大。
在城市城區建設工程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是落實國家對浙江節能目標考核要求的需要,有利于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發展綠色建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問:浙江省推行新型墻材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蔡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浙江省也處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和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關鍵時期,這也為全省新型墻材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與挑戰。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要抓住城鎮化建設、綠色建筑、新能源戰略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四大戰略機遇,實現新型墻材行業“四化三抓”,即產業規模化、裝備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現代化,抓好企業規劃、抓好典型示范、抓好市場推廣應用。
與此同時,推行新型墻材也面臨“三大壓力”:一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持續,新開工建設項目不足,保障性住房建設暫時無法發揮對新墻材的有效拉動,使建筑業對墻材需求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對新墻材發展貢獻短期內很難有大幅提升,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動力顯得尤為迫切;二是創新趨動能力不足,轉型升級面臨新壓力。突出表現為創新投入和成效不明顯,墻材行業處于產業鏈、價值鏈的底端,發展新墻材產業和轉型升級缺乏人才和技術儲備;三是新墻材企業成本不斷上漲,增長后勁不足,進一步發展面臨經營壓力。
問:該如何確保《實施方案》落實到位?
蔡剛: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禁止使用粘土類材料,這是浙江墻改歷史進程中又一里程碑,把我省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我省今后一段時間墻改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做好“加減乘除”四方面工作。首先是除法,粘土制品在城區就除掉了,不能再使用;第二做加法,粘土制品退出,新墻材要迅速跟上,加快推廣使用;第三要繼續做減法,一是“禁粘”,不能使用粘土制品,二是列入落后產能的要淘汰;最后是乘法,利用《實施方案》的施行,新墻材要有乘數效應的發展,使新墻材行業對整個工作的貢獻度提高,使新墻材行業的生態效益提高,實現乘數效應。
各級墻體材料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工作的監管,按照《條例》和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考核的相關要求,抓好各項工作的牽頭和落實,確保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目標按時完成。同時,各級墻體材料行政管理部門要把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強省建設與全面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禁止使用粘土類墻體材料工作結合起來,完善各項標準,強化落實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