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筑已與工業、交通并列為三個“耗能大戶”。我國每年新建的20億m2的建筑當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近500億m2建筑,其能耗已超過5億噸標準煤。
“中國綠色建筑比例尚不足1%,核心技術缺乏、社會認知度不夠、節能標準偏低、政策配套不完善等被認為是阻礙綠色建筑普及的絆腳石。”中國綠色建筑協會的上述專家認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表示,應加強綠色建筑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注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
北京一建筑節能改造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個建筑的建設周期往往只有2年至3年,而使用時間卻可長達數十年。前期建設成本的略微升高,換來的是今后數十年更低的運營成本。綠色建筑的推廣,也需要人們轉變觀念,更多地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進行取舍。
此外,綠色建筑在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建輕管”的現象。“有些項目在設計階段獲得了很高的節能評價,但是到運營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的運營能力,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節能減排目標。”中國綠色建筑協會的上述專家指出。
“中國綠色建筑比例尚不足1%,核心技術缺乏、社會認知度不夠、節能標準偏低、政策配套不完善等被認為是阻礙綠色建筑普及的絆腳石。”中國綠色建筑協會的上述專家認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曾賢剛表示,應加強綠色建筑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注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
北京一建筑節能改造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一個建筑的建設周期往往只有2年至3年,而使用時間卻可長達數十年。前期建設成本的略微升高,換來的是今后數十年更低的運營成本。綠色建筑的推廣,也需要人們轉變觀念,更多地從建筑全壽命周期進行取舍。
此外,綠色建筑在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建輕管”的現象。“有些項目在設計階段獲得了很高的節能評價,但是到運營階段,由于缺乏有效的運營能力,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節能減排目標。”中國綠色建筑協會的上述專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