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多大污染?大部分沒有居住在水泥廠附近的人,可能并沒有直觀感受。實際上,水泥行業已成為我國繼電力、機動車尾氣排放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對近年困擾我們的灰霾天,水泥行業也要負有一定責任。去年,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巨大的污染。別說那些林林總總的中小水泥企業廠,就是上市的水泥龍頭企業中的多家也有著諸多環境監管記錄。
誰能讓水泥企業認真審視自身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愿意為環境盡一份責任?在國外,類似水泥廠這種居于供應鏈源頭的高耗能企業,會因受到來自市場自發力量的壓力而小心對待生產污染問題,但在國內這一招卻不靈。那么來自政府層面的行政壓力,能否為水泥制造撕去污染標簽?
水泥廠對灰霾天負有責任
環保部門相關統計,水泥工業的粉塵排放占到工業排放總量的30%,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至12%。而日前國內知名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咨詢企業商道縱橫等機構在調研后還發現,水泥行業還是我國重金屬汞污染的主要工業排放源之一。而最能讓我們普通人直接感受到的灰霾天,水泥廠也要負一定責任。
近年來,持續擴張的中國水泥市場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目前僅在滬深兩市的水泥公司的總市值就已超過了220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算分散在各地的中小水泥企業。 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已分別是世界第二大水泥生產國(印度)和第三大水泥生產國(美國)的8.5倍和29倍。但是,水泥生產中產生的污染也特別大,“水泥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粉磨、高溫煅燒等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電能,同時釋放出顆粒物等污染物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機構在中國多地實地調研后發現,多家水泥企業的污染問題正給環境與周圍居民帶來嚴重影響。有的水泥工廠距離居民房屋不足百米,居民長期受粉塵、廢氣、噪聲污染危害。
政府早已意識到水泥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國務院日前部署了防治大氣污染的10條措施,其核心之一就是節能減排。而水泥與鋼鐵、火電等高耗能產業成為節能減排的重點。
水泥生產對近年困擾我們的灰霾天也要承擔一定責任。科學家在對美國紐約與底特律、墨西哥墨西哥城,中國北京、上海與廣州這三大城市群進行研究后發現:城市的污染源在不同歷史階段各不相同。 19世紀當工業化剛開始時,城市大氣污染處在粉塵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大型發電廠、水泥廠和各種工業爐窯直接排放的粉塵。第二階段是二氧化硫、硫酸鹽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發電廠和工業窯爐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氧化成硫酸鹽,也就是變成了硫酸鹽氣溶膠。而到了最近幾十年,城市大氣污染發展到第三階段——大氣復合污染時期。美歐國家完整經歷了這三個過程,整個過程長達百年之久,而中國現在正壓縮性地集中出現這些污染過程,三個階段同時反映在當下。在中國,水泥行業已成為繼電力、機動車尾氣排放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
投資者對上市企業污染漠視
近年,媒體與公眾力量推動了一批制造企業減排。據不完全統計,過去4年間至少有950家企業,在社會力量下對其環境違規問題和整改作出說明。但是,“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快速消費品領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與消費者息息相關,這些企業會比較注重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一旦被媒體曝光,就會立刻采取整改行動。不過,對于能源、原材料這些居于供應鏈源頭的高耗能企業,媒體與公眾力量未能形成實質壓力。
在國外,此類高耗能企業同樣不敏感于消費者壓力,但由于它們多數資本密集,較為敏感于投資者壓力。因此,一旦被曝出有環境污染的負面,股價會受到較大影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曾發布報告稱,2008年由于全球人為活動導致的環境成本達6.6萬億美元,占當年全球GDP的11%,而其中全球3000家上市公司所造成的“環境損害”成本就達2.15萬億美元。
不過,在國內這招就不太管用了。“目前,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太成熟,愿意專注于社會責任投資的投資者只是少數。”很多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采取漠視態度,部分投資者甚至將涉嫌違規公司股價走低當成進場抄底的機會。2010年7月,紫金礦業發生重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3000萬元。消息一出,紫金礦業股票大跌。同年9月30日,當紫金礦業收到福建省環保廳下發的956萬元行政處罰決定書后,紫金礦業股票在國慶節后開盤時竟然出現漲停,10分鐘內成交近10億元,紫金礦業A股價格相比污染事件前高出了33%。 “有些投資者認為,利空出盡是利好,甚至覺得污染企業效益可能更好,出現趨之若鶩的現象。 ”馬軍說。
一邊嚴重污染一邊股市飄紅的上市公司并非個案。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通過對環境事故后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走勢進行分析得出:短期內,環境事故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影響很小且相對滯后,市場用10天左右的時間便可消除影響。調查還指出,在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發生環境事故的負面信息長期內對其股票價格幾乎沒有不利影響,環境風險沒有成為威脅公司和行業股價增長的重要因素。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商道縱橫等機構聚焦于金融資本市場上高耗能、重污染的上市公司及其背后的投資者,嘗試用綠色投資拉動綠色生產,匯聚各相關利益方的關注和行動作為動力源,最終達到推動企業治污減排的目的。這些機構在實地調研與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搜索后發現,目前以水泥為主業的多家上市公司,竟然存在170多條環境監管記錄。不過,就上述污染問題在與多家水泥上市公司進行溝通,僅一家企業對其環境違規問題給予了正面答復,表示“愿跟進說明”。隨后,他們又與投資了這些企業的機構投資者取得聯系,但同樣回應者寥寥。
“新標準”或給企業套上緊箍咒
《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一批環保標準或將出臺。業內人士認為,新標準或將引導水泥行業格局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據悉,水泥行業之所以會出臺新的排放標準,是因為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今年2月,環保部通過《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對47個城市的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六大重污染行業進行總量排放限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水平普遍在 880毫克/標準立方米。據業內人士透露,更有甚者排放超過1000毫克/標準立方米,遠遠高于火電燃煤發電從2011年開始執行的100毫克/標準立方米的排放標準。
在新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中,將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定由880毫克/標準立方米降低到450毫克/標準立方米,新建水泥生產線要求低于320毫克/標準立方米。對此,不少水泥企業大呼“標準要求偏高”。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解釋,該標準低于國際標準500毫克/標準立方米,如果根據最新排放標準,目前國內幾乎沒有合格的水泥企業。還有水泥企業表示,為新標準需要添加的脫硝設施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有媒體報道,目前國內每噸水泥的生產成本為180元至250元,實施新標準后,水泥脫硝設備的投入將使每噸水泥成本增加20元至40元。某證券公司水泥分析師表示,我國現有水泥生產線的達標改造成本約170億元,若按年產20億噸水泥計算,全國水泥工業環保設施運行成本將達近400億元。
不過,也有分析師持相反觀點,認為新標準可能造成水泥行業的陣痛,但將能改變水泥行業長期產能過剩的狀況,引導水泥行業格局朝著健康方向發展。更嚴格的新標準,一方面能對新上的生產線進行控制,增加小企業水泥生產線的初裝成本,從而降低水泥生產線上馬的速度;另一方面對于現有水泥生產線進行改建,增加其改造、運營成本,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標普就認為,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將鼓勵較大的水泥企業整合較小的企業。中國水泥行業通過大刀闊斧的整合努力,有望加快一些大型區域性水泥企業的復蘇。
誰能讓水泥企業認真審視自身對環境的影響,從而愿意為環境盡一份責任?在國外,類似水泥廠這種居于供應鏈源頭的高耗能企業,會因受到來自市場自發力量的壓力而小心對待生產污染問題,但在國內這一招卻不靈。那么來自政府層面的行政壓力,能否為水泥制造撕去污染標簽?
水泥廠對灰霾天負有責任
環保部門相關統計,水泥工業的粉塵排放占到工業排放總量的30%,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至12%。而日前國內知名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咨詢企業商道縱橫等機構在調研后還發現,水泥行業還是我國重金屬汞污染的主要工業排放源之一。而最能讓我們普通人直接感受到的灰霾天,水泥廠也要負一定責任。
近年來,持續擴張的中國水泥市場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目前僅在滬深兩市的水泥公司的總市值就已超過了220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算分散在各地的中小水泥企業。 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已分別是世界第二大水泥生產國(印度)和第三大水泥生產國(美國)的8.5倍和29倍。但是,水泥生產中產生的污染也特別大,“水泥在生產過程中進行的粉磨、高溫煅燒等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和電能,同時釋放出顆粒物等污染物質。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機構在中國多地實地調研后發現,多家水泥企業的污染問題正給環境與周圍居民帶來嚴重影響。有的水泥工廠距離居民房屋不足百米,居民長期受粉塵、廢氣、噪聲污染危害。
政府早已意識到水泥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國務院日前部署了防治大氣污染的10條措施,其核心之一就是節能減排。而水泥與鋼鐵、火電等高耗能產業成為節能減排的重點。
水泥生產對近年困擾我們的灰霾天也要承擔一定責任。科學家在對美國紐約與底特律、墨西哥墨西哥城,中國北京、上海與廣州這三大城市群進行研究后發現:城市的污染源在不同歷史階段各不相同。 19世紀當工業化剛開始時,城市大氣污染處在粉塵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大型發電廠、水泥廠和各種工業爐窯直接排放的粉塵。第二階段是二氧化硫、硫酸鹽污染時代,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是發電廠和工業窯爐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氧化成硫酸鹽,也就是變成了硫酸鹽氣溶膠。而到了最近幾十年,城市大氣污染發展到第三階段——大氣復合污染時期。美歐國家完整經歷了這三個過程,整個過程長達百年之久,而中國現在正壓縮性地集中出現這些污染過程,三個階段同時反映在當下。在中國,水泥行業已成為繼電力、機動車尾氣排放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
投資者對上市企業污染漠視
近年,媒體與公眾力量推動了一批制造企業減排。據不完全統計,過去4年間至少有950家企業,在社會力量下對其環境違規問題和整改作出說明。但是,“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快速消費品領域”。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與消費者息息相關,這些企業會比較注重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一旦被媒體曝光,就會立刻采取整改行動。不過,對于能源、原材料這些居于供應鏈源頭的高耗能企業,媒體與公眾力量未能形成實質壓力。
在國外,此類高耗能企業同樣不敏感于消費者壓力,但由于它們多數資本密集,較為敏感于投資者壓力。因此,一旦被曝出有環境污染的負面,股價會受到較大影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機構曾發布報告稱,2008年由于全球人為活動導致的環境成本達6.6萬億美元,占當年全球GDP的11%,而其中全球3000家上市公司所造成的“環境損害”成本就達2.15萬億美元。
不過,在國內這招就不太管用了。“目前,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太成熟,愿意專注于社會責任投資的投資者只是少數。”很多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采取漠視態度,部分投資者甚至將涉嫌違規公司股價走低當成進場抄底的機會。2010年7月,紫金礦業發生重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3000萬元。消息一出,紫金礦業股票大跌。同年9月30日,當紫金礦業收到福建省環保廳下發的956萬元行政處罰決定書后,紫金礦業股票在國慶節后開盤時竟然出現漲停,10分鐘內成交近10億元,紫金礦業A股價格相比污染事件前高出了33%。 “有些投資者認為,利空出盡是利好,甚至覺得污染企業效益可能更好,出現趨之若鶩的現象。 ”馬軍說。
一邊嚴重污染一邊股市飄紅的上市公司并非個案。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通過對環境事故后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走勢進行分析得出:短期內,環境事故對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影響很小且相對滯后,市場用10天左右的時間便可消除影響。調查還指出,在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發生環境事故的負面信息長期內對其股票價格幾乎沒有不利影響,環境風險沒有成為威脅公司和行業股價增長的重要因素。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商道縱橫等機構聚焦于金融資本市場上高耗能、重污染的上市公司及其背后的投資者,嘗試用綠色投資拉動綠色生產,匯聚各相關利益方的關注和行動作為動力源,最終達到推動企業治污減排的目的。這些機構在實地調研與通過正規渠道進行搜索后發現,目前以水泥為主業的多家上市公司,竟然存在170多條環境監管記錄。不過,就上述污染問題在與多家水泥上市公司進行溝通,僅一家企業對其環境違規問題給予了正面答復,表示“愿跟進說明”。隨后,他們又與投資了這些企業的機構投資者取得聯系,但同樣回應者寥寥。
“新標準”或給企業套上緊箍咒
《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一批環保標準或將出臺。業內人士認為,新標準或將引導水泥行業格局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據悉,水泥行業之所以會出臺新的排放標準,是因為水泥行業的氮氧化物排放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今年2月,環保部通過《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對47個城市的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六大重污染行業進行總量排放限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泥工業氮氧化物排放水平普遍在 880毫克/標準立方米。據業內人士透露,更有甚者排放超過1000毫克/標準立方米,遠遠高于火電燃煤發電從2011年開始執行的100毫克/標準立方米的排放標準。
在新標準的征求意見稿中,將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定由880毫克/標準立方米降低到450毫克/標準立方米,新建水泥生產線要求低于320毫克/標準立方米。對此,不少水泥企業大呼“標準要求偏高”。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解釋,該標準低于國際標準500毫克/標準立方米,如果根據最新排放標準,目前國內幾乎沒有合格的水泥企業。還有水泥企業表示,為新標準需要添加的脫硝設施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有媒體報道,目前國內每噸水泥的生產成本為180元至250元,實施新標準后,水泥脫硝設備的投入將使每噸水泥成本增加20元至40元。某證券公司水泥分析師表示,我國現有水泥生產線的達標改造成本約170億元,若按年產20億噸水泥計算,全國水泥工業環保設施運行成本將達近400億元。
不過,也有分析師持相反觀點,認為新標準可能造成水泥行業的陣痛,但將能改變水泥行業長期產能過剩的狀況,引導水泥行業格局朝著健康方向發展。更嚴格的新標準,一方面能對新上的生產線進行控制,增加小企業水泥生產線的初裝成本,從而降低水泥生產線上馬的速度;另一方面對于現有水泥生產線進行改建,增加其改造、運營成本,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標普就認為,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將鼓勵較大的水泥企業整合較小的企業。中國水泥行業通過大刀闊斧的整合努力,有望加快一些大型區域性水泥企業的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