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經濟低迷和我國進入轉型升級階段的背景下,我國當前的水泥需求與生產矛盾突出,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工業領域呈通縮跡象,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利潤,甚至會導致整體水泥產品價格的下滑。例如新疆青松建化水泥有限公司,在中國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環境下,利潤從9000萬下降到不足一千萬,降低了90%。而水泥價格,2013年4-6月份,平均每噸下跌100-120元。針對這些問題,當下中國水泥協會,需要要下大力氣解決產能嚴重過剩和利潤空間顯著壓縮,從而導致全行業普遍虧損這這個問題。
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三大原因
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原因是政府的GDP導向,政府的GDP導向政策及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競爭;第三個原因是審批制的失敗,政府的計劃經濟思維遇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二、解決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方法評估
1、淘汰技術工藝落后的產能:淘汰技術工藝落后產能相當于九牛一毛,不這種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2、政府控制產能的新政:此方法有助于控制新增產能,但無助于解決已經產生的過剩。執行上會遇到種種障礙,違規上馬的項目多有地方的默許。
3、并購整合及行業協同:解決不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助長產能進一步過剩。而且可能改變市場格局和集中度,從而改變定價模式,形成局部市場壟斷或協同。
4、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硬杠桿:此方法應該能發揮作用,并且是政府責任所在,守底線,守住環保底線。同時還應守住:質量底線、安全底線、稅收底線,營造公平環境,以法律手段來捍衛市場的公平,少動用行政手段。但是這種方法在執行中容易打折扣。
5、市場競爭:只有市場競爭,才能從根本上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使得行業回歸理性。優勝劣汰、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的應有表現。
三、企業競爭
在企業競爭方面現在存在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和誰競爭?第二我們在和對方進行什么層面的競爭?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現代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和產品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而是產業鏈和產業鏈的競爭。
產業鏈競爭有很多好處,產業鏈競爭能夠提供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降低了綜合成本。而且還有穩定的客戶群,降低了營銷的壓力。另外,產業鏈競爭能夠形成獨立的生態圈,從而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
目前,產業鏈協同效應發揮中的關鍵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產業鏈的完整性,不完整的產業鏈可能意味著額外的價值讓渡;二是產業鏈的協同性,沒有協同的產業鏈,就無法發揮出協同的價值;三是產業鏈運營管理的精細化水平,粗放的管理,帶不來良好的業績;四是產業鏈的規模性,同等管理水平條件下,規模效應會被放大。
四、產業鏈協同效應的問題
產業鏈競爭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產業鏈不完整會造成許多危害。或者缺乏穩定的供應商,或者缺乏穩定的客戶,而且這兩部分在局部市場都有可能被對手壟斷,掐住自己的命脈。在新疆,因為缺乏石灰石礦山資質,導致石灰石供應差一點終端,因為治理超載每噸石子幾乎漲價100元左右。又比如海螺水泥,客戶被競爭對手并購,客戶每并購一個,海螺就永久性丟失一個。而產業鏈不能有效協同的標志主要有區域內部產業鏈上下游之間互不隸屬、銷售價格上沒有支持、貨款支付周期上沒有支持。
產業鏈的規模過大或者過小都不合適。規模過大,存在較大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規模過小,沒有規模效應,無法實現全資源有效協同。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在產業鏈精細化管理上仍然做的不足夠。
1、水泥人的并購慣性和思維慣性(并購,提升集中度,壟斷或協同,漲價),很少有人會去關注精細化管理。在資本的眼里,管理就顯得不重要。
2、內部繁衍機制,忠誠比能干更重要,導致水泥人掌控混凝土板塊,懂混凝土的人話語權不足夠重(懂事的不掌權,掌權的不懂事,而且彼此欣賞及包容不足夠),不僅不幫忙,反而幫倒忙。
3、干部的頻繁調整,沒有來得及學明白就被調走,新來的干部要重新搭班子、熟悉業務,學習成本太高。
五、產業鏈各環節做不好精細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產業鏈做不好精細化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企業管理粗放。應激式思維、拍腦袋決策,憑借本能在進行管理,不去探索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規律;2、人才成長緩慢。沒有能力去探索精細化管理的規律,也不去引入外部專家,引入新的人才去做探索規律;企業管控無力。懂得精細化管理規律的個人,沒有動力去推動精細化管理;對于組織內部的粗放式管理,組織層面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推動變革、強化管控。而根本原因是企業文化粗放。粗放式管理深入骨髓,成為一個組織幾乎所有成員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要解決做不好精細管理的問題,就要從本質上做企業變革。并且研究規律、將規律制度化規則化,強化基層單位的主體責任。然后強化壓力、做好激勵,提升管控職能。最后強化培訓,提升素質能力;象移栽樹木一樣,做好專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幫助成活。
做好精細化管理,最關鍵的是發揮好高管團隊的效能。各經營主體高管團隊的建設和效能發揮,是重中之重。總部的功能定位,總部管控能力建設,同樣是重中之重。
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三大原因
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原因是政府的GDP導向,政府的GDP導向政策及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競爭;第三個原因是審批制的失敗,政府的計劃經濟思維遇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
二、解決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方法評估
1、淘汰技術工藝落后的產能:淘汰技術工藝落后產能相當于九牛一毛,不這種方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2、政府控制產能的新政:此方法有助于控制新增產能,但無助于解決已經產生的過剩。執行上會遇到種種障礙,違規上馬的項目多有地方的默許。
3、并購整合及行業協同:解決不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助長產能進一步過剩。而且可能改變市場格局和集中度,從而改變定價模式,形成局部市場壟斷或協同。
4、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硬杠桿:此方法應該能發揮作用,并且是政府責任所在,守底線,守住環保底線。同時還應守住:質量底線、安全底線、稅收底線,營造公平環境,以法律手段來捍衛市場的公平,少動用行政手段。但是這種方法在執行中容易打折扣。
5、市場競爭:只有市場競爭,才能從根本上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使得行業回歸理性。優勝劣汰、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的應有表現。
三、企業競爭
在企業競爭方面現在存在兩個關鍵的問題,第一我們到底在和誰競爭?第二我們在和對方進行什么層面的競爭?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現代企業的競爭,不是產品和產品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而是產業鏈和產業鏈的競爭。
產業鏈競爭有很多好處,產業鏈競爭能夠提供穩定的原材料供應,降低了綜合成本。而且還有穩定的客戶群,降低了營銷的壓力。另外,產業鏈競爭能夠形成獨立的生態圈,從而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
目前,產業鏈協同效應發揮中的關鍵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產業鏈的完整性,不完整的產業鏈可能意味著額外的價值讓渡;二是產業鏈的協同性,沒有協同的產業鏈,就無法發揮出協同的價值;三是產業鏈運營管理的精細化水平,粗放的管理,帶不來良好的業績;四是產業鏈的規模性,同等管理水平條件下,規模效應會被放大。
四、產業鏈協同效應的問題
產業鏈競爭有很多好處,但如果產業鏈不完整會造成許多危害。或者缺乏穩定的供應商,或者缺乏穩定的客戶,而且這兩部分在局部市場都有可能被對手壟斷,掐住自己的命脈。在新疆,因為缺乏石灰石礦山資質,導致石灰石供應差一點終端,因為治理超載每噸石子幾乎漲價100元左右。又比如海螺水泥,客戶被競爭對手并購,客戶每并購一個,海螺就永久性丟失一個。而產業鏈不能有效協同的標志主要有區域內部產業鏈上下游之間互不隸屬、銷售價格上沒有支持、貨款支付周期上沒有支持。
產業鏈的規模過大或者過小都不合適。規模過大,存在較大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規模過小,沒有規模效應,無法實現全資源有效協同。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在產業鏈精細化管理上仍然做的不足夠。
1、水泥人的并購慣性和思維慣性(并購,提升集中度,壟斷或協同,漲價),很少有人會去關注精細化管理。在資本的眼里,管理就顯得不重要。
2、內部繁衍機制,忠誠比能干更重要,導致水泥人掌控混凝土板塊,懂混凝土的人話語權不足夠重(懂事的不掌權,掌權的不懂事,而且彼此欣賞及包容不足夠),不僅不幫忙,反而幫倒忙。
3、干部的頻繁調整,沒有來得及學明白就被調走,新來的干部要重新搭班子、熟悉業務,學習成本太高。
五、產業鏈各環節做不好精細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產業鏈做不好精細化管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1、企業管理粗放。應激式思維、拍腦袋決策,憑借本能在進行管理,不去探索企業精細化管理的規律;2、人才成長緩慢。沒有能力去探索精細化管理的規律,也不去引入外部專家,引入新的人才去做探索規律;企業管控無力。懂得精細化管理規律的個人,沒有動力去推動精細化管理;對于組織內部的粗放式管理,組織層面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推動變革、強化管控。而根本原因是企業文化粗放。粗放式管理深入骨髓,成為一個組織幾乎所有成員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要解決做不好精細管理的問題,就要從本質上做企業變革。并且研究規律、將規律制度化規則化,強化基層單位的主體責任。然后強化壓力、做好激勵,提升管控職能。最后強化培訓,提升素質能力;象移栽樹木一樣,做好專業人才引進和培育,幫助成活。
做好精細化管理,最關鍵的是發揮好高管團隊的效能。各經營主體高管團隊的建設和效能發揮,是重中之重。總部的功能定位,總部管控能力建設,同樣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