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全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總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2015年,全省城鎮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2020年,全省50%的城鎮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這一串數字是昨日召開的《江蘇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上勾畫的藍圖。
今年1月1日,國辦發1號文件將綠色建筑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6月3日,江蘇省政府正式印發我省實施方案。“江蘇的《實施方案》,是在現有基礎的提升整合,具有濃厚的“江蘇特色”。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表示,江蘇目前的節能建筑規模在全國最大,綠色生態城區和智慧城市覆蓋區域也在全國最廣,“江蘇省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矛盾也比較突出,因此要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加”:增加舒適度,改善人居環境
7月1日中午,南京烈日當空,住在河西朗詩國際街區的楊阿姨出門沒走幾步,就滿身是汗,“如果知道外面這么熱,我肯定還要待在屋子里!”據她介紹,小區的房屋全是四季恒溫的綠色建筑,“這里徹底成了不需要空調的綠色小區,我們一年四季都享受著室內恒溫的舒適。”
“在很多人的腦海里,綠色僅代表節約,實際上能源的節約和百姓居住舒適度相結合,這才是綠色建筑的核心理念。”省住建廳副廳長顧小平表示:綠色建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日照、隔聲、采光、通風和熱環境等指標都有明確規定。同時,綠色建筑還強調建筑物以外的環境構建,從綠地率、人行區風速、熱島強度、場地交通組織等系列指標、措施入手,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在設計和用材上都“更勝一籌”。顧小平認為,綠色建筑在建設成本上的確會有所增加,但這一次性的增量投入平均6-7年就能依靠能效節約收回來。
“減”:存量改造,給城市減負
《實施方案》規定:“一方面注重新建綠色項目綠色建筑比例,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建筑的節能管理,有效控制高能耗建筑增長。”
提到“存量改造”,不得不提及蘇州設計院。在設計院里,有一座兩層樓建筑,樓下高低喬灌木錯落有致,綠色環繞;樓頂花木成行,瓜果成畦,宛如農家大院。原面積6800平方米、單層高8.4米的工業廠房,變身成了這個總面積為 120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創意空間,并獲得綠色建筑設計二星級標識。設計院院長查金榮說,蘇州綠色建筑發展較好,像蘇源大廈、蘇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都已取得星級標識,“我們的成功就是要證明,在改建建筑上完全也可以推廣節能低碳的綠色建筑理念。”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其本身就是一種節約資源的行為。2012年,江蘇已完成居住建筑節能改造75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86萬平方米。“以后不僅是這樣的"大動",原有建筑上的"小動"也會越來越多,比如全省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在裝修、擴建、加層等改造及抗震加固時,采取節能、節水等改造措施;老舊小區出新時,同步推動屋面、外墻、門窗、樓道等部位的節能改造等。”周嵐說。據悉,“十二五”期間,江蘇力爭完成98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試點任務,2000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帶”: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相對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平均節能率達58%、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15%、可再循環材料利用率達7.7%。節能,給綠色建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省住建廳建筑節能與科研設計處處長唐宏彬透露,到2015年,70%以上省轄市城區實現禁止使用粘土制品,60%以上縣城實現限制使用粘土制品,江蘇將大力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比如防火隔熱性能好的建筑保溫體系和材料,加氣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復合一體化墻體材料等建材以及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都將得到推廣應用,這將成為一個大的消費市場。”
綠色建筑的發展會否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答案是肯定的。“房地產業鏈條長,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大,隨著綠色建筑行動的深入推薦,不僅是綠色建材,還將給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制造、檢測、節能服務等產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省住建廳新聞發言人杜學倫表示。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江蘇每新增1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將直接拉動50億元以上的增量投資,有望撬動上千億元的綠色建筑市場,帶來強大的產業推動力。
今年1月1日,國辦發1號文件將綠色建筑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6月3日,江蘇省政府正式印發我省實施方案。“江蘇的《實施方案》,是在現有基礎的提升整合,具有濃厚的“江蘇特色”。江蘇省住建廳廳長周嵐表示,江蘇目前的節能建筑規模在全國最大,綠色生態城區和智慧城市覆蓋區域也在全國最廣,“江蘇省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約束矛盾也比較突出,因此要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加”:增加舒適度,改善人居環境
7月1日中午,南京烈日當空,住在河西朗詩國際街區的楊阿姨出門沒走幾步,就滿身是汗,“如果知道外面這么熱,我肯定還要待在屋子里!”據她介紹,小區的房屋全是四季恒溫的綠色建筑,“這里徹底成了不需要空調的綠色小區,我們一年四季都享受著室內恒溫的舒適。”
“在很多人的腦海里,綠色僅代表節約,實際上能源的節約和百姓居住舒適度相結合,這才是綠色建筑的核心理念。”省住建廳副廳長顧小平表示:綠色建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對日照、隔聲、采光、通風和熱環境等指標都有明確規定。同時,綠色建筑還強調建筑物以外的環境構建,從綠地率、人行區風速、熱島強度、場地交通組織等系列指標、措施入手,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在設計和用材上都“更勝一籌”。顧小平認為,綠色建筑在建設成本上的確會有所增加,但這一次性的增量投入平均6-7年就能依靠能效節約收回來。
“減”:存量改造,給城市減負
《實施方案》規定:“一方面注重新建綠色項目綠色建筑比例,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建筑的節能管理,有效控制高能耗建筑增長。”
提到“存量改造”,不得不提及蘇州設計院。在設計院里,有一座兩層樓建筑,樓下高低喬灌木錯落有致,綠色環繞;樓頂花木成行,瓜果成畦,宛如農家大院。原面積6800平方米、單層高8.4米的工業廠房,變身成了這個總面積為 120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創意空間,并獲得綠色建筑設計二星級標識。設計院院長查金榮說,蘇州綠色建筑發展較好,像蘇源大廈、蘇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都已取得星級標識,“我們的成功就是要證明,在改建建筑上完全也可以推廣節能低碳的綠色建筑理念。”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其本身就是一種節約資源的行為。2012年,江蘇已完成居住建筑節能改造75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86萬平方米。“以后不僅是這樣的"大動",原有建筑上的"小動"也會越來越多,比如全省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在裝修、擴建、加層等改造及抗震加固時,采取節能、節水等改造措施;老舊小區出新時,同步推動屋面、外墻、門窗、樓道等部位的節能改造等。”周嵐說。據悉,“十二五”期間,江蘇力爭完成98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試點任務,2000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
“帶”: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
相對于傳統建筑,綠色建筑平均節能率達58%、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15%、可再循環材料利用率達7.7%。節能,給綠色建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省住建廳建筑節能與科研設計處處長唐宏彬透露,到2015年,70%以上省轄市城區實現禁止使用粘土制品,60%以上縣城實現限制使用粘土制品,江蘇將大力發展安全耐久、節能環保、施工便利的綠色建材。“比如防火隔熱性能好的建筑保溫體系和材料,加氣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復合一體化墻體材料等建材以及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都將得到推廣應用,這將成為一個大的消費市場。”
綠色建筑的發展會否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答案是肯定的。“房地產業鏈條長,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大,隨著綠色建筑行動的深入推薦,不僅是綠色建材,還將給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制造、檢測、節能服務等產業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省住建廳新聞發言人杜學倫表示。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江蘇每新增1億平方米綠色建筑將直接拉動50億元以上的增量投資,有望撬動上千億元的綠色建筑市場,帶來強大的產業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