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累積批準外資企業至今已經達到46500家,如此眾多的外企長期扎根上海,他們作為中國的“企業公民”,對上海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功不可沒。從1990年開始,上海每年都對外資企業進行評獎,其主要的依據是他們的出口額和稅利。今年起這一做法有了新進步,今后上海以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評判的基本坐標,在昨天(25日)舉行的外資企業表彰會上,一批外資企業發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倡議,這一轉型是上海改革開放步入更高境界的一個突出標志,意味深長。
“企業公民”明確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就是一個企業把對社會的貢獻度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企業,無論外資還是內資,都要贏利,但關鍵在于你的贏利、你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社會公眾的利益、損害自然環境、損害內部員工的利益作為發展的“跳板”。現在,上海有一批外資企業把國際先進的社會責任理念與中國的國情緊密結合,創造出良好的“企業公民”社會責任感。
世界化工巨頭巴斯夫已經在中國投資了20多億美元,建立了29個生產基地。能耗和污染是化工企業最為致命的“軟肋”,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關志華說。因此他們不僅在南京和上海的大型化工基地采用了循環經濟體系,而且,在中國所有的制造企業都嚴格執行國家的環保標準,有些甚至比在他們的本土德國還要嚴。
關志華披露,巴斯夫絕不將在歐洲淘汰的設備和產品轉移到中國來生產,而且新建企業技術和設備都要比在歐洲的先進。巴斯夫確立了自己節能減排的“時間表”,到2012年,企業的廢氣排放在現有基礎上減少10%,廢水減少排放40%。
“蜜蜂效應”擴大社會責任影響力
社會責任不是一家一戶,一朝一夕的事,巴斯夫中國公司對社會責任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企業就像蜜蜂,它在采蜜的同時也傳播了花粉。他們提出了“1+3”的社會責任行動計劃,就是企業通過對供應商、客戶和承包商的互動,實現社會責任“滾雪球”式的幾何增長。目前,已經有50多家與他們相關的企業加入到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