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曝出深圳一些企業因為使用海砂,導致居民樓房樓板開裂、墻體裂縫等問題,危及建筑安全。20日,記者從廣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獲悉,廣州市面上約有一半用砂疑似海砂,但這些用砂均已經過淡化,經過嚴格檢測后證明不會危及建筑安全。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表示,日本等海島國家也在廣泛使用海砂,只要按照國家標準使用,淡化過的海砂不會影響建筑質量,并建議建立全省統籌聯動機制,從源頭上監控海砂含氯量,不讓不合格海砂流向市場。
河砂缺口巨大 近半疑似海砂
使用比例
直接用未經淡化處理的海砂建樓危害巨大,為什么還有很多建筑商冒險使用海砂建房?
廣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會長盧寶永告訴記者,珠三角地區建筑市場對砂子的需求量極大,目前可供開采的河砂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這是海砂涌入市場的主要原因。他列了一組數據:2010年全省省管河道允許合法開采的河砂總量約為1300萬立方,2011年總量約1101.7萬立方,然而近年全省實際河砂需求量超過7000萬立方,供需差距極大。
據了解,隨著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對河砂的開采限制也越來越嚴。目前廣州建筑工程用砂主要來自北江和西江,但這些渠道的河砂供量僅占總需求量百分之十幾,還有一部分來自其他途徑的河砂流入廣州,總體而言,河砂所占比例約為一半。巨大的市場空缺則由經過淡化過的海砂填補。這也意味著廣州約有一半用砂疑似為淡化后的海砂。“之所以說"疑似",是因為目前國家并未要求混凝土企業報告工程用砂來源,我們只能根據用砂的成分、其中的氯含量等因素來推斷其是否系海砂。”
盧寶永透露,廣州建筑市場上的海砂來源主要是珠江口,集中用在廣州南部的番禺區、南沙區、海珠區及增城靠近江邊的區域,相比之下白云區北部、花都區北部、從化等地的海砂使用量較少。
據媒體報道,深圳一些開發商之所以選擇海砂做建筑混凝土,是因為海砂可以節省一半的成本。盧寶永認為,廣州情況與深圳有所不同,企業之所以選擇海砂代替河砂,成本并非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廣州更靠近北江、西江。真正的北江、西江的河砂到攪拌站的價格是每立方85元—90元左右,而經過淡化的海砂,到攪拌站的價格是一立方65元左右,價格相差就是一立方米20元左右,造成混凝土的成本大概也就是相差十幾元而已,其中的利潤空間并不大。”
盧寶永表示,因為河砂缺口實在太大,很多企業根本買不到河砂。“如果不是買不到河砂,相信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惹麻煩使用淡化后的海砂。”
海砂并非不可用,但要嚴控含氯量
能否使用
最近,央視曝出深圳居民樓房樓板開裂、墻體裂縫等問題,其根源就是建設時使用大量海砂。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介紹,氯含量超標的海砂確實會腐蝕建筑中的鋼筋,影響建筑質量。“只要到香港看看就知道了,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海砂建的房現在都成了危房。”
據記者了解,2004年,國家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嚴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見》規定,海砂必須經過凈化處理,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對鋼筋混凝土,海砂中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6%。文梓蕓表示,海砂并非不可利用,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使用海砂完全無害。但如果違反這一指標,后果極其嚴重。
廣東省建科院總工程師王新祥介紹,海砂與河砂的最大區別在于海砂中含有大量的氯離子,如果海砂沒有進行清洗就摻入混凝土,釋放出來的氯離子將引發鋼筋銹蝕,繼而使混凝土保護層開裂,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壽命和安全。
王新祥說,對海砂的認知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說哪一棟樓使用了海砂就有問題,也不能說檢測出了氯離子就有問題,事實上,要看海砂使用的結構部位、用砂環境等等。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彭春元介紹,海砂影響建筑質量一般在1—15年間可以發現,一旦海砂中的氯離子腐蝕了鋼筋,將會出現墻體裂縫,隨后整個建筑物還會呈現加速損壞的態勢。
設嚴格“內部標準”杜絕不合格海砂
監管力度
不合格海砂危害如此之大,廣州是否有建筑因為使用海砂而存在安全隱患呢?盧寶永告訴記者,廣州對海砂的合格檢測一直有著更嚴格的“內部標準”。“我們在前幾年就已經意識到河砂短缺引起價格暴漲,可能會使部分攪拌站鋌而走險違規使用海砂,因此對建筑市場用砂進行了嚴格的氯含量檢測。根據去年底的檢查結果,廣州建筑市場包括砂在內的原料,97%以上都是合格的。”
除了常規監控之外,廣州市建委有關人士還介紹,廣州市對地鐵、保障房以及類似東塔、西塔等重點工程還實施了重點控制,要求工程業主、監理方都特別重視混凝土生產原材料的監控,除了參照攪拌站本身的自控檢查和市質監站對于原材料監督抽檢的結果以外,他們還必定每月檢查一次,每月還要進行多次例行檢查,對于原材料,包括砂石、水泥、外加劑等,一發現問題,馬上作出嚴格處理。這幾年這些重點工程基本上沒有發現原材料不合格的現象。盧寶永告訴記者,廣州只是在最近兩年才開始大規模使用海砂,而且監管也十分嚴格,相信沒有出現因使用不合格海砂而引起的建筑質量問題。
水洗砂生產線魚龍混雜難監管
行業困境
如果如專家所言,將海砂洗幾遍就能降低氯離子含量,為何深圳還會曝出海砂影響建筑質量的問題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認為,海砂氯含量超標,問題主要出在更前期的水洗砂環節。水洗砂在出廠時就應該有保證、有檢驗,但據她所知,只有東莞政府部門在前幾年牽頭規劃了海砂生產線,其他城市大多放任自流。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彭春元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對洗砂設備無標準,而且沒有要求洗砂廠強制采用機械凈化法,大多數海砂凈化只靠原始的晾曬或沖洗。據介紹,引進一套標準的洗砂設備不到100萬元,相比上千萬元的采砂船來說,成本并不高,關鍵在于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將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正軌。
“水洗砂行業在近年才出現,監管也著實不容易。現在不合格的水洗砂生產線占多數,由于生產設備落后,流程不規范,很多洗砂廠只是隨便用水撈一下,導致出廠的海砂魚龍混雜。”文梓蕓說,必須從源頭上抓海砂出廠標準,只要生產線合格,達到標準就沒有問題。“如果不抓源頭,不合格的海砂運出后,盡管一些檢查嚴格的企業會拒收,但難保有些企業在利益面前會鋌而走險。”
“要解決海砂問題,單靠廣州或者深圳是不行的,應該建立一個全省的統籌聯動機制,從源頭上監控海砂含氯量,不讓不合格海砂流向市場。”文梓蕓建議。
河砂缺口巨大 近半疑似海砂
使用比例
直接用未經淡化處理的海砂建樓危害巨大,為什么還有很多建筑商冒險使用海砂建房?
廣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會長盧寶永告訴記者,珠三角地區建筑市場對砂子的需求量極大,目前可供開采的河砂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這是海砂涌入市場的主要原因。他列了一組數據:2010年全省省管河道允許合法開采的河砂總量約為1300萬立方,2011年總量約1101.7萬立方,然而近年全省實際河砂需求量超過7000萬立方,供需差距極大。
據了解,隨著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格,對河砂的開采限制也越來越嚴。目前廣州建筑工程用砂主要來自北江和西江,但這些渠道的河砂供量僅占總需求量百分之十幾,還有一部分來自其他途徑的河砂流入廣州,總體而言,河砂所占比例約為一半。巨大的市場空缺則由經過淡化過的海砂填補。這也意味著廣州約有一半用砂疑似為淡化后的海砂。“之所以說"疑似",是因為目前國家并未要求混凝土企業報告工程用砂來源,我們只能根據用砂的成分、其中的氯含量等因素來推斷其是否系海砂。”
盧寶永透露,廣州建筑市場上的海砂來源主要是珠江口,集中用在廣州南部的番禺區、南沙區、海珠區及增城靠近江邊的區域,相比之下白云區北部、花都區北部、從化等地的海砂使用量較少。
據媒體報道,深圳一些開發商之所以選擇海砂做建筑混凝土,是因為海砂可以節省一半的成本。盧寶永認為,廣州情況與深圳有所不同,企業之所以選擇海砂代替河砂,成本并非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廣州更靠近北江、西江。真正的北江、西江的河砂到攪拌站的價格是每立方85元—90元左右,而經過淡化的海砂,到攪拌站的價格是一立方65元左右,價格相差就是一立方米20元左右,造成混凝土的成本大概也就是相差十幾元而已,其中的利潤空間并不大。”
盧寶永表示,因為河砂缺口實在太大,很多企業根本買不到河砂。“如果不是買不到河砂,相信很多企業都不愿意惹麻煩使用淡化后的海砂。”
海砂并非不可用,但要嚴控含氯量
能否使用
最近,央視曝出深圳居民樓房樓板開裂、墻體裂縫等問題,其根源就是建設時使用大量海砂。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介紹,氯含量超標的海砂確實會腐蝕建筑中的鋼筋,影響建筑質量。“只要到香港看看就知道了,一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海砂建的房現在都成了危房。”
據記者了解,2004年,國家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嚴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見》規定,海砂必須經過凈化處理,滿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對鋼筋混凝土,海砂中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6%。文梓蕓表示,海砂并非不可利用,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使用海砂完全無害。但如果違反這一指標,后果極其嚴重。
廣東省建科院總工程師王新祥介紹,海砂與河砂的最大區別在于海砂中含有大量的氯離子,如果海砂沒有進行清洗就摻入混凝土,釋放出來的氯離子將引發鋼筋銹蝕,繼而使混凝土保護層開裂,直接影響建筑物的壽命和安全。
王新祥說,對海砂的認知不能一概而論,不能說哪一棟樓使用了海砂就有問題,也不能說檢測出了氯離子就有問題,事實上,要看海砂使用的結構部位、用砂環境等等。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彭春元介紹,海砂影響建筑質量一般在1—15年間可以發現,一旦海砂中的氯離子腐蝕了鋼筋,將會出現墻體裂縫,隨后整個建筑物還會呈現加速損壞的態勢。
設嚴格“內部標準”杜絕不合格海砂
監管力度
不合格海砂危害如此之大,廣州是否有建筑因為使用海砂而存在安全隱患呢?盧寶永告訴記者,廣州對海砂的合格檢測一直有著更嚴格的“內部標準”。“我們在前幾年就已經意識到河砂短缺引起價格暴漲,可能會使部分攪拌站鋌而走險違規使用海砂,因此對建筑市場用砂進行了嚴格的氯含量檢測。根據去年底的檢查結果,廣州建筑市場包括砂在內的原料,97%以上都是合格的。”
除了常規監控之外,廣州市建委有關人士還介紹,廣州市對地鐵、保障房以及類似東塔、西塔等重點工程還實施了重點控制,要求工程業主、監理方都特別重視混凝土生產原材料的監控,除了參照攪拌站本身的自控檢查和市質監站對于原材料監督抽檢的結果以外,他們還必定每月檢查一次,每月還要進行多次例行檢查,對于原材料,包括砂石、水泥、外加劑等,一發現問題,馬上作出嚴格處理。這幾年這些重點工程基本上沒有發現原材料不合格的現象。盧寶永告訴記者,廣州只是在最近兩年才開始大規模使用海砂,而且監管也十分嚴格,相信沒有出現因使用不合格海砂而引起的建筑質量問題。
水洗砂生產線魚龍混雜難監管
行業困境
如果如專家所言,將海砂洗幾遍就能降低氯離子含量,為何深圳還會曝出海砂影響建筑質量的問題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文梓蕓認為,海砂氯含量超標,問題主要出在更前期的水洗砂環節。水洗砂在出廠時就應該有保證、有檢驗,但據她所知,只有東莞政府部門在前幾年牽頭規劃了海砂生產線,其他城市大多放任自流。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程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彭春元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對洗砂設備無標準,而且沒有要求洗砂廠強制采用機械凈化法,大多數海砂凈化只靠原始的晾曬或沖洗。據介紹,引進一套標準的洗砂設備不到100萬元,相比上千萬元的采砂船來說,成本并不高,關鍵在于政府部門應該積極將這一新興行業引向正軌。
“水洗砂行業在近年才出現,監管也著實不容易。現在不合格的水洗砂生產線占多數,由于生產設備落后,流程不規范,很多洗砂廠只是隨便用水撈一下,導致出廠的海砂魚龍混雜。”文梓蕓說,必須從源頭上抓海砂出廠標準,只要生產線合格,達到標準就沒有問題。“如果不抓源頭,不合格的海砂運出后,盡管一些檢查嚴格的企業會拒收,但難保有些企業在利益面前會鋌而走險。”
“要解決海砂問題,單靠廣州或者深圳是不行的,應該建立一個全省的統籌聯動機制,從源頭上監控海砂含氯量,不讓不合格海砂流向市場。”文梓蕓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