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親眼所見,黃朝暉想不到“油耗子”會如此神通廣大。短短兩分鐘內,一輛水泥攪拌車的油箱就被抽走幾十升柴油。作為溫州市海岳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朝暉對這種偷油行為異常痛恨卻十分無奈。事實上,駕駛員勾結“油販”偷油他早有耳聞,不僅在混凝土行業,其他與運輸相關的行業幾乎都深受其害,而且損失慘重。
“油耗子”被抓現行
“海岳”是市區一家混凝土生產企業,有十年歷史了。每天,30多臺水泥攪拌車將水泥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個工地。
從去年開始,黃朝暉發現公司的用油量陡然增加。經過暗中調查,他發現是水泥攪拌車駕駛員勾結“油販”偷油所致。于是,從去年10月份開始,他抽調人手組成巡查小組,不定期上路巡查。
“短短兩個月,我們就發現好幾起涉嫌偷油行為,可惜的是油販子沒抓到,駕駛員便百般狡辯。我們把涉事駕駛員送到派出所,民警稱證據不足,給放掉了。”黃朝暉說。
1月5日下午,巡查人員再次上路。當車子開到飛霞南路方正大廈附近時,他們發現公司的一輛水泥攪拌車與一輛七座面包車并排停放,一名男子用油泵從水泥車的油箱里抽油。巡查人員隨即沖過去,強行拔掉面包車的鑰匙,并報了警。
記者看到,該面包車除駕駛室之外拆除其他座椅,堆放了10余個塑料油桶,有空的,也有裝了油的。兩根電線從操控臺下面接出,連接油泵和一根長長的輸油管。黃朝暉告訴記者,他們在查獲的面包車里找到偽造的鉛封、幾十把油箱鑰匙和一本賬簿,這些都交給了南門派出所。
經調查,警方認定水泥攪拌車駕駛員余某和面包車車主李某涉嫌合伙盜竊,但因涉案金額較小,對其處以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對于這個結果,黃朝暉顯得有些失望。
企業呼吁加強外部打擊
“在城郊結合部,那些打著‘高價收油’的車子和小店隨處可見,如果這些收油點無法取締,那么偷油行為就難以鏟除。”從事運輸行業的李先生說。
一名派出所民警說,“油販子”是一個群體,但不是一個團伙,很難進行證據固定和打擊。而且,盜竊罪起刑點是2000元,但他們單次的案值只有幾百元,構不成刑事犯罪。
浙江藍匯律師事務所主任吳建勝表示,類似案件因為每次作案金額較小,加上公安機關取證上的困難,一直不被重視。而這種不受重視的犯罪現象對受害人來說損失卻是巨大的。根據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對于扒竊的或一年內多次盜竊的,不管金額大小,均應追究刑事責任。況且對于受害人來講,一年上百萬元的損失不是小數目,而這種損失是由于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依據法律規定屬于“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發生”,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調查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看待單個單次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辦個企業不容易,眼看著公司承受這么大的損失卻無能為力,心里真的很焦急。所以,我們很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對油耗子的打擊力度。當然,我們也會做好自身的管理。”黃朝暉說。
業內偷油行為屢見不鮮
“油耗子太猖狂了。”黃朝暉告訴記者,市區總共17家混凝土企業,幾乎每家企業都很“受傷”。
他算了一筆賬,公司一年的用油量為600多萬元,被偷的柴油按10%計算,一年損失也達60萬元,“實際的損失肯定不止這個數。”
記者采訪了5家混凝土企業,公司負責人證實了黃朝暉的說法。溫州恒源混凝土公司總經理諸小軍說:“剛開始我們不知道,到月底匯總時,發現一個月的用油量竟然增加了十幾萬元。于是,我們暗中跟蹤,發現好幾起偷油事件,辭退了好幾個駕駛員。頗為諷刺的是,一些油販子竟然到我們這里兜售。”
“為什么不用里程數來計算油耗?”記者問。
黃朝暉解釋說,水泥如果不一直攪拌就會凝固,因此車上的滾筒(攪拌罐)要不停地轉。如此一來,就無法用里程數來計算油耗。而且,“油耗子”偷油的速度很快,只需兩三分鐘,很難抓現形。
市區某物流公司負責人陳女士說,“偷油”現象存在已久,并且波及多個行業。“有一次我開車外出,剛好看到公司的一輛貨車停在路邊抽油。最后也沒其他辦法,只有把駕駛員辭退。”
黃朝暉認為,違法成本低是造成“油耗子”泛濫的原因。“他們每次只偷幾十升油,金額算起來只有幾百塊,即便人贓俱獲,頂多被拘留幾天,然后被公司開除。現如今大車駕駛員很緊缺,他們根本不怕丟工作。”
技術手段治標不治本
因經受不起一年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損失,許多企業想盡辦法從內部管理入手,試圖杜絕“偷油”現象。
黃朝暉說,他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油箱鑰匙由專人保管,每次加完油之后打上專門的鉛封。但油販子很快就偽造鉛封,配備開鎖的鑰匙,讓人防不勝防。
溫州恒源混凝土公司除了作加油記錄之外,還給車輛配備GPS,但效果一般。諸小軍說:“如果裝備帶監控攝像頭的GPS系統,費用很昂貴,且擔心設備遭破壞。”
溫州萬豐混凝土有限公司除了給車輛配備GPS,還在油箱里安裝油路感應器。記者在公司負責人陳長業的電腦上看到,只要他點擊一個車牌號,電腦便可顯示該車的位置、速度、油量和時間。“通過曲線圖,我可以隨時監督用油情況,如果油量下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說明油耗是正常的,如果曲線猛然下降,那就有問題。”
陳長業坦言,該系統可以對駕駛員起到震懾作用,但想要杜絕“偷油”現象,光靠技術手段很難做到。
市區某混凝土企業的負責人透露,駕駛員除了從油箱偷油,還從回油管偷油,從曲線圖上根本看不出來。
>>>知情人曝內幕
王師傅(以下簡稱“王”)是一名水泥攪拌車駕駛員,曾經難擋利益的誘惑偷過油。因為“良心不安”,他選擇站出來自揭黑幕。
記者:王師傅,你到公司多久,什么時候開始偷油的?
王:我是去年4月份到這家公司的,起初五個多月我很本分,一滴油也沒賣過。后來,其他駕駛員都罵我是“傻×”,還說我不賣油會害死他們,所以我也跟著干了。
記者:公司有多少人賣過油?
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開車的都靠賣油。這是行業潛規則,只要是開大車的都賣油。
記者:你怎么認識油販子的?
王:油販子很多的,整個溫州估計有幾十個,車一停就有人過來遞名片。我們一般找那種搞油搞得快的,當時跟我掛鉤的有三四個。
記者:你們是怎么接頭的?
王:這個簡單。我們加完油開出去之后,跟對方說好地點,他們就開著面包車過來抽油。我們一般會選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時間不固定,但下半夜居多。
記者:油最后賣到什么地方?
王:一般賣到工地,或者開貨車和挖機的人。
記者:你們是偶爾偷一次,還是經常偷?
王:(遲疑片刻)我可以這樣說,只要是有出車,每天都賣,只不過每次賣的量不一樣。一般他們(油販子)抽走400多塊錢的油,付給我們300塊。
記者:光賣油一個月能賺多少?
王:這個不好說。我知道有些駕駛員一個月最多能撈到七八千塊。
記者:你們不怕被抓嗎?
王:他們用油泵抽,兩三分鐘就搞定了,一般抓不到。就算抓到問題也不大,金額肯定不夠定刑事犯罪,最壞的結果是拘留幾天,反正錢已經賺到了。
記者:那你不怕丟了工作?
王:說實話,拿我們這種駕照(A證和B證)的人現在還是挺缺的,上午被辭退,下午就可以找到工作。
記者:偷油這么賺錢你為何收手?
王:我知道這是昧心錢。如果真的把企業搞垮了,以后我們也沒活路了。
“油耗子”被抓現行
“海岳”是市區一家混凝土生產企業,有十年歷史了。每天,30多臺水泥攪拌車將水泥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個工地。
從去年開始,黃朝暉發現公司的用油量陡然增加。經過暗中調查,他發現是水泥攪拌車駕駛員勾結“油販”偷油所致。于是,從去年10月份開始,他抽調人手組成巡查小組,不定期上路巡查。
“短短兩個月,我們就發現好幾起涉嫌偷油行為,可惜的是油販子沒抓到,駕駛員便百般狡辯。我們把涉事駕駛員送到派出所,民警稱證據不足,給放掉了。”黃朝暉說。
1月5日下午,巡查人員再次上路。當車子開到飛霞南路方正大廈附近時,他們發現公司的一輛水泥攪拌車與一輛七座面包車并排停放,一名男子用油泵從水泥車的油箱里抽油。巡查人員隨即沖過去,強行拔掉面包車的鑰匙,并報了警。
記者看到,該面包車除駕駛室之外拆除其他座椅,堆放了10余個塑料油桶,有空的,也有裝了油的。兩根電線從操控臺下面接出,連接油泵和一根長長的輸油管。黃朝暉告訴記者,他們在查獲的面包車里找到偽造的鉛封、幾十把油箱鑰匙和一本賬簿,這些都交給了南門派出所。
經調查,警方認定水泥攪拌車駕駛員余某和面包車車主李某涉嫌合伙盜竊,但因涉案金額較小,對其處以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對于這個結果,黃朝暉顯得有些失望。
企業呼吁加強外部打擊
“在城郊結合部,那些打著‘高價收油’的車子和小店隨處可見,如果這些收油點無法取締,那么偷油行為就難以鏟除。”從事運輸行業的李先生說。
一名派出所民警說,“油販子”是一個群體,但不是一個團伙,很難進行證據固定和打擊。而且,盜竊罪起刑點是2000元,但他們單次的案值只有幾百元,構不成刑事犯罪。
浙江藍匯律師事務所主任吳建勝表示,類似案件因為每次作案金額較小,加上公安機關取證上的困難,一直不被重視。而這種不受重視的犯罪現象對受害人來說損失卻是巨大的。根據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對于扒竊的或一年內多次盜竊的,不管金額大小,均應追究刑事責任。況且對于受害人來講,一年上百萬元的損失不是小數目,而這種損失是由于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依據法律規定屬于“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發生”,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調查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而不能片面、孤立地看待單個單次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辦個企業不容易,眼看著公司承受這么大的損失卻無能為力,心里真的很焦急。所以,我們很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對油耗子的打擊力度。當然,我們也會做好自身的管理。”黃朝暉說。
業內偷油行為屢見不鮮
“油耗子太猖狂了。”黃朝暉告訴記者,市區總共17家混凝土企業,幾乎每家企業都很“受傷”。
他算了一筆賬,公司一年的用油量為600多萬元,被偷的柴油按10%計算,一年損失也達60萬元,“實際的損失肯定不止這個數。”
記者采訪了5家混凝土企業,公司負責人證實了黃朝暉的說法。溫州恒源混凝土公司總經理諸小軍說:“剛開始我們不知道,到月底匯總時,發現一個月的用油量竟然增加了十幾萬元。于是,我們暗中跟蹤,發現好幾起偷油事件,辭退了好幾個駕駛員。頗為諷刺的是,一些油販子竟然到我們這里兜售。”
“為什么不用里程數來計算油耗?”記者問。
黃朝暉解釋說,水泥如果不一直攪拌就會凝固,因此車上的滾筒(攪拌罐)要不停地轉。如此一來,就無法用里程數來計算油耗。而且,“油耗子”偷油的速度很快,只需兩三分鐘,很難抓現形。
市區某物流公司負責人陳女士說,“偷油”現象存在已久,并且波及多個行業。“有一次我開車外出,剛好看到公司的一輛貨車停在路邊抽油。最后也沒其他辦法,只有把駕駛員辭退。”
黃朝暉認為,違法成本低是造成“油耗子”泛濫的原因。“他們每次只偷幾十升油,金額算起來只有幾百塊,即便人贓俱獲,頂多被拘留幾天,然后被公司開除。現如今大車駕駛員很緊缺,他們根本不怕丟工作。”
技術手段治標不治本
因經受不起一年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損失,許多企業想盡辦法從內部管理入手,試圖杜絕“偷油”現象。
黃朝暉說,他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油箱鑰匙由專人保管,每次加完油之后打上專門的鉛封。但油販子很快就偽造鉛封,配備開鎖的鑰匙,讓人防不勝防。
溫州恒源混凝土公司除了作加油記錄之外,還給車輛配備GPS,但效果一般。諸小軍說:“如果裝備帶監控攝像頭的GPS系統,費用很昂貴,且擔心設備遭破壞。”
溫州萬豐混凝土有限公司除了給車輛配備GPS,還在油箱里安裝油路感應器。記者在公司負責人陳長業的電腦上看到,只要他點擊一個車牌號,電腦便可顯示該車的位置、速度、油量和時間。“通過曲線圖,我可以隨時監督用油情況,如果油量下降是一條平滑的曲線,說明油耗是正常的,如果曲線猛然下降,那就有問題。”
陳長業坦言,該系統可以對駕駛員起到震懾作用,但想要杜絕“偷油”現象,光靠技術手段很難做到。
市區某混凝土企業的負責人透露,駕駛員除了從油箱偷油,還從回油管偷油,從曲線圖上根本看不出來。
>>>知情人曝內幕
王師傅(以下簡稱“王”)是一名水泥攪拌車駕駛員,曾經難擋利益的誘惑偷過油。因為“良心不安”,他選擇站出來自揭黑幕。
記者:王師傅,你到公司多久,什么時候開始偷油的?
王:我是去年4月份到這家公司的,起初五個多月我很本分,一滴油也沒賣過。后來,其他駕駛員都罵我是“傻×”,還說我不賣油會害死他們,所以我也跟著干了。
記者:公司有多少人賣過油?
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開車的都靠賣油。這是行業潛規則,只要是開大車的都賣油。
記者:你怎么認識油販子的?
王:油販子很多的,整個溫州估計有幾十個,車一停就有人過來遞名片。我們一般找那種搞油搞得快的,當時跟我掛鉤的有三四個。
記者:你們是怎么接頭的?
王:這個簡單。我們加完油開出去之后,跟對方說好地點,他們就開著面包車過來抽油。我們一般會選在比較偏僻的地方,時間不固定,但下半夜居多。
記者:油最后賣到什么地方?
王:一般賣到工地,或者開貨車和挖機的人。
記者:你們是偶爾偷一次,還是經常偷?
王:(遲疑片刻)我可以這樣說,只要是有出車,每天都賣,只不過每次賣的量不一樣。一般他們(油販子)抽走400多塊錢的油,付給我們300塊。
記者:光賣油一個月能賺多少?
王:這個不好說。我知道有些駕駛員一個月最多能撈到七八千塊。
記者:你們不怕被抓嗎?
王:他們用油泵抽,兩三分鐘就搞定了,一般抓不到。就算抓到問題也不大,金額肯定不夠定刑事犯罪,最壞的結果是拘留幾天,反正錢已經賺到了。
記者:那你不怕丟了工作?
王:說實話,拿我們這種駕照(A證和B證)的人現在還是挺缺的,上午被辭退,下午就可以找到工作。
記者:偷油這么賺錢你為何收手?
王:我知道這是昧心錢。如果真的把企業搞垮了,以后我們也沒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