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運輸車駕駛員盜賣混凝土現象十分突出。10月15日,記者從區公安分局了解到,入夏以來,警方已破獲三起盜賣混凝土案,共抓獲6名犯罪嫌疑人,查實盜賣的混凝土285立方米,涉案價值約10萬元。這是寧波市范圍內首次破獲的此類偷盜案件。
盜賣混凝土成“潛規則”
明里賺工資,暗中撈外快,現已成了不少混凝土運輸駕駛員心照不宣的“默契”。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其所在公司的駕駛員,多少都有盜賣混凝土的行為。
區水泥制品行業協會是由鎮海區5家生產銷售混凝土企業組成的民間行業協會。據其負責人介紹,駕駛員盜竊混凝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購買干擾器,屏蔽攪拌車上的GPRS定位儀,然后在途中將車開到事先聯系好的小工地,截留一部分混凝土,剩下的再送往目的工地。第二種是利用目標工地接收混凝土時監管不嚴的漏洞,在卸貨時克扣一點,隨后賣給小工地。
“由專門游走在一些小的施工現場的‘黃牛”發現商機后,黃牛和包工頭談好價格,再尋找運輸混凝土的駕駛員進行盜賣,這些混凝土往往低于市場價格,駕駛員獲取暴利,‘黃牛’從中抽取提成。”經偵大隊副大隊長金敬照說,從駕駛員、黃牛再到“地下市場”,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警方查辦案件知難而進
盜賣混凝土不僅損害了供應單位信譽,而且給施工單位造成巨大損失。區水泥制品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某一型號的混凝土市場價為350元每立方米,而司機賣給一些非質檢項目的小工地,價格為260元每立方米,自己獲利200元,黃牛抽取其中60元。“駕駛員運一趟混凝土下來,至少有400元的‘外快’,鎮海區建筑行業損失無法估計。”協會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
對于混凝土盜賣行為的整治,卻困難重重。協會負責人表示,遇到這些情況,協會也無可奈何,只能將被發現有偷盜行為的駕駛員開除,并寫進“黑名單”,通報5家企業不要用此人。然而,此舉也是隔靴搔癢,不久,在新來的駕駛員中,又出現盜賣現象。
對于警方而言,查處混凝土盜賣案件也存在查證難、取證難的現實尷尬。據警方透露,駕駛員一趟可以拉10—15立方米混凝土,而不法分子往往只截留10%的數量,涉案金額幾百元,警方即使抓住現行盜賣駕駛員,也只能“就事論事”進行處罰。
警方對駕駛員盜賣行為的定罪,也有一定難度。運輸混凝土的攪拌車比較特殊,無法上封條或者上鎖,警方往住無法認定盜賣混凝土的行為為盜竊,只能是職務侵占,而職務侵占的定罪最低金額為1萬元。
整治混凝土市場勢在必行。今年以來,警方接到鎮海區一家預拌混凝土公司報案,稱發現有駕駛員偷盜混凝土的不法行為。警方接警后轉變思路,重點打擊購贓方和“黃牛”,揪出了這些藏在盜賣背后的“黑手”。
通過企業舉報、走訪工地以及技術偵查等方式,警方于8、9兩月相繼抓獲涉嫌盜賣混凝土駕駛員2名、為駕駛員介紹業務的“黃牛”2名,以及購贓人2名。
“水土流失”現象基本杜絕
由于“行業黑鏈”,不法分子得了不義之財,受害者卻是混凝土企業和購買混凝土的工地,而當中不少是國家和集體項目。警方在莊市萬市徐村查獲的案子中,受損工地是個村級公共設施建設項目,駕駛員在六個工作日里,侵占了工地160立方米混凝土,按市場價格350每立方計算,涉案金額5.6萬元,工地每天損失1萬元左右。
而“水土流失”的現象,在警方的有力打擊下,已明顯扭轉。據警方介紹,目前,施工單位核查后,發現工地混凝土實際使用量與購買量基本一致,不少生產混凝土的企業也收到了少量小工地的混凝土訂單。而在以往,小工地所需的混凝土,大多是從駕駛員手中低價購得。此外,一些準備在鎮海區銷贓的外地司機們聞風后,也很少在鎮海區出現。這些都表明,混凝土“神秘流失”現象基本杜絕。
“下一步,警方將加強檢查,對外地銷贓源予以重拳出擊。”金敬照同時建議相關企業,規范管理和突擊檢查要雙管齊下。一是混凝土公司加強對司機的教育和管理,加強對GPRS定位儀的管理,突擊檢查不法分子是否在攪拌車上安裝干擾器,對于信號阻斷或者車子偏離路線的情況引起重視;工地要完善監管制度,采取運土和倒土分離、對混凝土過地磅等措施,協同混凝土公司從源頭對這一不法現象加一把“鎖”。
盜賣混凝土成“潛規則”
明里賺工資,暗中撈外快,現已成了不少混凝土運輸駕駛員心照不宣的“默契”。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其所在公司的駕駛員,多少都有盜賣混凝土的行為。
區水泥制品行業協會是由鎮海區5家生產銷售混凝土企業組成的民間行業協會。據其負責人介紹,駕駛員盜竊混凝土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購買干擾器,屏蔽攪拌車上的GPRS定位儀,然后在途中將車開到事先聯系好的小工地,截留一部分混凝土,剩下的再送往目的工地。第二種是利用目標工地接收混凝土時監管不嚴的漏洞,在卸貨時克扣一點,隨后賣給小工地。
“由專門游走在一些小的施工現場的‘黃牛”發現商機后,黃牛和包工頭談好價格,再尋找運輸混凝土的駕駛員進行盜賣,這些混凝土往往低于市場價格,駕駛員獲取暴利,‘黃牛’從中抽取提成。”經偵大隊副大隊長金敬照說,從駕駛員、黃牛再到“地下市場”,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警方查辦案件知難而進
盜賣混凝土不僅損害了供應單位信譽,而且給施工單位造成巨大損失。區水泥制品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某一型號的混凝土市場價為350元每立方米,而司機賣給一些非質檢項目的小工地,價格為260元每立方米,自己獲利200元,黃牛抽取其中60元。“駕駛員運一趟混凝土下來,至少有400元的‘外快’,鎮海區建筑行業損失無法估計。”協會負責人憂心忡忡地說。
對于混凝土盜賣行為的整治,卻困難重重。協會負責人表示,遇到這些情況,協會也無可奈何,只能將被發現有偷盜行為的駕駛員開除,并寫進“黑名單”,通報5家企業不要用此人。然而,此舉也是隔靴搔癢,不久,在新來的駕駛員中,又出現盜賣現象。
對于警方而言,查處混凝土盜賣案件也存在查證難、取證難的現實尷尬。據警方透露,駕駛員一趟可以拉10—15立方米混凝土,而不法分子往往只截留10%的數量,涉案金額幾百元,警方即使抓住現行盜賣駕駛員,也只能“就事論事”進行處罰。
警方對駕駛員盜賣行為的定罪,也有一定難度。運輸混凝土的攪拌車比較特殊,無法上封條或者上鎖,警方往住無法認定盜賣混凝土的行為為盜竊,只能是職務侵占,而職務侵占的定罪最低金額為1萬元。
整治混凝土市場勢在必行。今年以來,警方接到鎮海區一家預拌混凝土公司報案,稱發現有駕駛員偷盜混凝土的不法行為。警方接警后轉變思路,重點打擊購贓方和“黃牛”,揪出了這些藏在盜賣背后的“黑手”。
通過企業舉報、走訪工地以及技術偵查等方式,警方于8、9兩月相繼抓獲涉嫌盜賣混凝土駕駛員2名、為駕駛員介紹業務的“黃牛”2名,以及購贓人2名。
“水土流失”現象基本杜絕
由于“行業黑鏈”,不法分子得了不義之財,受害者卻是混凝土企業和購買混凝土的工地,而當中不少是國家和集體項目。警方在莊市萬市徐村查獲的案子中,受損工地是個村級公共設施建設項目,駕駛員在六個工作日里,侵占了工地160立方米混凝土,按市場價格350每立方計算,涉案金額5.6萬元,工地每天損失1萬元左右。
而“水土流失”的現象,在警方的有力打擊下,已明顯扭轉。據警方介紹,目前,施工單位核查后,發現工地混凝土實際使用量與購買量基本一致,不少生產混凝土的企業也收到了少量小工地的混凝土訂單。而在以往,小工地所需的混凝土,大多是從駕駛員手中低價購得。此外,一些準備在鎮海區銷贓的外地司機們聞風后,也很少在鎮海區出現。這些都表明,混凝土“神秘流失”現象基本杜絕。
“下一步,警方將加強檢查,對外地銷贓源予以重拳出擊。”金敬照同時建議相關企業,規范管理和突擊檢查要雙管齊下。一是混凝土公司加強對司機的教育和管理,加強對GPRS定位儀的管理,突擊檢查不法分子是否在攪拌車上安裝干擾器,對于信號阻斷或者車子偏離路線的情況引起重視;工地要完善監管制度,采取運土和倒土分離、對混凝土過地磅等措施,協同混凝土公司從源頭對這一不法現象加一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