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0日由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和纖維混凝土工程材料分會在北京舉辦的纖維混凝土工程材料高峰論壇上獲悉,我國科研人員在廣受世界建材行業高度關注的超強韌性纖維混凝土(簡稱ECC)研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不僅在ECC原材料的國產化方面有了新的發展,而且在ECC工程應用方面有所突破。
19世紀20年代出現波特蘭水泥后,混凝土作為一種建筑材料日益廣泛應用于土建工程中。但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存在的抗拉強度低、韌性差等固有弱點卻限制著其優勢的充分發揮,隨著現代混凝土強度的提高,這一弱點愈加突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最佳途徑就是采用新型高科技節能的ECC。
ECC是基于微觀物理力學原理優化設計的具有應變硬化特性和多縫開裂特征的一種新型工程用水泥基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Li.V.C首先提出來的。它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更高的抗拉、耐磨、韌性、耐酸堿、致密性、抗打擊等一系列優質特性,耐沖擊力和次數是普通混凝土的3倍以上,裂縫控制能力使其能自我修復。它還有類似金屬材料的拉伸強化性能,極限拉伸應變可達5%~6%,接近鋼材的塑性,俗稱為“可彎曲水泥”,ECC因此受到世界建材行業的高度關注。
目前,美國與日本等國已經對ECC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試驗研究工作,并在實際工程中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推廣應用。我國的很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都將ECC作為高科技纖維混凝土新材料的重要研究目標,不間斷地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科技工作的深入,相信ECC作為一種新型、節能、優異的建材必將為我國的建筑事業作出貢獻。
19世紀20年代出現波特蘭水泥后,混凝土作為一種建筑材料日益廣泛應用于土建工程中。但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存在的抗拉強度低、韌性差等固有弱點卻限制著其優勢的充分發揮,隨著現代混凝土強度的提高,這一弱點愈加突出。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最佳途徑就是采用新型高科技節能的ECC。
ECC是基于微觀物理力學原理優化設計的具有應變硬化特性和多縫開裂特征的一種新型工程用水泥基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是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Li.V.C首先提出來的。它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更高的抗拉、耐磨、韌性、耐酸堿、致密性、抗打擊等一系列優質特性,耐沖擊力和次數是普通混凝土的3倍以上,裂縫控制能力使其能自我修復。它還有類似金屬材料的拉伸強化性能,極限拉伸應變可達5%~6%,接近鋼材的塑性,俗稱為“可彎曲水泥”,ECC因此受到世界建材行業的高度關注。
目前,美國與日本等國已經對ECC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試驗研究工作,并在實際工程中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推廣應用。我國的很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都將ECC作為高科技纖維混凝土新材料的重要研究目標,不間斷地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科技工作的深入,相信ECC作為一種新型、節能、優異的建材必將為我國的建筑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