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時間水泥產能躍居全球第一,期間重組的300家水泥企業無一反水,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對自己的經營哲學越來越有信心。
2月27日,國新辦網絡局和國資委宣傳局聯合組織的“走進央企”采訪活動首站來到中國建材集團。宋志平發言時表示,中國建材集團從10年前的20多億元收入,發展到2011年的近2000億元收入,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建材企業、全球第一大水泥企業、全球第一大玻璃纖維企業、全球第一大風機葉片企業、全球第二大石膏板企業,總結起來只有兩個策略,即資本運營和聯合重組。
“中國建材沒有采取新上項目打敗競爭對手的辦法,也沒有進行收購兼并,而是通過聯合重組,對行業進行存量優化整合,促進了央企與民營企業的包容性成長,創造了共生多贏的典范。”宋志平說。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有水泥企業5000多家,位居前10名的水泥企業產能僅占全國總產能的15%左右。到2011年,產業集中度雖有所提升,但中國水泥總產能為28億噸,總消費量為21億噸,產能過剩依然十分嚴重。
“小散亂的局面導致惡性競爭,水泥企業陷入全行業虧損,這給我們嘗試聯合重組提供了機遇。”宋志平說。
2006年7月1日,在香港上市僅3個多月的中國建材,拿出募集來的近半資金9.6億元,收購了海螺集團在徐州的萬噸水泥生產線,向業界發出了聯合重組戰略的聲音。
2007年,中國建材集團聯合浙江虎山、江西萬年青等地方知名企業組建南方水泥公司,最終重組了近150家企業;2011年12月15日,中國建材集團繼組建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后,再次發力成立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市場預計將用兩至三年時間,聯合重組西南地區100家企業。
在聯合重組過程中,宋志平堅持“央企市營”的經營理念,按照市場化的要求,改革央企的內部機制和運行模式,即采取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公司內部機制市場化、按照市場規則開展企業經營。
南方水泥公司常務執行副總裁、浙江虎山集團董事長張劍星曾坦言,中國建材交付重組資金時,并不是請原企業管理團隊走人,而是邀請他們加盟新組建的企業,并讓他們有公平的出資機會成為股東來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說實話,如果是我來兼并別的企業,我就做不到這一點。”
“這是中國建材集團重組企業的‘七三原則’,即收購70%,給民企創業者留30%股份,用少量國有資本帶動大量社會資本,共同推動企業發展。”宋志平說。
“央企市營”的策略顯然是成功的,“十一五”期間,中國建材集團營收從136億元躍升至1354億元,增長8.9倍,利潤從5億元增至75.6億元、增長14.1倍,2011年更實現營收1918億元、利潤141億元,分列120家央企第30位、16位。該集團也因此連續被國資委評為A級企業,宋志平則在三年前受命兼任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史無前例的身兼兩家央企的董事長。
宋志平已經將成功經驗運用到水泥之外的許多產業上,目前正籌劃在玻璃行業整合上一試身手。“玻璃也是全行業虧損,但它有一些生產方面的特殊性,應該關掉30%左右的生產線才能回到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