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悲觀的情緒籠罩在歐美日三大發達經濟體上空時,在作為全球主要制造中心的中國,決策者和企業家們對2012年的產業前景也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審慎的態度。面對海外訂單不足、內需仍待有效啟動的雙重壓力,產能過剩卷土重來將是大概率事件。
產能過剩尚無量化的界定標準,通常是指某行業的閑置產能超過合理的限度。對中國來說,產能過剩并不陌生。有學者指出,中國十余年來已經遭遇過三次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第一次是1998年~2001年,第二次是2003年~2006年,第三次是2009年至今。譬如,2003年一季度,國家發改委指出鋼鐵、水泥、電解鋁和汽車四大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隱憂;到2005年,擴展到11個行業,電力、煤炭等榜上有名。
毫無疑問,產能過剩這個“老熟人”并不討人喜歡。通俗地說,產能過剩就是沒有效益的投資建廠。不僅會引發以價格戰為典型表征的市場惡性競爭,而且由于企業破產倒閉或開工率不足,部分員工失業在所難免,并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銀行壞賬。
對此,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2009年9月下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對于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任其發展,市場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并將導致企業倒閉或開工不足”。
今年,這個“老熟人”極有可能成為不速之客。繼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尚未結束的歐債危機再次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加之遭遇經濟周期下行階段的考驗,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已明顯感受到來自產能過剩的潛在挑戰。
以中國為例,由于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急劇下所,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從去年下半年起需求急速下降,相關企業的業績也迅速“變臉”。而國家和地方對基礎建設投資放緩,也將使得機械裝備制造行業風光不再。
不僅宏觀調控逼出了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產業刺激和補貼政策的到期也讓有關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浮出水面。譬如,隨著“XX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逐步退出,部分家電、汽車(自主品牌)、LED等企業將必須直面開工率不足的挑戰。
從外需市場來看,隨著主要市場歐美的需求和價格在經濟危機后急劇下滑,國內前幾年大熱的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尚德、賽維等仍在為走出困境而焦慮。
此外,煤化工等意在煤炭資源的畸形投資正在進一步加劇該行業的產能過剩。
對中國來說,產能過剩不僅表現為開工率不足,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問題。即往往是低端產品和技術過剩嚴重,而高端產能存在不足。此外,對于那些身處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來說,除了要應對價格戰外,還將遭遇庫存持續攀升的考驗,而正在陸續披露的2011年上市公司年報將給出清晰的信號。
溯源產能過剩頑疾,不僅有經濟周期之因,更在于發展中國家容易對一個具有前景的行業產生共識,從而在投資上經常出現“潮涌現象”。簡要來說就是,在一個需要提前建立產能的行業中,由于全社會對行業良好的外部前景可正確預見乃至存在共識,引發大量企業投資設廠,但另一方面,各企業只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設廠,導致投資完成后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最終的結局是,個體的理性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
中國的產能過剩還有“國情原因”。首先,民間可投資領域受到諸多限制。譬如,能源、電信、金融等行業長期存在嚴格的準入門檻。其次,在GDP政績觀的長期影響下,地方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諸侯經濟”特征,地方政府不僅在招商引資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還會在后續項目審批、建設中大開綠燈。再次,中國產業經濟領域常見的競爭模式是——先“跑馬圈地”比拼規模,再通過市場規模下的價格戰等手段“洗牌”,最后在市場結構穩定后通過提高價格來保證利潤。這些因素均使得企業在投資之初大多是“以規模為導向”。
產能過剩將成為影響2012年產業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市場層面來看,部分行業的兼并重組將在所難免。盡管不少中小企業將因為訂單缺乏而開工不足,但對那些手握現金的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正是“抄底”的好機會。其次,不少企業將再次面臨去庫存化的重任。2009年的去庫存化挑戰仿佛就在昨日,但今天又將面對同樣的難題。
從政府治理層面來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再次出手治理產能過剩將并不意外。換個角度看,這也是“調結構”的好時機。譬如,據報道,環保部門正在研究提高水泥行業的環保門檻,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而無論如何,在治理產能過剩的潮汐中,市場性調節機制應成為主要手段,而政府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需“退居二線”。
產能過剩尚無量化的界定標準,通常是指某行業的閑置產能超過合理的限度。對中國來說,產能過剩并不陌生。有學者指出,中國十余年來已經遭遇過三次大規模的產能過剩。第一次是1998年~2001年,第二次是2003年~2006年,第三次是2009年至今。譬如,2003年一季度,國家發改委指出鋼鐵、水泥、電解鋁和汽車四大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隱憂;到2005年,擴展到11個行業,電力、煤炭等榜上有名。
毫無疑問,產能過剩這個“老熟人”并不討人喜歡。通俗地說,產能過剩就是沒有效益的投資建廠。不僅會引發以價格戰為典型表征的市場惡性競爭,而且由于企業破產倒閉或開工率不足,部分員工失業在所難免,并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銀行壞賬。
對此,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2009年9月下發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對于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任其發展,市場惡性競爭難以避免,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并將導致企業倒閉或開工不足”。
今年,這個“老熟人”極有可能成為不速之客。繼2008年次貸危機之后,尚未結束的歐債危機再次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加之遭遇經濟周期下行階段的考驗,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和地區都已明顯感受到來自產能過剩的潛在挑戰。
以中國為例,由于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急劇下所,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從去年下半年起需求急速下降,相關企業的業績也迅速“變臉”。而國家和地方對基礎建設投資放緩,也將使得機械裝備制造行業風光不再。
不僅宏觀調控逼出了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產業刺激和補貼政策的到期也讓有關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浮出水面。譬如,隨著“XX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逐步退出,部分家電、汽車(自主品牌)、LED等企業將必須直面開工率不足的挑戰。
從外需市場來看,隨著主要市場歐美的需求和價格在經濟危機后急劇下滑,國內前幾年大熱的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尚德、賽維等仍在為走出困境而焦慮。
此外,煤化工等意在煤炭資源的畸形投資正在進一步加劇該行業的產能過剩。
對中國來說,產能過剩不僅表現為開工率不足,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性問題。即往往是低端產品和技術過剩嚴重,而高端產能存在不足。此外,對于那些身處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來說,除了要應對價格戰外,還將遭遇庫存持續攀升的考驗,而正在陸續披露的2011年上市公司年報將給出清晰的信號。
溯源產能過剩頑疾,不僅有經濟周期之因,更在于發展中國家容易對一個具有前景的行業產生共識,從而在投資上經常出現“潮涌現象”。簡要來說就是,在一個需要提前建立產能的行業中,由于全社會對行業良好的外部前景可正確預見乃至存在共識,引發大量企業投資設廠,但另一方面,各企業只能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設廠,導致投資完成后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最終的結局是,個體的理性導致了集體的不理性。
中國的產能過剩還有“國情原因”。首先,民間可投資領域受到諸多限制。譬如,能源、電信、金融等行業長期存在嚴格的準入門檻。其次,在GDP政績觀的長期影響下,地方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諸侯經濟”特征,地方政府不僅在招商引資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還會在后續項目審批、建設中大開綠燈。再次,中國產業經濟領域常見的競爭模式是——先“跑馬圈地”比拼規模,再通過市場規模下的價格戰等手段“洗牌”,最后在市場結構穩定后通過提高價格來保證利潤。這些因素均使得企業在投資之初大多是“以規模為導向”。
產能過剩將成為影響2012年產業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市場層面來看,部分行業的兼并重組將在所難免。盡管不少中小企業將因為訂單缺乏而開工不足,但對那些手握現金的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正是“抄底”的好機會。其次,不少企業將再次面臨去庫存化的重任。2009年的去庫存化挑戰仿佛就在昨日,但今天又將面對同樣的難題。
從政府治理層面來說,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再次出手治理產能過剩將并不意外。換個角度看,這也是“調結構”的好時機。譬如,據報道,環保部門正在研究提高水泥行業的環保門檻,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而無論如何,在治理產能過剩的潮汐中,市場性調節機制應成為主要手段,而政府產業政策和行政手段需“退居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