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百年間我震亡人數占全球1/3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4-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新聞晨報
核心提示:百年間我震亡人數占全球1/3
  地球從未遭遇過如此頻繁且強烈的地震,仿佛一部手機從“無聲”調到“振動”檔。除最近日本發生的超級地震外,近年來全球各地也都高頻率地播報著地震的消息。地震,對人類來說意味著破壞和傷亡,然而有很大部分的傷亡,其實是由建筑物倒塌所致。相對于日本的一次7級以上地震共導致個位數的人員死亡,我國境內的一次5.8級地震卻會使數十人喪生,這一結果提醒人們,地震之災,與建筑結構息息相關。

  我國百年地震“傷亡慘重” 

  一項來自中國地震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是在地震中最“傷不起”國家之一。該統計從1900年起至2000年,期間我國因地震死亡的人數,約占全球因地震死亡總人數的33.2%。這也意味著,平均100個因地震喪生的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中國人。“這個數據來源于與其他國家地震死亡人數的統計對比。”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告訴記者,近年來,人們對地震的關注度急速提升,不僅僅是因為地震的巨大破壞力,更因為其發生頻率似乎比以往更高。

  盡管此前有專家認為,近年來的地震頻繁是種“認識錯覺”,因為很多地震如今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所以備受關注,然而無論如何,“地震幾乎無法預報”、“地震發生地區變化多端”這兩大特點,讓許多人始終無法對未來地震懷有樂觀預期,尤其是這次日本超強地震出現后。“因為近年來全球地震多發,相比之下,我國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全球因震死亡總人數的比例已下降到不到29%,但人們依然必須保持謹慎。”高建國說。

  “無韌建筑”或成傷人利器 

  地震之災如何防范,除了采取有效的逃生措施之外,建筑結構也應引起重視。“如果建筑抗震能力不足,它所導致的后果將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后果更嚴重。”高建國認為,盡管此次日本地震受災明顯,但若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當地即便遭遇高級別的地震,傷亡人數還是比我國少很多。

  4月7日晚,日本宮城縣發生7.4級余震,造成4人遇難;而在3月10日,我國云南盈江發生5.8級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為25人。類似的地震事件相比較可以發現,同級別甚至是低級別的地震,在我國所造成的人員死亡明顯偏高。“這是因為我國很多建筑缺乏足夠的抗震能力,震時可直接砸下傷人。”高建國表示。

  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與防災研究所副所長蔣歡軍教授也表示,建筑質量不合格、缺少必要“韌性”的房屋,將成為地震時的巨大隱患。“我國很多新建筑還在使用砌體結構,比如直接用磚頭砌墻,這種建筑在應對地震時會變得十分脆弱。”蔣歡軍說,雖然磚頭可以就地取材,且成本低廉。可是,相比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這些可以通過鋼的柔韌性來調節、吸收地震能量的建筑,砌體結構建筑實在不值得推薦。

  與此同時,城市建筑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玻璃幕墻以及立交橋等,如果建筑質量較差,在遭遇強震時甚至還會引起“玻璃雨”或者阻斷救援道路等情況,這比地震本身更值得擔憂。

  多層建筑可裝“控制裝置” 

  對于我國目前大部分建筑所采用的結構方式,蔣歡軍認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現階段最值得推薦的一種。與此同時,對于地震發生概率較高的地區,建筑可以加裝削能減震或隔震裝置等“控制裝置”。

  據了解,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鋼結構房屋,其次是木結構房屋,再次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在日本,很多建筑采用的是木結構,由于木頭本身具有一定的韌性,地震時,它可以“以柔克剛”,吸收地震能量,減少地震作用。此外,我國很多古塔也屬于木結構,可達到較好的抗震性能。不過,在我國,很多建筑并非木結構,本身難以承受地震帶來的拉力,因此需要輔助的抗震措施。“在建筑物基礎底部安裝隔震裝置,比如橡膠支座、摩擦滑動支座等,就可以使建筑本身與地面相對隔離。地震來襲時,底部的隔震裝置能吸收部分地震能量,大大減少輸入建筑的地震能量,以此達到抗震的目的。”蔣歡軍表示,這種措施抗震效果明顯,但由于成本高、建筑施工難度大,而且不適用軟土地基,因此我國還沒有大范圍應用。

  記者了解到,在國外,對建筑抗震研究頗多,除了建筑基礎底部加裝隔震裝置外,還有通過在建筑物中安裝削能減震裝置,來減少地震作用,保護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與此同時,一種防震的“滾珠大樓”則是在建筑物每根柱子或墻體下安裝不銹鋼滾珠,當發生地震時,富有彈性的鋼梁會自動伸縮,大樓會在滾珠上輕微滑動,以此大大減弱地震的破壞力。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镇江市| 微山县| 根河市| 商丘市| 襄垣县| 资阳市| 印江| 上犹县| 鄱阳县| 平顶山市| 封丘县| 荣成市| 汤原县| 白城市| 大同县| 右玉县| 岳普湖县| 海淀区| 旬阳县| 鹤峰县| 长宁区| 宁城县| 聂荣县| 桐柏县| 屯留县| 蕉岭县| 如皋市| 南投市| 永城市| 汉中市| 永春县| 榆中县| 福建省| 洛浦县| 禹城市| 内丘县| 莆田市| 泸溪县| 扎鲁特旗|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