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張漢亞極為坦誠地對記者說:與向文波未曾謀面,但他斷言向對徐工的質疑很有道理。
此時,發改委為裝備制造業外資并購召開的閉門會議剛結束。
張與向的質疑在同一個地方:“為什么凱雷出價不是最高的,又不是專業性的企業,卻賣給他?”
徐工并購案就像一盤下不完的棋,爭論不休,變數頗多,結局難以預料。
張漢亞于1989年進國家計委投資研究所,1997年4月至2003年任所長。近幾年參與研究的課題主要涉及經濟與投資形勢的跟蹤和預測。8月初,他所在的機構曾建議成立專門的政府機構對外資并購國有企業進行“嚴格審核”。
《21世紀》:日前,發改委召開閉門會議,商務部等6部委發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但徐工并購一直未見有結論,為什么?
張漢亞:徐工并購開始是允許的。自有人提出疑義后,各方輿論引起了高層重視。雖然經過六個部委的討論,但也沒做最后決定。
現在是推給了國資委。而國資委說這歸江蘇省國資委管,因為徐工不是央企。
其實國資委也沒有辦法。如果他同意了,那么以后人家說這是賣國行為,他擔不起。他要不同意,也有人罵。所以他們現在也得壓下來。這樣就造成這個事情暫時停滯。
《21世紀》:徐工并購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
張漢亞: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國資委不管,商務部也就不管,放下再說。除非國務院讓拿主意。實際上商務部等六部門已經同意,只要不是賤賣就可以了。
關鍵是現在誰也不敢說賤賣或者沒有賤賣。商務部稱自己不懂企業,不知道企業資產是多少。他們也有道理,不能說其推托責任。
《21世紀》:三一重工執行總裁向文波最近接受本報采訪,他堅持認為,徐工并購事件中,有經營層個人利益考量,并且操作規程不透明,有利于外資。
張漢亞:向文波懷疑是有道理的。凱雷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投資公司,不懂具體業務。似乎不具有產業繼承能力。為什么凱雷出價不是最高的,又不是專業性的企業,卻賣給他?
同時,并購方案里有很多附加條件值得注意。里面有一個6000萬美元(2005年,徐工集團與凱雷集團簽訂正式協議:凱雷集團出資3.75億美金收購徐工機械85%的股權,交易完成時支付3.15億美金的首期付款,其中2.55億美金收購舊股,6000萬美金作為新股,其余6000萬美金新股增資的支付條件是徐工機械2006年的EBITDA達到10.8億元以上),這筆錢是干什么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徐工并購過程中肯定有問題。
徐工想要證明自己,至少要對向文波提出的疑問給予回答。
《21世紀》:國企熱衷外資并購的一個最大理由是企業改制需要資金。
張漢亞:資金雄厚是借口,凱雷是投資公司,又不是這個行業里的著名企業。如果轉賣了怎么辦?與其這樣,還不如我們直接賣,向文波其實就是在質疑這樣的問題。
凱雷頂死了不就給了3.5億美元?如果是10億美元向文波也就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