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高達5.1%的CPI和6.1%的PPI,讓中國經濟進入滯脹的擔憂越來越多。
但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卻在此刻相互抵牾。為控制水泥價格,這邊政府不惜干預價格;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那邊政府卻在限電,又推高了價格。
通脹也在改變商業行為———原本還能相互體諒的合作者,矛盾開始激化:家樂福不想漲價,但康師傅卻執意要漲,且都不惜以合作破裂相脅。
不管是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面對通脹,很多東西都被改變了。
水泥現在奇貨可居。這個冬天鑫豐貿易周老板開船去安徽拿貨,到蕪湖時廠家說沒有貨,并介紹他們去集團江蘇工廠拿貨,但當周趕到那邊時,還是沒貨,水泥廠又叫周趕到馬鞍山,但仍是空手而歸,空船開好幾天,白白貼了一萬多的柴油費和功夫錢。
這邊限價
“物價部門經常到公司來,今天還來過。”福建三明水泥龍頭企業金牛總公司辦公室翁主任告訴記者,為了管控價格、保證重點工程供應,水泥價格已經受到嚴格監管。
不光大型水泥企業,小水泥經銷企業也在政府調控之列。“11月的時候,政府物價部門也跟我們談過,要求限價。應該也是貫徹省政府的意思。”福建省永定閩福建材公司銷售科陳主任介紹說。
11月底,水泥限價政策,使福建省物價局成為繼蔬菜之后,各地方政府中的又一項重大限價措施。
這項經省政府同意的措施規定,自12月1日起,省內所有水泥廠的水泥出廠價格不得高于本廠11月上旬的加權平均出廠價格水平。另外,物價局還規定,實行限制銷售環節和差率管理,對在省內經銷商,同城銷售僅限一道批發環節,各經營者的進銷差率不得超過5%(不含運雜費)。
這項政策讓當地經銷商們叫怨不止,叫苦不迭。“報紙上講是經銷商炒作上去的,這都不對。”水泥經銷商福建寧德鑫豐貿易的周老板辯解說,水泥最多一個月存儲期,根本沒人囤積水泥,賣得高是因為進價高,怎么可能炒得上去。“按市場經濟高價賣高價接,市場經濟誰不要錢。”但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年中福建三市大洪水之后,都在“大干150天”,進行水利水毀重大項目建設,水泥需求異常旺盛,加上原材料、運費上漲,價格高漲,供應不足,明顯影響了政府工程進度。
從七八月份開始,福建的水泥從每噸三百多元,逐步上漲到8月份的四百多塊,到了10月份,水泥已是奇貨可居了。
往年年底時,北方下雪不能工作,水泥工廠只好把水泥轉運南方,這時候正是福建水泥價格下跌之際。但到了2010年11月底,福建水泥價格已經普遍攀上了每噸600元,明顯高于周邊省份。
但價格即便如此之高,還是供不應求。“就算訂合同是一個月供5000噸,現在也只能給1000噸。”金牛公司翁主任說。
這讓原本水泥就要從外省“進口”的福建苦不堪言。但作為產能過剩的行業,福建水泥主要來源地浙江、安徽、江西等省,雖有大量產能,現在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福建的高價,斷斷續續地“停產檢修”。
那邊“拉閘限產”
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浙江水泥行業限電從下半年就拉開大幕。7月份開始,浙江統一部署,要求所有水泥生產線及粉磨站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輪休15天,實行分期分批控制用電。
杭州余杭區最大的水泥企業美亞水泥銷售主管鄭浩曾向媒體表示,美亞水泥平均每天,產量大約5000—8000噸,但節能減排后,“有時候也就1000來噸”。
嚴重的限電讓浙江水泥企業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杭州市經委建材冶金處處長樓鳴曾表示,由于限電停產,杭州水泥月產能大約減少了30%。
浙江金華水泥限電更早。從5月份以來,限電就開始影響金華和水泥大市蘭溪的水泥產量。隨著庫存逐漸清空,10月旺季到來后,水泥價格開始大漲。
9月以來,浙江水泥大市蘭溪立馬建材有限公司門口就停滿了等待提貨的水泥車,他們常常連等好幾天也等不到貨。立馬公司年產水泥180萬噸,但今年估計只能完成140萬噸。
立馬董事長章樹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頗為無奈:“我們企業的裝機容量是2萬千瓦,但現在供電部門只能供應0.6萬千瓦。盡管企業自備發電機全負荷工作,現在日產量也只有2000噸,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一半。”在浙江金華和杭州富陽均有生產基地、年產水泥150萬噸的上市公司浙江尖峰水泥,目前也只能利用產能的三分之一。
但是,政府對此并不認同。浙江省散裝水泥辦公室鮑主任也對記者表示,10月份,浙江省水泥產量甚至有超過8%的增長。
浙江省經信委建材冶金煤炭行業管理辦公室一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產量增長了5%。”但這與市場機構的判斷明顯不同。
這在浙江1.5億噸的年產量中比例雖然不高,但因為水泥生產和運輸銷售半徑通常只有100-200公里,就算現在價格高漲,運輸銷售半徑也只有300-500公里,所以水泥基本是個區域市場,即便總產量變化不大,也有可能導致較大的供求矛盾。
事實上,減產在浙江導致的停工非常明顯。據媒體報道,杭州地鐵部分路段的部分工程,就因為水泥供應商導致停工數天。“重點工程重點項目水泥也拿不到。”浙江省散裝水泥辦公室鮑主任介紹,他們有一個調研材料,最近正要將水泥供應緊張的情況報到省政府去。
臨近浙江的安徽、江西等地的情況也差不多。海螺水泥江西一個工廠的工人告訴記者,找他買水泥的人很多,但他也沒有辦法,水泥庫存根本沒有。“縣長給我們總裁打電話要水泥也沒有貨。”但是,這仍未影響政府堅定不移的限電決心。“今天(12月10日)我們廠就在限電,月初、今天、月末各一次,每次連續三四天,節能減排。”浙江紅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女業務員告訴記者。
在福建推出限價措施,進入12月之后,江蘇、浙江兩地部分企業又開始新一輪限電,不同企業停窯4-10天,價格仍有走高的趨勢,價格再次小幅向上攀升。
安徽省12月限電計劃還在等著繼續執行。
但政府宏觀經濟管理卻在此刻相互抵牾。為控制水泥價格,這邊政府不惜干預價格;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那邊政府卻在限電,又推高了價格。
通脹也在改變商業行為———原本還能相互體諒的合作者,矛盾開始激化:家樂福不想漲價,但康師傅卻執意要漲,且都不惜以合作破裂相脅。
不管是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面對通脹,很多東西都被改變了。
水泥現在奇貨可居。這個冬天鑫豐貿易周老板開船去安徽拿貨,到蕪湖時廠家說沒有貨,并介紹他們去集團江蘇工廠拿貨,但當周趕到那邊時,還是沒貨,水泥廠又叫周趕到馬鞍山,但仍是空手而歸,空船開好幾天,白白貼了一萬多的柴油費和功夫錢。
這邊限價
“物價部門經常到公司來,今天還來過。”福建三明水泥龍頭企業金牛總公司辦公室翁主任告訴記者,為了管控價格、保證重點工程供應,水泥價格已經受到嚴格監管。
不光大型水泥企業,小水泥經銷企業也在政府調控之列。“11月的時候,政府物價部門也跟我們談過,要求限價。應該也是貫徹省政府的意思。”福建省永定閩福建材公司銷售科陳主任介紹說。
11月底,水泥限價政策,使福建省物價局成為繼蔬菜之后,各地方政府中的又一項重大限價措施。
這項經省政府同意的措施規定,自12月1日起,省內所有水泥廠的水泥出廠價格不得高于本廠11月上旬的加權平均出廠價格水平。另外,物價局還規定,實行限制銷售環節和差率管理,對在省內經銷商,同城銷售僅限一道批發環節,各經營者的進銷差率不得超過5%(不含運雜費)。
這項政策讓當地經銷商們叫怨不止,叫苦不迭。“報紙上講是經銷商炒作上去的,這都不對。”水泥經銷商福建寧德鑫豐貿易的周老板辯解說,水泥最多一個月存儲期,根本沒人囤積水泥,賣得高是因為進價高,怎么可能炒得上去。“按市場經濟高價賣高價接,市場經濟誰不要錢。”但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年中福建三市大洪水之后,都在“大干150天”,進行水利水毀重大項目建設,水泥需求異常旺盛,加上原材料、運費上漲,價格高漲,供應不足,明顯影響了政府工程進度。
從七八月份開始,福建的水泥從每噸三百多元,逐步上漲到8月份的四百多塊,到了10月份,水泥已是奇貨可居了。
往年年底時,北方下雪不能工作,水泥工廠只好把水泥轉運南方,這時候正是福建水泥價格下跌之際。但到了2010年11月底,福建水泥價格已經普遍攀上了每噸600元,明顯高于周邊省份。
但價格即便如此之高,還是供不應求。“就算訂合同是一個月供5000噸,現在也只能給1000噸。”金牛公司翁主任說。
這讓原本水泥就要從外省“進口”的福建苦不堪言。但作為產能過剩的行業,福建水泥主要來源地浙江、安徽、江西等省,雖有大量產能,現在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福建的高價,斷斷續續地“停產檢修”。
那邊“拉閘限產”
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浙江水泥行業限電從下半年就拉開大幕。7月份開始,浙江統一部署,要求所有水泥生產線及粉磨站在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輪休15天,實行分期分批控制用電。
杭州余杭區最大的水泥企業美亞水泥銷售主管鄭浩曾向媒體表示,美亞水泥平均每天,產量大約5000—8000噸,但節能減排后,“有時候也就1000來噸”。
嚴重的限電讓浙江水泥企業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杭州市經委建材冶金處處長樓鳴曾表示,由于限電停產,杭州水泥月產能大約減少了30%。
浙江金華水泥限電更早。從5月份以來,限電就開始影響金華和水泥大市蘭溪的水泥產量。隨著庫存逐漸清空,10月旺季到來后,水泥價格開始大漲。
9月以來,浙江水泥大市蘭溪立馬建材有限公司門口就停滿了等待提貨的水泥車,他們常常連等好幾天也等不到貨。立馬公司年產水泥180萬噸,但今年估計只能完成140萬噸。
立馬董事長章樹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頗為無奈:“我們企業的裝機容量是2萬千瓦,但現在供電部門只能供應0.6萬千瓦。盡管企業自備發電機全負荷工作,現在日產量也只有2000噸,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一半。”在浙江金華和杭州富陽均有生產基地、年產水泥150萬噸的上市公司浙江尖峰水泥,目前也只能利用產能的三分之一。
但是,政府對此并不認同。浙江省散裝水泥辦公室鮑主任也對記者表示,10月份,浙江省水泥產量甚至有超過8%的增長。
浙江省經信委建材冶金煤炭行業管理辦公室一工作人員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產量增長了5%。”但這與市場機構的判斷明顯不同。
這在浙江1.5億噸的年產量中比例雖然不高,但因為水泥生產和運輸銷售半徑通常只有100-200公里,就算現在價格高漲,運輸銷售半徑也只有300-500公里,所以水泥基本是個區域市場,即便總產量變化不大,也有可能導致較大的供求矛盾。
事實上,減產在浙江導致的停工非常明顯。據媒體報道,杭州地鐵部分路段的部分工程,就因為水泥供應商導致停工數天。“重點工程重點項目水泥也拿不到。”浙江省散裝水泥辦公室鮑主任介紹,他們有一個調研材料,最近正要將水泥供應緊張的情況報到省政府去。
臨近浙江的安徽、江西等地的情況也差不多。海螺水泥江西一個工廠的工人告訴記者,找他買水泥的人很多,但他也沒有辦法,水泥庫存根本沒有。“縣長給我們總裁打電話要水泥也沒有貨。”但是,這仍未影響政府堅定不移的限電決心。“今天(12月10日)我們廠就在限電,月初、今天、月末各一次,每次連續三四天,節能減排。”浙江紅獅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女業務員告訴記者。
在福建推出限價措施,進入12月之后,江蘇、浙江兩地部分企業又開始新一輪限電,不同企業停窯4-10天,價格仍有走高的趨勢,價格再次小幅向上攀升。
安徽省12月限電計劃還在等著繼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