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慶市去年共解決了81個鄉鎮通暢、374個行政村通達和595個行政村通暢問題。”重慶市交委昨日表示,去年市級財政對區縣補助28億元、各區縣自籌51億元,新建了農村公路10000公里,通車總里程創下新紀錄。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也隨之突破10萬公里大關。
新技術 固體垃圾“變”原料
據介紹,為了降低建設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重慶市不斷試驗農村公路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其中,重慶市在國內首次采用的“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修筑農村公路技術”,比普通路面造價降低30%,至少節約了上千萬資金。
重慶市交委表示,由于庫區的移民搬遷和開發,老房子遺留的磚塊、原道路挖出來的混凝土等固體廢棄物數量巨大。“如果全部進行搬遷處理,平均每噸直接處理費需要20元以上,而且1萬噸廢棄物至少占用1畝土地來堆放,花費相當巨大。”重慶市交委稱,如果利用固體廢棄物修建農村公路,每建200公里道路,可消納50萬噸各種固體廢棄物,相當于節約廢棄物處理資金1000萬元以上,同時還少占用土地50畝,也減少了對其他材料的消耗。
重慶市交委表示,今年將繼續深入研究這項技術,爭取向全市推廣。
新嘗試 公路養路試點
“有人修路,沒人管護!”“晴天通行,下雨泥濘!”這兩句在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形象地描繪出農村公路缺乏有效養護和管理這一大難題。為此,重慶市在奉節縣、酉陽縣、渝北區等區縣試點了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比如,渝北區推行專業化養護新方法、奉節縣成立了鄉鎮公路管理站,都使養護效率和養護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重慶市還對縣、鄉、村道每年分別按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標準給予養護補助,去年投入農村公路的養護補助就達2.3億元。
新措施 增1400條客運線
重慶市交委表示,到2012年,重慶市將新增1400條農村客運線路,投入5000臺農村客運車輛,全市各中心鄉鎮基本建成五級以上客運站,其他鄉鎮也將建五級客運站或簡易車站,通客運車輛的行政村將建成候車亭或招呼站。屆時,全市符合安全通行條件的行政村將全部通達客運車輛。
按照“先試點、后推廣”方式,我市已在梁平、江津、榮昌、綦江、武隆、黔江、永川、合川、九龍坡等區縣開展農村客運發展試點,今年內將向全市推廣。同時,企業和個人進入農村客運市場,實施區域經營、冷熱線搭配等做法也將得到鼓勵,學生放假、趕場等特殊時段經營者自主增加班次、調劑車的做法也將被允許。
此外,不僅國省道公路要安裝防撞護欄,重慶市農村公路也將陸續安裝。市公路局表示,重慶市去年投資1.5億元,為1000公里農村公路安裝了防撞護欄、示警樁。按照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重慶市還將為2000公里農村公路中的危巖、陡坡等地段安裝防撞護欄、示警樁。
新景象 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交通的便利,不但方便了千百萬農民群眾出行,更為各地農村百姓的生活條件帶來了極大的改善。
在武隆,雙河鄉蔬菜基地公路修通并硬化后,主城區蔬菜商販可以直接到蔬菜基地批量購買蔬菜,蔬菜基地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2萬畝擴大到了現在的3萬畝,雙河鄉人均年收入由2004年的1973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元。
在江津,橄欖產地石蟆鎮也因借便捷公路邁上康莊大道。去年該鎮橄欖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量2200噸,綜合產值達1億元,比前年翻了一番。
在南岸,以前沒有一條硬化路的迎龍鎮馬頸村也煥發出生機,長期靠打零工為生的村民們現在開始種蔬菜、栽果樹,連綿5公里的公路兩邊花木成片,葡萄園多達數百畝;1000多戶村民又養起了觀賞魚,使馬頸村成為我市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基地。
按計劃,到今年年底,重慶市將力爭實現鄉鎮農村公路通暢率達100%,行政村通達率達100%,行政村通暢率提高到50%,同時推進農村路、站、運一體化,讓老百姓在家門口都能坐上公共汽車。
新技術 固體垃圾“變”原料
據介紹,為了降低建設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重慶市不斷試驗農村公路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其中,重慶市在國內首次采用的“三峽庫區固體廢棄物修筑農村公路技術”,比普通路面造價降低30%,至少節約了上千萬資金。
重慶市交委表示,由于庫區的移民搬遷和開發,老房子遺留的磚塊、原道路挖出來的混凝土等固體廢棄物數量巨大。“如果全部進行搬遷處理,平均每噸直接處理費需要20元以上,而且1萬噸廢棄物至少占用1畝土地來堆放,花費相當巨大。”重慶市交委稱,如果利用固體廢棄物修建農村公路,每建200公里道路,可消納50萬噸各種固體廢棄物,相當于節約廢棄物處理資金1000萬元以上,同時還少占用土地50畝,也減少了對其他材料的消耗。
重慶市交委表示,今年將繼續深入研究這項技術,爭取向全市推廣。
新嘗試 公路養路試點
“有人修路,沒人管護!”“晴天通行,下雨泥濘!”這兩句在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形象地描繪出農村公路缺乏有效養護和管理這一大難題。為此,重慶市在奉節縣、酉陽縣、渝北區等區縣試點了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比如,渝北區推行專業化養護新方法、奉節縣成立了鄉鎮公路管理站,都使養護效率和養護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同時,重慶市還對縣、鄉、村道每年分別按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標準給予養護補助,去年投入農村公路的養護補助就達2.3億元。
新措施 增1400條客運線
重慶市交委表示,到2012年,重慶市將新增1400條農村客運線路,投入5000臺農村客運車輛,全市各中心鄉鎮基本建成五級以上客運站,其他鄉鎮也將建五級客運站或簡易車站,通客運車輛的行政村將建成候車亭或招呼站。屆時,全市符合安全通行條件的行政村將全部通達客運車輛。
按照“先試點、后推廣”方式,我市已在梁平、江津、榮昌、綦江、武隆、黔江、永川、合川、九龍坡等區縣開展農村客運發展試點,今年內將向全市推廣。同時,企業和個人進入農村客運市場,實施區域經營、冷熱線搭配等做法也將得到鼓勵,學生放假、趕場等特殊時段經營者自主增加班次、調劑車的做法也將被允許。
此外,不僅國省道公路要安裝防撞護欄,重慶市農村公路也將陸續安裝。市公路局表示,重慶市去年投資1.5億元,為1000公里農村公路安裝了防撞護欄、示警樁。按照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重慶市還將為2000公里農村公路中的危巖、陡坡等地段安裝防撞護欄、示警樁。
新景象 農民生活得到改善
交通的便利,不但方便了千百萬農民群眾出行,更為各地農村百姓的生活條件帶來了極大的改善。
在武隆,雙河鄉蔬菜基地公路修通并硬化后,主城區蔬菜商販可以直接到蔬菜基地批量購買蔬菜,蔬菜基地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2萬畝擴大到了現在的3萬畝,雙河鄉人均年收入由2004年的1973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元。
在江津,橄欖產地石蟆鎮也因借便捷公路邁上康莊大道。去年該鎮橄欖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量2200噸,綜合產值達1億元,比前年翻了一番。
在南岸,以前沒有一條硬化路的迎龍鎮馬頸村也煥發出生機,長期靠打零工為生的村民們現在開始種蔬菜、栽果樹,連綿5公里的公路兩邊花木成片,葡萄園多達數百畝;1000多戶村民又養起了觀賞魚,使馬頸村成為我市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基地。
按計劃,到今年年底,重慶市將力爭實現鄉鎮農村公路通暢率達100%,行政村通達率達100%,行政村通暢率提高到50%,同時推進農村路、站、運一體化,讓老百姓在家門口都能坐上公共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