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全國散裝水泥工作者,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發展循環經濟戰略方針為指導,開拓奮進,真抓實干,大力推進我國散裝水泥和城市禁現工作又好又快發展,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新的貢獻。這些成績最終要歸功于國家對散裝水泥發展的財政政策扶持,其中包括財政補貼、貼息、稅收、價格、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等扶持政策功不可沒。“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散裝水泥產業,應該如何積極發揮財政職能,實施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這是我們所必須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認真分析了當前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形勢,提出了相應措施。
一、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人們最關切的話題,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改善城市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散裝水泥發展過程中走循環經濟道路,實現水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
(一)散裝水泥產業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作為20世紀9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成為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水泥生產屬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發展散裝水泥是通過相應的保障措施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散裝水泥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包裝車間,在運輸、使用過程相繼減少或不生產廢棄物(包裝物),而且生產過程根據不同品種分別參加一定量的混合材(工業廢渣或粉煤灰、火山灰等),由此看來散裝水泥產業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2009年上半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為32546.64萬噸,據測算:可節約綜合資源折標煤747.79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327.0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944.2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6.36萬噸,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46.46億元。經過近40多年的努力,我國散裝水泥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累計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20多億噸,創綜合效益1000多億元;水泥散裝率從6%提高到44.32%,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散裝率已達到90%以上。
(二)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延伸
發展預拌混凝土不僅僅是施工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節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環境保護。發展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通過相應的循環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推廣應用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消耗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實現了最大效能的資源綜合利用,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就可以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由此可見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延伸,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產物。目前,我國以散裝水泥為龍頭的現代產業鏈已具規模,從水泥生產、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漿、水泥預制構件企業到物流運輸和配送企業、建筑施工企業,以散裝水泥為軸心的現代產業鏈正在形成和逐步完善。
1、預拌混凝土生產和物流裝備情況
全國現有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3641個,比上年末增加88個;擁有攪拌機7805臺,比上年末增加424臺,設計生產能力19.68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987.61萬立方米;生產預拌混凝土3.3億立方米,同比增加982.11萬立方米,增長3.07%;生產預拌混凝土使用散裝水泥1.12億噸,利用固體廢棄物6470.03萬噸。上半年,全國擁有混凝土攪拌車61087輛,比上年末增加799輛,增長1.33%,車容量58.53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萬立方米,增長17.46%;混凝土泵車11123輛,比上年末增加435輛,增長4.07%。
2、預拌砂漿生產和物流裝備情況
今年1-6月全國有預拌砂漿企業280家,投入運行的預拌砂漿攪拌機375臺,年設計生產能力3670.43萬噸,生產預拌砂漿使用散裝水泥量61.97萬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55.81萬噸,年設計生產能力利用率為11.96%。上半年,全國預拌砂漿產業有干砂漿罐車143輛,比上年末增加28輛,增長24.35%;車容量3449噸,比上年末增加1054.3噸,增長44.02%;干砂漿移動筒倉1539個,比上年末增加365個,增長31.09%。
(三)充分發揮財政職能,打牢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發展散裝水泥是各發達國家走過的成功之路,也是我國節約資源,減少粉塵污染,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加快經濟建設的主要產業政策,是推進節約型社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充分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水泥散裝化已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散裝水泥技術裝備和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到2009年上半年,散裝水泥綜合配套能力已達3.3億噸,擁有散裝水泥專用汽車2.37萬輛,散裝水泥專用火車5534節,散裝水泥專用輪船1070艘,發放庫容量1266萬噸,固定接收庫和流動罐容量518萬噸。2009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已連續20多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水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泥總量提高了,但水泥散裝率下降明顯,2009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為73429.76萬噸,增長幅度為13.31%;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為44.32%,比去年年末45.82%下降了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散裝水泥產業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杠桿和綜合職能部門,如何實施積極主動的財政政策,卓有成效地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發展,成為急需認識和解決的問題,從本質上講,也是財政現實而迫切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散裝水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散裝水泥認識滯后
“十一五”期間,國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2007年國家決定繼續執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生產、規劃、培訓、技術、宣傳等散裝水泥產業示范與推廣;調整和完善了稅收政策,推出資源利用優惠政策,支持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利用廢渣等廢棄物生產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可免新產品增值稅。而且生產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中使用廢渣等廢棄物能實現資源利用,變廢為寶,節約資源,節能減排,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盡管如此,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反映在:
國民對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意義認識不足,一是對我國資源嚴重缺乏和環境污染認識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比較重視經濟增長,忽視人與自然生態的相互協調。二是對散裝水泥產業發展視同簡單的環境保護、生態改善,沒有認識到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是新世紀發展經濟的新模式,是綠色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護和改造環境。三是為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國家散裝水泥發展專項基金,在全國各地被以種種“理由”越權減免。全國很多地區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率不到20%。由于專項基金大量流失,其促進散裝水泥發展的杠桿調節作用幾乎消失,使“推散”工作舉步維艱。
2、法律法規不健全
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個復雜工程,需要具體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作保證。我國雖然頒布了《散裝水泥管理辦法》,《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不斷完善了散裝水泥產業政策及配套措施,但法律地位不高,約束力有限。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出臺了散裝水泥地方行政法規,但還沒有一部國家散裝水泥法律法規,而且制度標準建設還比較薄弱。散裝水泥發展的法律環境還沒有形成,行政推動力度較弱。我國急需要出臺一部,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角度系統規范散裝水泥發展的法律法規。
3、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
目前,各級財政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太少,僅靠有限的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有關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全社會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嚴重不足,造成散裝水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弱,特別是利用粉煤灰、鋼渣、礦粉、尾礦石、廢石等工業廢棄物研發的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技術開發不足、推廣應用難的重要原因。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投融資、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缺乏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激勵政策。
4、散裝水泥管理體制不健全
發展散裝水泥覆蓋面廣、綜合性強、交叉性大,現行管理體制只有多頭管理,沒有統一的協調部門。如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問題涉及工信、發展改革、建設、規劃、交通、公安、環境保護、財政、審計、技術監督和物價等多部門的管理,不僅造成政出多門或部門間政策沖突,而且還影響散裝水泥的總體規劃和客觀指導。
5、缺乏支撐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關鍵技術
當今時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從散裝水泥、商品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預制構件的生產等,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相關性的先進的物流設備及施工機具。目前,我國雖然在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某些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總體上看,在生產、運輸、使用和裝備等環節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即使是大中型企業,自身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也不到半數,多數企業還沒有能力大幅度提高工業廢渣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也缺乏了解相關技術信息的渠道。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生產企業和機具制造企業要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物流設備及施工機具的技術水平,以科技帶動散裝水泥事業的發展。
6、散裝水泥政策手段單一,缺乏彈性
目前,征收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采取優惠稅率及對粉煤灰、礦渣和廢鋼渣等廢棄物再利用給予增值稅優惠等政策,仍然是促進我國散裝水泥發展最有效的引導和扶持政策。但這樣的政策很有限,形式也太簡單,很少采用國際通行的加速折舊、投資抵減、延期納稅等有效做法,加之散裝水泥專項資金“杯水車薪”,調節力度也不夠,難以發揮專資的杠桿調節作用。
三、促進散裝水泥發展的財政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應加大力度著力宣傳促進散裝水泥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綠色生產生活和文明消費方式,提高節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使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推動散裝水泥發展的行列中來,推進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廣泛宣傳散裝水泥對環保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國家發展散裝水泥的方針政策,提高全社會對發展散裝水泥重要意義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通過宣傳使政府認識到,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關系的重要性、保護生態環境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發展散裝水泥產業對中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各地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認真開展散裝水泥產業規劃研究,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的要求,對利用廢渣等廢棄物生產的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進行研究,制定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地方法,推動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
2、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國家應把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納入循環經濟的立法體系中。
一是要抓緊研究制定國家級“散裝水泥條例”。通過法律制約手段,明確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者對消耗能源、排放污染物應負的責任,為散裝水泥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是散裝水泥費作為一項行政性收費,不僅具備了其基本的要素,而且也為今后“費改稅”打下了基礎:當我國的環保政策達到一定程度時,這項收費就可以完全和排污費一樣,并入國家的環保稅。
三是調整稅收優惠政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積極的財稅政策對散裝水泥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散裝水泥產業企業,應在投資生產、消費環節上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在產品研制和開發、技術轉讓等領域,給予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3、增加支持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專項投入
調整支出結構,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對散裝水泥及其產鏈的支持力度。首先,在逐步建立財政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規定政府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一定比例,明確規定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投資增長速度應略高于其他環保投資增長,將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投入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年度財政計劃,制定相關財政政策和措施。
其次,提高現有的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標準,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提高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標準,逐步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相關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整合工信委、發改委、建委、科技等有關部門的現有投資資金和其它資金,集中用于支持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
第三,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科技開發、設備研制、技術產品開發推廣生產示范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政府的科技研發和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應優先安排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項目。
第四,調整投資力度,加大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作為政府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重大項目,政府要在直接投資的同時,抓好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以調動企業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積極性。
4、充分發揮財政在發展散裝水泥經濟中的杠桿作用
一是充分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資金投入散裝水泥發展、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各級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扶持散裝水泥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對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經濟項目,財政應給予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引導社會加大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投入,從而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拔千斤”的作用。
二是發揮財政資金調節作用,繼續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財稅政策應對新建、改造散裝水泥設施設備,特別是預拌砂漿設施設備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杠桿調節作用,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散裝水泥行業,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
5、注重研究推廣發展散裝水泥的新技術
一是要把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技術開發,列入國家和地方中長期科技計劃加大投入,積極引進高科技人員,組織力量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技術難點和薄弱環節重點攻關,逐步擴大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廢棄物在水泥、混凝土、砂漿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散裝水泥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二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生產、應用、科研相結合的散裝水泥研發體系,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建立長效的科技創新機制,利用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特有的技術、人才優勢,研究、開發和推廣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散裝水泥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
三要進一步加強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研發工作,努力解決提高工程質量、延長建(構)筑物使用壽命的技術;研究開發國產化預拌砂漿關鍵生產設備、物流配送設備及低成本普通預拌砂漿生產應用技術。
6、積極發揮市場投資機制在散裝水泥產業中的作用
散裝水泥及其產業的發展具有公共利益需求的性質,但并不排斥市場機制在散裝水泥發展中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發展散裝水泥及產業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一的投資渠道,簡單的融資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發展的需要,必須堅持在保證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投入繼續增加的同時,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將著力點轉到如何謀劃好為外資和國內社會資本引向開放市場上來,保證投資和運營商獲得基本的運營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為各類企業公平參與競爭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促進散裝水泥的發展。
7、健立和健全散裝水泥管理體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發展散裝水泥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制定發展散裝水泥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協調散裝水泥發展工作。加大散裝水泥檢查監督力度,組織力量開展有關散裝水泥的生產、流通和使用及產業鏈的技術的科技攻關,推廣發展散裝水泥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散裝水泥產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一、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人們最關切的話題,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改善城市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散裝水泥發展過程中走循環經濟道路,實現水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
(一)散裝水泥產業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作為20世紀90年代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成為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水泥生產屬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發展散裝水泥是通過相應的保障措施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散裝水泥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包裝車間,在運輸、使用過程相繼減少或不生產廢棄物(包裝物),而且生產過程根據不同品種分別參加一定量的混合材(工業廢渣或粉煤灰、火山灰等),由此看來散裝水泥產業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2009年上半年全國散裝水泥供應量為32546.64萬噸,據測算:可節約綜合資源折標煤747.79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327.09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1944.27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6.36萬噸,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46.46億元。經過近40多年的努力,我國散裝水泥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累計完成散裝水泥供應量20多億噸,創綜合效益1000多億元;水泥散裝率從6%提高到44.32%,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散裝率已達到90%以上。
(二)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延伸
發展預拌混凝土不僅僅是施工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節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環境保護。發展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通過相應的循環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推廣應用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消耗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實現了最大效能的資源綜合利用,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就可以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由此可見預拌混凝土和干粉砂漿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延伸,是散裝水泥循環經濟的產物。目前,我國以散裝水泥為龍頭的現代產業鏈已具規模,從水泥生產、商品混凝土、干混砂漿、水泥預制構件企業到物流運輸和配送企業、建筑施工企業,以散裝水泥為軸心的現代產業鏈正在形成和逐步完善。
1、預拌混凝土生產和物流裝備情況
全國現有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3641個,比上年末增加88個;擁有攪拌機7805臺,比上年末增加424臺,設計生產能力19.68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987.61萬立方米;生產預拌混凝土3.3億立方米,同比增加982.11萬立方米,增長3.07%;生產預拌混凝土使用散裝水泥1.12億噸,利用固體廢棄物6470.03萬噸。上半年,全國擁有混凝土攪拌車61087輛,比上年末增加799輛,增長1.33%,車容量58.53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萬立方米,增長17.46%;混凝土泵車11123輛,比上年末增加435輛,增長4.07%。
2、預拌砂漿生產和物流裝備情況
今年1-6月全國有預拌砂漿企業280家,投入運行的預拌砂漿攪拌機375臺,年設計生產能力3670.43萬噸,生產預拌砂漿使用散裝水泥量61.97萬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55.81萬噸,年設計生產能力利用率為11.96%。上半年,全國預拌砂漿產業有干砂漿罐車143輛,比上年末增加28輛,增長24.35%;車容量3449噸,比上年末增加1054.3噸,增長44.02%;干砂漿移動筒倉1539個,比上年末增加365個,增長31.09%。
(三)充分發揮財政職能,打牢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發展散裝水泥是各發達國家走過的成功之路,也是我國節約資源,減少粉塵污染,保護生態資源環境,加快經濟建設的主要產業政策,是推進節約型社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充分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水泥散裝化已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散裝水泥技術裝備和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到2009年上半年,散裝水泥綜合配套能力已達3.3億噸,擁有散裝水泥專用汽車2.37萬輛,散裝水泥專用火車5534節,散裝水泥專用輪船1070艘,發放庫容量1266萬噸,固定接收庫和流動罐容量518萬噸。2009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已連續20多年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水泥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泥總量提高了,但水泥散裝率下降明顯,2009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為73429.76萬噸,增長幅度為13.31%;全國平均水泥散裝率為44.32%,比去年年末45.82%下降了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散裝水泥產業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杠桿和綜合職能部門,如何實施積極主動的財政政策,卓有成效地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發展,成為急需認識和解決的問題,從本質上講,也是財政現實而迫切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散裝水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散裝水泥認識滯后
“十一五”期間,國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2007年國家決定繼續執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生產、規劃、培訓、技術、宣傳等散裝水泥產業示范與推廣;調整和完善了稅收政策,推出資源利用優惠政策,支持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利用廢渣等廢棄物生產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可免新產品增值稅。而且生產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中使用廢渣等廢棄物能實現資源利用,變廢為寶,節約資源,節能減排,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盡管如此,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反映在:
國民對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意義認識不足,一是對我國資源嚴重缺乏和環境污染認識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比較重視經濟增長,忽視人與自然生態的相互協調。二是對散裝水泥產業發展視同簡單的環境保護、生態改善,沒有認識到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是新世紀發展經濟的新模式,是綠色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護和改造環境。三是為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國家散裝水泥發展專項基金,在全國各地被以種種“理由”越權減免。全國很多地區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率不到20%。由于專項基金大量流失,其促進散裝水泥發展的杠桿調節作用幾乎消失,使“推散”工作舉步維艱。
2、法律法規不健全
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個復雜工程,需要具體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作保證。我國雖然頒布了《散裝水泥管理辦法》,《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不斷完善了散裝水泥產業政策及配套措施,但法律地位不高,約束力有限。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省出臺了散裝水泥地方行政法規,但還沒有一部國家散裝水泥法律法規,而且制度標準建設還比較薄弱。散裝水泥發展的法律環境還沒有形成,行政推動力度較弱。我國急需要出臺一部,從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角度系統規范散裝水泥發展的法律法規。
3、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
目前,各級財政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太少,僅靠有限的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有關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全社會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嚴重不足,造成散裝水泥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弱,特別是利用粉煤灰、鋼渣、礦粉、尾礦石、廢石等工業廢棄物研發的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技術開發不足、推廣應用難的重要原因。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投融資、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缺乏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激勵政策。
4、散裝水泥管理體制不健全
發展散裝水泥覆蓋面廣、綜合性強、交叉性大,現行管理體制只有多頭管理,沒有統一的協調部門。如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問題涉及工信、發展改革、建設、規劃、交通、公安、環境保護、財政、審計、技術監督和物價等多部門的管理,不僅造成政出多門或部門間政策沖突,而且還影響散裝水泥的總體規劃和客觀指導。
5、缺乏支撐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關鍵技術
當今時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從散裝水泥、商品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預制構件的生產等,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相關性的先進的物流設備及施工機具。目前,我國雖然在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某些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總體上看,在生產、運輸、使用和裝備等環節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滯后,即使是大中型企業,自身擁有研發機構的企業也不到半數,多數企業還沒有能力大幅度提高工業廢渣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也缺乏了解相關技術信息的渠道。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生產企業和機具制造企業要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降低成本;努力提高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物流設備及施工機具的技術水平,以科技帶動散裝水泥事業的發展。
6、散裝水泥政策手段單一,缺乏彈性
目前,征收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采取優惠稅率及對粉煤灰、礦渣和廢鋼渣等廢棄物再利用給予增值稅優惠等政策,仍然是促進我國散裝水泥發展最有效的引導和扶持政策。但這樣的政策很有限,形式也太簡單,很少采用國際通行的加速折舊、投資抵減、延期納稅等有效做法,加之散裝水泥專項資金“杯水車薪”,調節力度也不夠,難以發揮專資的杠桿調節作用。
三、促進散裝水泥發展的財政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應加大力度著力宣傳促進散裝水泥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會形成提倡綠色生產生活和文明消費方式,提高節約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使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推動散裝水泥發展的行列中來,推進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廣泛宣傳散裝水泥對環保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國家發展散裝水泥的方針政策,提高全社會對發展散裝水泥重要意義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通過宣傳使政府認識到,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關系的重要性、保護生態環境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發展散裝水泥產業對中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各地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認真開展散裝水泥產業規劃研究,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的要求,對利用廢渣等廢棄物生產的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進行研究,制定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地方法,推動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
2、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規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國家應把發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納入循環經濟的立法體系中。
一是要抓緊研究制定國家級“散裝水泥條例”。通過法律制約手段,明確袋裝水泥的生產和使用者對消耗能源、排放污染物應負的責任,為散裝水泥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是散裝水泥費作為一項行政性收費,不僅具備了其基本的要素,而且也為今后“費改稅”打下了基礎:當我國的環保政策達到一定程度時,這項收費就可以完全和排污費一樣,并入國家的環保稅。
三是調整稅收優惠政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積極的財稅政策對散裝水泥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散裝水泥產業企業,應在投資生產、消費環節上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在產品研制和開發、技術轉讓等領域,給予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3、增加支持散裝水泥產業發展的專項投入
調整支出結構,增加財政投入,加大對散裝水泥及其產鏈的支持力度。首先,在逐步建立財政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規定政府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一定比例,明確規定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投資增長速度應略高于其他環保投資增長,將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投入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年度財政計劃,制定相關財政政策和措施。
其次,提高現有的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標準,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提高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征收標準,逐步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相關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整合工信委、發改委、建委、科技等有關部門的現有投資資金和其它資金,集中用于支持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
第三,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科技開發、設備研制、技術產品開發推廣生產示范項目的資金投入力度。政府的科技研發和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應優先安排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項目。
第四,調整投資力度,加大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作為政府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對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重大項目,政府要在直接投資的同時,抓好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以調動企業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積極性。
4、充分發揮財政在發展散裝水泥經濟中的杠桿作用
一是充分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資金投入散裝水泥發展、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各級政府應制定和完善扶持散裝水泥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對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等經濟項目,財政應給予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引導社會加大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投入,從而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拔千斤”的作用。
二是發揮財政資金調節作用,繼續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財稅政策應對新建、改造散裝水泥設施設備,特別是預拌砂漿設施設備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杠桿調節作用,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散裝水泥行業,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
5、注重研究推廣發展散裝水泥的新技術
一是要把發展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技術開發,列入國家和地方中長期科技計劃加大投入,積極引進高科技人員,組織力量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技術難點和薄弱環節重點攻關,逐步擴大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廢棄物在水泥、混凝土、砂漿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散裝水泥產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二要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生產、應用、科研相結合的散裝水泥研發體系,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建立長效的科技創新機制,利用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特有的技術、人才優勢,研究、開發和推廣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散裝水泥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
三要進一步加強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研發工作,努力解決提高工程質量、延長建(構)筑物使用壽命的技術;研究開發國產化預拌砂漿關鍵生產設備、物流配送設備及低成本普通預拌砂漿生產應用技術。
6、積極發揮市場投資機制在散裝水泥產業中的作用
散裝水泥及其產業的發展具有公共利益需求的性質,但并不排斥市場機制在散裝水泥發展中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發展散裝水泥及產業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一的投資渠道,簡單的融資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發展的需要,必須堅持在保證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對發展散裝水泥的投入繼續增加的同時,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將著力點轉到如何謀劃好為外資和國內社會資本引向開放市場上來,保證投資和運營商獲得基本的運營成本和適當的利潤,為各類企業公平參與競爭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促進散裝水泥的發展。
7、健立和健全散裝水泥管理體制
各級政府要成立發展散裝水泥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制定發展散裝水泥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協調散裝水泥發展工作。加大散裝水泥檢查監督力度,組織力量開展有關散裝水泥的生產、流通和使用及產業鏈的技術的科技攻關,推廣發展散裝水泥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加大散裝水泥及其產業鏈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散裝水泥產業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