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爐的4月份統計數據顯示,內需帶動中國經濟緩步上升,但回升基礎并不牢固。
據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數據,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明顯高于年初不到4%的增速水平,但環比回落1個百分點。
不過專家認為,鑒于現有的擴張性政策已基本到位,并不急需出臺更多的經濟刺激措施。
仍是內需“一頭熱”
4月份的經濟數據可謂喜憂參半。最先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延續了此前4個月的上漲,但隨后發布的-22.6%的出口增速和7.3%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都呈現放緩態勢,讓人感覺到回暖之中仍有涼意。
細看4月份的出口數據,主要出口產品呈現普跌局面。進一步結合已經公布的其他地區出口數據,似乎暗示4月份國際需求仍在進一步回落中,經合組織(OECD)新近發布的G7國家先行指標也驗證了這一點。
我國出口中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一直維持在90%以上,2008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2.6%,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約20%,外需不足構成了目前工業和經濟整體回暖未穩的主要原因。
同疲軟的外需相比,內需拉動效應十分顯著。
1~4月份,中國的投資同比增幅達30.5%,創下2006年7月以來近三年的新高。特別是4萬億計劃刺激下,新開工項目一路走高,僅4月一個月,就一下子開工了33515個項目,比去年幾乎多了1萬個項目,而且新開工項目的計劃總投資幾乎比去年增加一倍,帶動了水泥、基建材料和設備采購的提前回暖。
投資走強已經提升了市場的采購意愿。同4月上旬相比,國家統計局所監測的重點企業主要工業品出廠價格,大部分已經企穩或者略有上升。
消費方面,昨日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14.8%,仍維持在高位,汽車、家具、建筑裝飾材料是領跑的主體消費產品。
“這主要是由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方面的政策發揮了很大作用,帶動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有很大的增長。”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夏敏仁表示。
震蕩走勢貫穿
但總體產能過剩和高庫存,還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由于內需帶動的企業生產恢復,總要留出企業庫存和產能使用率調整的時間,實體經濟回暖不穩也就在所難免。
以鋼鐵行業為例,4月末,熱軋板卷就出現了震蕩上行的局面,企業和貿易商趕在了“五一”節前備貨,但由于庫存較為充足,節后交易中高位成交明顯不足,而這樣的情形在一季度已經屢次出現。聯合金屬網分析師柳丹陽表示,后期熱卷價格走勢并不能盲目樂觀,產量和需求始終是價格上行面臨的較大壓力。
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大幅升至8.3%,但到4月份又回落至7.3%。從國家電網公司調度中心得到的數據顯示,4月上、中、下旬的發電量同比分別下降3.5%、3.9%和3.2%,顯示主導80%電力消費的重工業的恢復情況遠沒有輕工業快,而且存在較大的波動。
除了企業調整產能之外,夏敏仁認為,波動的原因之一還可能是在今年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很多企業在2月份春節后放長假,將訂單推遲到3月份生產,因此造成3月份工業生產很高,4月份實際已漸漸回到正常水平。
投資方面的波動也同樣存在。法國巴黎資本(亞洲)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學家孟原對CBN表示,雖然總的投資一直沒有下降,但是投資中的再建項目投資的增幅已經有所回落,預計下半年工業投資會有較大回落,因為企業需要通過減少投資、減少產能,來消化已有的庫存并再次拓展市場。
“從4月份公布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消費和出口依然比較脆弱。我們預測,隨著國家投資計劃的落實,二季度會較一季度有比較明顯的增長。”夏敏仁表示。
政策到位需靜觀
對于還不甚牢固的經濟,政府還在頻頻出臺新政策予以鞏固,包括“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八項措施、下調部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進一步解決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等的醫療保障問題,等等。
但在帶動投資最為明顯的信貸政策上,4月新增信貸5918億元,較3月份創紀錄的1.89萬億元大幅回落,政策力度似乎有所放松,顯示政府正在謹慎觀察政策效果。另外,市場上也有人擔心,當前投放貨幣會形成遠期通脹。
不過,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這并非貨幣政策緊縮所致,“我們認為貨幣政策將保持充分的寬松來支撐經濟,直至2009年中真正的復蘇到來。但如果G3沒有明顯復蘇,復蘇可能延續至2009年之后。”
對此孟原也持相似觀點。他表示,當前的貨幣政策似乎還是比較合適的,沒有必要出臺新的信貸擴張政策,考慮到現在經濟的復雜狀況,也沒有必要出臺信貸緊縮政策。
“因為下半年會有比較大規模的國債、債券發行,比較大的資本市場融資活動的重啟,會對流動性產生吸納作用,所以也沒有必要擔心流動性增長過快。”孟原說。
對于是否還會有新政策出臺,孟原認為,目前的擴張性政策已基本到位,如果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對房地產、汽車的稅收政策增加調控,以避免前期相關政策利好的效果消退。
據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的數據,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明顯高于年初不到4%的增速水平,但環比回落1個百分點。
不過專家認為,鑒于現有的擴張性政策已基本到位,并不急需出臺更多的經濟刺激措施。
仍是內需“一頭熱”
4月份的經濟數據可謂喜憂參半。最先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延續了此前4個月的上漲,但隨后發布的-22.6%的出口增速和7.3%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都呈現放緩態勢,讓人感覺到回暖之中仍有涼意。
細看4月份的出口數據,主要出口產品呈現普跌局面。進一步結合已經公布的其他地區出口數據,似乎暗示4月份國際需求仍在進一步回落中,經合組織(OECD)新近發布的G7國家先行指標也驗證了這一點。
我國出口中工業制成品的比例一直維持在90%以上,2008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2.6%,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約20%,外需不足構成了目前工業和經濟整體回暖未穩的主要原因。
同疲軟的外需相比,內需拉動效應十分顯著。
1~4月份,中國的投資同比增幅達30.5%,創下2006年7月以來近三年的新高。特別是4萬億計劃刺激下,新開工項目一路走高,僅4月一個月,就一下子開工了33515個項目,比去年幾乎多了1萬個項目,而且新開工項目的計劃總投資幾乎比去年增加一倍,帶動了水泥、基建材料和設備采購的提前回暖。
投資走強已經提升了市場的采購意愿。同4月上旬相比,國家統計局所監測的重點企業主要工業品出廠價格,大部分已經企穩或者略有上升。
消費方面,昨日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14.8%,仍維持在高位,汽車、家具、建筑裝飾材料是領跑的主體消費產品。
“這主要是由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方面的政策發揮了很大作用,帶動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有很大的增長。”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夏敏仁表示。
震蕩走勢貫穿
但總體產能過剩和高庫存,還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由于內需帶動的企業生產恢復,總要留出企業庫存和產能使用率調整的時間,實體經濟回暖不穩也就在所難免。
以鋼鐵行業為例,4月末,熱軋板卷就出現了震蕩上行的局面,企業和貿易商趕在了“五一”節前備貨,但由于庫存較為充足,節后交易中高位成交明顯不足,而這樣的情形在一季度已經屢次出現。聯合金屬網分析師柳丹陽表示,后期熱卷價格走勢并不能盲目樂觀,產量和需求始終是價格上行面臨的較大壓力。
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大幅升至8.3%,但到4月份又回落至7.3%。從國家電網公司調度中心得到的數據顯示,4月上、中、下旬的發電量同比分別下降3.5%、3.9%和3.2%,顯示主導80%電力消費的重工業的恢復情況遠沒有輕工業快,而且存在較大的波動。
除了企業調整產能之外,夏敏仁認為,波動的原因之一還可能是在今年經濟不景氣的局面下,很多企業在2月份春節后放長假,將訂單推遲到3月份生產,因此造成3月份工業生產很高,4月份實際已漸漸回到正常水平。
投資方面的波動也同樣存在。法國巴黎資本(亞洲)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學家孟原對CBN表示,雖然總的投資一直沒有下降,但是投資中的再建項目投資的增幅已經有所回落,預計下半年工業投資會有較大回落,因為企業需要通過減少投資、減少產能,來消化已有的庫存并再次拓展市場。
“從4月份公布的數據來看,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消費和出口依然比較脆弱。我們預測,隨著國家投資計劃的落實,二季度會較一季度有比較明顯的增長。”夏敏仁表示。
政策到位需靜觀
對于還不甚牢固的經濟,政府還在頻頻出臺新政策予以鞏固,包括“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八項措施、下調部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進一步解決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等的醫療保障問題,等等。
但在帶動投資最為明顯的信貸政策上,4月新增信貸5918億元,較3月份創紀錄的1.89萬億元大幅回落,政策力度似乎有所放松,顯示政府正在謹慎觀察政策效果。另外,市場上也有人擔心,當前投放貨幣會形成遠期通脹。
不過,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這并非貨幣政策緊縮所致,“我們認為貨幣政策將保持充分的寬松來支撐經濟,直至2009年中真正的復蘇到來。但如果G3沒有明顯復蘇,復蘇可能延續至2009年之后。”
對此孟原也持相似觀點。他表示,當前的貨幣政策似乎還是比較合適的,沒有必要出臺新的信貸擴張政策,考慮到現在經濟的復雜狀況,也沒有必要出臺信貸緊縮政策。
“因為下半年會有比較大規模的國債、債券發行,比較大的資本市場融資活動的重啟,會對流動性產生吸納作用,所以也沒有必要擔心流動性增長過快。”孟原說。
對于是否還會有新政策出臺,孟原認為,目前的擴張性政策已基本到位,如果還有改進的空間,可以對房地產、汽車的稅收政策增加調控,以避免前期相關政策利好的效果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