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歲末年初,人們總要對過去的工作進行一番總結和謀劃。近日,壽縣政協組織部分常委和相關專委會,對多年來壽縣政協高度重視的全縣“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再次開展視察,意在總結,更兼出謀與劃策。
“現在的鄉村道路確實好走了。再也見不到當初那種車扎堆、人難行的現象了!”“路修到這樣,俺們沒得話說。”這是壽縣政協視察時聽到當地群眾說得最多的話。壽縣政府一位負責同志深情地說:“今天成績的取得,與縣政協及廣大政協委員多年來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
件件提案動真情
“‘村村通’工程是惠民工程,要想富,先修路”、“通上水泥路可是我們日盼夜想的事啊!”、“但是,現在塞車嚴重、行路更難了”、“貨車禁止通行,企業快停產了”……,一件件提案提交到壽縣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來。政協提委員會注意到,這類提案很集中,占到該次全會提案的20%。
原來,壽縣是革命老區、行蓄洪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受地理條件的制約,修路成本高,而群眾的籌資能力有限,剛開始建的“村村通”水泥路標準低、路面窄,從而導致行路更難了,甚至造成沿路企業因此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群眾出了錢,而路卻沒有修好,意見大,很正常。我們的委員來至最基層,提的這個問題是重要的民生,政協要關注。”在壽縣政協十三屆24次主席會議上政協主席戴克奎,聽了提案委員會的情況匯報后如是說。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道
一個由經濟、財貿、提案委員會牽頭,相關專業人士參加的聯合調研組很快組成,根據主席會議的決定,在分管副主席和秘書長的帶領下分頭開始行動。
調研組按照主席會議提出的“找準問題、破解難題”的要求,召開籌備會議,會上分管副主席張成龍提出:“調研深入是基礎,方法科學是關鍵,建議管用是根本。”據此他進一步要求,要周密制定調研方案,完善調研提綱,扎實調研作風。為此,調研方案做了反復修改。
鄉鎮組是一線,由分管主席親自帶隊,他們深入到4個鄉鎮12個行政村,召開鄉村干部、企業老板、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座談會5次,召開村民小組座談會8場,走訪農戶120余戶,聽取意見建議,實地查看道路180余公里,掌握第一手資料。另一組深入到縣直相關單位,查看資料,召開相關部門專題座談會聽取意見。問卷調查組面向基層群眾、各級干部和相關專業人士發放調查問卷一百多份。
經過一周的深入了解,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各組分專題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初稿。
壽縣政協召開主席擴大會議,聽取匯報。鄉鎮組在主席會議后,又在財貿委員會的組織下,就群眾籌資的具體標準、方法、資金管理及工程質量等問題,再次深入鄉村,進行再調研、對調研報告再修改。
經過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關于“村村通”工程籌資及管理問題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加強“村村通”工程質量管理的建議》、《關于加大宣傳力度等相關問題的建議》、《關于壽縣“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等三篇單項的和一篇綜合的調研報告。
鄭重協商才會有力度
2007年4月15日,報經壽縣縣委批準的縣政協17次專題常委會經過周密安排召開,壽縣交通、財政、發改委、農委、扶貧開發辦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計劃兩個半小時,結果從上午8時一直開到11點40分。調研組七位同志發言11人次,常委會組成人員發言占與會常委的近1∕3,交通、財政、發改委、農委、扶貧開發等相關部門均作了解釋性發言。一個個批評意見、一條條建設性的建議,表達了政協委員為民代言、為經濟建設建言的心聲和熱情。試將鏡頭轉向這里:
“‘村村通’建設總體情況是好的,取得的成績應當肯定。”財貿委員會主任宋友昌說,“但是,突出問題必須解決。”
“經實地考察,路面4米可降低塞車60%以上。”經濟委員會主任陳守保這樣說。“做實路肩、適當距離建錯車道可使道路更順暢。”政協常委夏光補充道。
“設標C30的混凝土澆筑路面不得低于20公分,以滿足當前農村除大貨車以外的所有車輛通行。”
“農戶人均籌資在4%-6%即100-150元,群眾接受度達95%”。
“‘村村通’是惠民工程,農民是主人必須參與管理”。
“采取統一設計、招標、質檢、監理、驗收和一路一組(質量監管組)、一路一查、一路一檔制度,確保工程質量。”……。
一條條具體建議,詳細地記錄在了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許志支祿的筆記本上。“村村通工程是德政工程,不干好就對不起人民。”接著許副縣長具體介紹了全縣的工程進展和質量狀況,存在困難的原因及今后的打算后表態,“但是,請各位常委放心,你們提出的中肯的意見建議,我們一定認真研究、吸納落實。”
三天后,全縣“村村通”工程指揮部工作會議如期召開,在會議主持人的手邊放著這樣兩份材料:《政協壽縣委員會關于“村村通”工程建設有關問題的協商建議》和時任中共六安市市委書記倪發科對題為《政協委員呼吁:讓“村村通”工程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舒心工程》的社情民意一文的閱批意見。主持人在傳達了市委書記的閱批意見和縣政協的《協商建議》后說:“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倪書記的指示,認真研究、吸納政協提出的建議,結合實際,進一步拿出成熟意見,報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落實……”。
緊接著,縣政府常務會議召開、全縣“村村通”工程再動員大會召開,工程進度現場會、質量管理現場會召開。
兼任全縣“村村通”工程指揮部副指揮的縣政協副主席張成
龍,全程參加了上述會議,他在2007年9月16日主席會議上通報這項工作進展情況時,深有感觸地說:“政協只有鄭重協商,政治協商才會有力度。”
還是尊重多數農民的意愿為好
早在2006年,壽縣的市縣政協委員即利用政協提案作了反映,自當年起,縣政協提案委員會連續三年,將相關提案作為重點提案,選送縣委政府領導閱批,十三屆五次會議后,政協專委會辦公室又以專稿的形式,上報了社情民意,得到了市領導的重視。倪書記批示:“委員反映群眾的愿望,要求提高標準,加寬加厚路面,滿足重車通行,想法很好。但資金怎么辦?”“還是尊重多數農民的意愿和尊重實際為好。又即:關于3.5米水泥路面修建的同時,應一并將路肩加寬跟上。”市委書記的批示,進一步堅定了縣委縣政府的決心。緊接著有多項政策和舉措出臺,其中包括新修的水泥路面寬度一般不低于4米、路基不低于6米;混凝土厚度不低于20公分,強度標準由C25提高到C30; 強化監管,提高工程質量等。
多年過去了,一條條高質量的水泥路猶如一條條飄帶鑲嵌在田野上、鄉村間。全縣1100多公里的任務,目前已完成70%。
在視察總結會上,委員們的關注度絲毫未減:“加大統籌的力度,努力減少斷頭路;“完善標識標牌等設施,減少事故的發生”;“出臺政策,建立管理維護體系迫在眉睫”……。
委員關注的視線在延伸。
“現在的鄉村道路確實好走了。再也見不到當初那種車扎堆、人難行的現象了!”“路修到這樣,俺們沒得話說。”這是壽縣政協視察時聽到當地群眾說得最多的話。壽縣政府一位負責同志深情地說:“今天成績的取得,與縣政協及廣大政協委員多年來的關心、支持是分不開的”。
件件提案動真情
“‘村村通’工程是惠民工程,要想富,先修路”、“通上水泥路可是我們日盼夜想的事啊!”、“但是,現在塞車嚴重、行路更難了”、“貨車禁止通行,企業快停產了”……,一件件提案提交到壽縣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來。政協提委員會注意到,這類提案很集中,占到該次全會提案的20%。
原來,壽縣是革命老區、行蓄洪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受地理條件的制約,修路成本高,而群眾的籌資能力有限,剛開始建的“村村通”水泥路標準低、路面窄,從而導致行路更難了,甚至造成沿路企業因此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群眾出了錢,而路卻沒有修好,意見大,很正常。我們的委員來至最基層,提的這個問題是重要的民生,政協要關注。”在壽縣政協十三屆24次主席會議上政協主席戴克奎,聽了提案委員會的情況匯報后如是說。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道
一個由經濟、財貿、提案委員會牽頭,相關專業人士參加的聯合調研組很快組成,根據主席會議的決定,在分管副主席和秘書長的帶領下分頭開始行動。
調研組按照主席會議提出的“找準問題、破解難題”的要求,召開籌備會議,會上分管副主席張成龍提出:“調研深入是基礎,方法科學是關鍵,建議管用是根本。”據此他進一步要求,要周密制定調研方案,完善調研提綱,扎實調研作風。為此,調研方案做了反復修改。
鄉鎮組是一線,由分管主席親自帶隊,他們深入到4個鄉鎮12個行政村,召開鄉村干部、企業老板、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座談會5次,召開村民小組座談會8場,走訪農戶120余戶,聽取意見建議,實地查看道路180余公里,掌握第一手資料。另一組深入到縣直相關單位,查看資料,召開相關部門專題座談會聽取意見。問卷調查組面向基層群眾、各級干部和相關專業人士發放調查問卷一百多份。
經過一周的深入了解,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各組分專題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初稿。
壽縣政協召開主席擴大會議,聽取匯報。鄉鎮組在主席會議后,又在財貿委員會的組織下,就群眾籌資的具體標準、方法、資金管理及工程質量等問題,再次深入鄉村,進行再調研、對調研報告再修改。
經過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關于“村村通”工程籌資及管理問題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加強“村村通”工程質量管理的建議》、《關于加大宣傳力度等相關問題的建議》、《關于壽縣“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等三篇單項的和一篇綜合的調研報告。
鄭重協商才會有力度
2007年4月15日,報經壽縣縣委批準的縣政協17次專題常委會經過周密安排召開,壽縣交通、財政、發改委、農委、扶貧開發辦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計劃兩個半小時,結果從上午8時一直開到11點40分。調研組七位同志發言11人次,常委會組成人員發言占與會常委的近1∕3,交通、財政、發改委、農委、扶貧開發等相關部門均作了解釋性發言。一個個批評意見、一條條建設性的建議,表達了政協委員為民代言、為經濟建設建言的心聲和熱情。試將鏡頭轉向這里:
“‘村村通’建設總體情況是好的,取得的成績應當肯定。”財貿委員會主任宋友昌說,“但是,突出問題必須解決。”
“經實地考察,路面4米可降低塞車60%以上。”經濟委員會主任陳守保這樣說。“做實路肩、適當距離建錯車道可使道路更順暢。”政協常委夏光補充道。
“設標C30的混凝土澆筑路面不得低于20公分,以滿足當前農村除大貨車以外的所有車輛通行。”
“農戶人均籌資在4%-6%即100-150元,群眾接受度達95%”。
“‘村村通’是惠民工程,農民是主人必須參與管理”。
“采取統一設計、招標、質檢、監理、驗收和一路一組(質量監管組)、一路一查、一路一檔制度,確保工程質量。”……。
一條條具體建議,詳細地記錄在了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許志支祿的筆記本上。“村村通工程是德政工程,不干好就對不起人民。”接著許副縣長具體介紹了全縣的工程進展和質量狀況,存在困難的原因及今后的打算后表態,“但是,請各位常委放心,你們提出的中肯的意見建議,我們一定認真研究、吸納落實。”
三天后,全縣“村村通”工程指揮部工作會議如期召開,在會議主持人的手邊放著這樣兩份材料:《政協壽縣委員會關于“村村通”工程建設有關問題的協商建議》和時任中共六安市市委書記倪發科對題為《政協委員呼吁:讓“村村通”工程真正成為老百姓的舒心工程》的社情民意一文的閱批意見。主持人在傳達了市委書記的閱批意見和縣政協的《協商建議》后說:“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倪書記的指示,認真研究、吸納政協提出的建議,結合實際,進一步拿出成熟意見,報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落實……”。
緊接著,縣政府常務會議召開、全縣“村村通”工程再動員大會召開,工程進度現場會、質量管理現場會召開。
兼任全縣“村村通”工程指揮部副指揮的縣政協副主席張成
龍,全程參加了上述會議,他在2007年9月16日主席會議上通報這項工作進展情況時,深有感觸地說:“政協只有鄭重協商,政治協商才會有力度。”
還是尊重多數農民的意愿為好
早在2006年,壽縣的市縣政協委員即利用政協提案作了反映,自當年起,縣政協提案委員會連續三年,將相關提案作為重點提案,選送縣委政府領導閱批,十三屆五次會議后,政協專委會辦公室又以專稿的形式,上報了社情民意,得到了市領導的重視。倪書記批示:“委員反映群眾的愿望,要求提高標準,加寬加厚路面,滿足重車通行,想法很好。但資金怎么辦?”“還是尊重多數農民的意愿和尊重實際為好。又即:關于3.5米水泥路面修建的同時,應一并將路肩加寬跟上。”市委書記的批示,進一步堅定了縣委縣政府的決心。緊接著有多項政策和舉措出臺,其中包括新修的水泥路面寬度一般不低于4米、路基不低于6米;混凝土厚度不低于20公分,強度標準由C25提高到C30; 強化監管,提高工程質量等。
多年過去了,一條條高質量的水泥路猶如一條條飄帶鑲嵌在田野上、鄉村間。全縣1100多公里的任務,目前已完成70%。
在視察總結會上,委員們的關注度絲毫未減:“加大統籌的力度,努力減少斷頭路;“完善標識標牌等設施,減少事故的發生”;“出臺政策,建立管理維護體系迫在眉睫”……。
委員關注的視線在延伸。